《营销管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营销管理-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贷的规模和品种,促进和规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ii''ii';1999年第7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
利率,促进居民改变储蓄与消费的比例;征收利息税,刺激储蓄资金向消费市场分流;扩大高效招生规模,
鼓励教育消费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增加节假日数量,鼓励假日消费等,无疑对市场
需求的提高有所促进。相应地,目前,政府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市场需求的繁荣提供宽松、有利的
宏观环境。 
  发展迅速,市场变化快 
  1、                        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向成熟、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许多商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传统的消费模式渐趋瓦解,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消费者主要从质量、价
格、服务和品牌等方面来选择消费品,而不太在意消费品的原产地;消费偏好的
大类逐渐趋同,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强烈;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
意识的加强,人们的消费更多地转向休闲、文化和绿色产品,更加重视改善生活
品质。 
  伴随消费观念变化的是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4
9。9%和58。6%分别降到2001年的37。9%和47。8%'iii''iii'。经过多年收入增长的积累期,许多城市家庭,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支出取向已经开始由满足温饱转向提高质量和追求发展。据统计,在各项消费支出中,
食品支出比重一再下降,饮食结构进一步改善,更加注重健康和营养;衣着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医疗保健
及交通通讯支出高速增长;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精神消费成为热点;旅游消费也出现迅速增长的势头。
(见表3…5)。 
  表3…5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食品 
衣着 
家庭 
设备 
医疗 
保健 
教育 
文化 
娱乐 
交通 
通讯 
旅游 
2001年人均消
费(元) 
1958 
500 
439 
318 
364 
117 
395 
88 
比1995年增长
(%) 
10。9 
4。4 
47。8 
188。9 
199。5 
69。4 
131 
167。6 
  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报告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进入消费升级的资金积累期,我国
居民消费将逐步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将以家电在农村的普及和商品住房、小轿车、电子信息产品逐步进
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见表3…6)。国外新的营销、服务理念进入,我国消费者消费行为逐步走向成熟,
开始注重消费体验,服务水平、个性、人文特色、环境意识正在加强。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在消费取
向上的差异。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以实用为主,讲求节约和理性;一部分消费者则新潮,讲究精致的生活
享受和消费品位。 
   表3…6 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商品名 
单位 
1995年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摩托车 
辆 
6。29 
11。60 
15。12 
20。40 
洗衣机 
台 
88。97 
89。12 
91。44 
92。22 
电冰箱 
台 
66。22 
72。98 
77。74 
81。87 
彩色电视机 
台 
89。79 
100。48 
111。57 
120。52 
录放像机 
台 
18。19 
21。32 
21。73 
19。89 
空调机 
台 
8。09 
16。29 
24。48 
35。79 
热水器 
台 
80。05 
88。94 
45。49 
52。00 
家用汽车 
辆 
… 
0。19 
0。34 
0。6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2、消费热点火爆 
  一方面,我国市场上商品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低水平“过剩”现象亟待实质性改观。另一方面,快速变
化的市场,出现一些新的消费热点。国家统计局近期的调查结果表明,有六大消费领域被认为最具潜力。
分别是:(1)住房消费,1995年房屋销售面积为7905。9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2577269万元,200
0年相应的数据分别为18637。13万平方米,39354423万元。200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幅超过40%,
而且还带动了住房装修、家具、家电等的相关消费'iv''iv';(2)汽车消费,2001年销售额增幅近20%,
并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3)通讯及电子产品的消费,2002年1…5月的最新数据表明月增长速度达到2
0%以上;(4)文化教育消费,2001年中国实际文化消费量为800多亿元,据估计,其潜在消费能力为
3000多亿元;(5)“假日”消费及旅游消费;(6)其它服务性消费。 
  另外,城镇居民支出结构中非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高于总支出的增长速度,表现在,用于股票、债券、
储蓄性保险上的金融投资明显增加。显然,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消费者的需求来引导企业行为,已
经成为赢得竞争的必需。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日益开放,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市场的商品
越发丰富、竞争越发激烈。 
  结构复杂,市场差异大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大”和“变”使得发展中的中国市场结构极其复杂。 
  (1)    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比199O年人口普查下降
了4。8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
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市场的特殊
需求,犹以保健服务、医疗用品等方面的需求增长迅速。 
