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第二十六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短篇小说(第二十六辑)-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购菜准备到配菜烹调心宁现在全是一个人承包。自从做了家庭主夫后,他不
断提高着烹调技术,他和一京的交流却日趋减少。在和女儿的世界里,他的中、英
文语言功能逐步衰退,他用这些简单的句式天天谆谆教诲咿呀学语的乐乐:“不要
挖鼻头,爸爸不喜欢”;“吃饭了,收起娃娃家来”;“面条不要掉在桌下”;
“不要推倒椅子”;“不要乱喊叫”;“快点睡觉了”。有时他和女儿的交流意外
地把他带进一个远离尘嚣的淡泊、清静的世外桃源。他能够暂时像古代文人那样返
朴归真,无忧无虑。
    现在他开始教女儿学一些简单而美丽的五言唐诗。他简单解释一遍,熟读三到
六遍后,乐乐居然有时就能背诵给他听了,心宁感到了一种多年来很少感觉到的成
就感。乐乐一边听心宁朗诵,一边自己在搭着积木。心宁反复地念:“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乐乐踮起脚尖,正在听美国人左邻右舍的狗吠声,她连忙说:
“爸爸,爸爸,‘处处闻啼狗’吧!”心宁不由得笑起来,一把抱起女儿,用未剃
光的胡须,磨着乐乐娇嫩的小脸,咯咯地笑不停。乐乐像是受到鼓舞,她边笑,边
佯作凑近心宁的胡须,待心宁凑近,她又把头挥到一边,让心宁凑个空。她叫道:
“不要吃乐乐的脸嘛!”然后调皮地哼唱着Barney节目中的爱歌:“我爱你,你爱
我,我们是幸福的一家……”
    心宁又念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过明月,对影成三人。”乐乐
从桌子上抓来一个可口可乐罐头,咯咯地笑道:“月亮公公下来吧,我给你喝可口
可乐!”乐乐的笑声听上去带着一京的爽气,乐乐的小脸蛋倒是心宁的翻版。“女
儿像爸,金子打墙”。心宁看着乐乐,似乎觉得乐乐将来能够帮助他弥补他的不得
志,他的梦想可望在女儿身上延续,她是他现在惟一乐观的希望。

    三年前他跟着在芝城找到工作的一京在此地居住下来后,其中的第一年里他还
在努力完成他的博士论文,那是他读博士的第八年。多少底子厚的文学博士都是这
么磨出来的:两年硕士过关,两年半博士课程,三年半用于博士答辩,撰写博士论
文。那一年他在学校和芝城一星期来回六小时地往返跑。后来的两年他一边照看乐
乐,同时一个个星期不停地给应征文学教授的学校发送个人简历。女儿一天天长大,
只是“回报的信”一天天地在抽屉里堆高。最近原来同在一系的中国同学给他打电
话,说起本系二十五岁美国同学山姆自杀的事。
    “你说的就是那个到过苏联、法国游学过两三年,读完硕士的山姆?”心宁惊
讶地问道。
    “对,就是那个在东亚系选过《老子经》课程的理想、幽默、随和的山姆。”
    “他怎么会那样呢?他不是还打算去中国教英文吗?”
    “他拿了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到故乡俄州,一年多一直未找到称心的工作。一
急之下,他就用枪对准了自己的脑门。”
    “我们系里给他开了追悼会,在校园附近的‘希望’公园里,老师、同学为他
种下一棵树,表示追念,大家都很沉痛。”
    山姆自杀的事在心宁心上一直沉沉地压了大半个月。他没和一京说,独吞着这
份苦痛。在这种静穆中,心宁好似听到了山姆的召唤,他能一点一滴地触摸到山姆
死前那种理想主义者的最后绝望,已花了两年时间找工作的心宁多次心头上也有山
姆的那种绝望。只是每每想到老父、老母白发人哭黑发人,想到乐乐将要如何唱着
那首爱歌“你爱我,我爱你……”而困惑地寻找爸爸,甚至也联想到一京一声声后
悔的哭泣,一闪而过的念头会使心宁这个往日读了千万本动情小说也不落泪的超然
文学批评家的眼里闪动起泪花来。无论如何,他是老爸老妈的独子、长子,乐乐的
爸爸,再苟且,再偷生,他也不能轻生。
    看到乐乐一天天长大,看到她无忧无虑地哼着小调,看到她的小模小样在他的
身边走来走去,心宁觉得为她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么多年来,这种主义。那
种主义已经对他十分遥远,铭心刻骨的骨肉亲情才是他在异国他乡的寄托,是他目
前生存的具体理由之
    这样想来,心宁坦然地从书架上拿出从本地台湾人开的“顶好商场