  (2)收入结构 
  国际上通常以1%的人口所占有的社会财富的比重(基尼系数),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程度。基尼
系数为0。4,则表示1%的人口占据了40%的社会财富。基尼系数越高,社会收入差距越大。一般说来,
基尼系数超过0。4就已经属于非常不平等了。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1996年城乡合计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58;进入
了绝对不平等区间。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使消费需求出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3)地区结构 
  地区结构不平衡,是我国市场发展另一个显著的特点。从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来看,工业生产增长较
快的主要是东部和中部的一些省区。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4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收
入情况调查显示,深圳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为20548元,成为内地居民收入最高的
城市。36个大中城市平均年人均收入770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46元,前5位分别是深圳(20548
元)、广州(12326元)、上海(10932元)、厦门(9626元)、宁波(9492元);最后的5位分别是
西宁(4765元)、哈尔滨(5032元)、长春(5110元)、兰州(5128元)、呼和浩特(5167元)。
从31个省市居民消费水平看,2000年位居全国前5位的地区分别是上海(11546元)、北京(7326元)、
天津(6117元)、广东(5007元)、辽宁(4490元)。位于最后5位的分别是贵州(1608元)、甘肃
(1734元)、陕西(2035元)、山西(2037元)、河南(2208元)。2000年,我国城镇人均收入最
高地区和最低地区相差2。8倍,农村人均收入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相差1774元人民币。 
  (4)城乡差别 
  虽然我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降低农民负担,农村电网改造等扩大农村市场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农产品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见表3…7),2000年农村人均纯收
入为2253元,实际增长2%,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一半。有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中的8
0%为城镇居民所有,而城镇居民中的15。6%的人拥有80%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占总人口70%多的
农民仅有1万多亿的存款。2000年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110。3亿元,比1999年增长10。6%,而县
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年为13042。3亿元,比1999年增长8。3%,两者的增长速度相差2。
3个百分点。1999年两者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1%和6。3%,相差0。8个百分点,可见,城乡市场冷暖温
差进一步扩大'v''v'。 
   表3…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较 
年   份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A)(元) 
686。3 
1577。7 
1926。1 
2029。1 
2162。0 
2210。0 
2253 
236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B)(元) 
1511。7 
4287。2 
4839。4 
5010。1 
5418。5 
5846。6 
6280 
6860 
两者比较(A/B)
(%) 
45。4 
36。8 
39。8 
40。5 
39。9 
37。8 
35。9 
34。5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而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低于收入水平增长速度,边际消费倾向弱化,但消费结构在逐步改善,
从大件耐用消费品的保有量来看(见表3…8),农村和城市居民中的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弹性较大。 
   表3…8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商品名 
单位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摩托车 
辆 
4。91 
16。49 
21。94 
24。71 
洗衣机 
台 
16。90 
24。32 
28。58 
29。94 
电冰箱 
台 
5。15 
10。64 
12。31 
13。59 
彩色电视机 
台 
16。92 
38。24 
48。74 
54。41 
录放像机 
台 
… 
… 
3。30 
3。33 
空调机 
台 
0。18 
0。74 
1。32 
1。7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法规不全,市场秩序较差 
  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和市场营销规则尚未建立,于是,
目前市场营销环境的另一个特点是,市场运行不规范和市场流通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混杂,
企业行为严重短期化;对市场客体进入市场限制不严,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商品流向不合理,环节多,
费用高;市场交易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和规范,市场舞弊行为屡见不鲜等'vi''vi'。 
  竞争异常激烈,但企业的营销理念和战略制定能力有限,短视行为严重,突出表现在缺乏创新、品牌
寿命短暂、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1999…2000年的中国市场上竞争手段单一化的企业,价格“肉搏战”惨烈,
恶性竞价和良性竞价并存,波及彩电、空调、民航、通信等行业。虽然短时间内消费者价格弹性大,市场
反应激烈,但长期来看,不利企业新产品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2000年3月,由可口可乐、戴尔、微软、宝洁、柯达等近60家外商名牌企业组成的中国外商投资协
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QBPC)在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假冒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产品假冒伪
劣问题在中国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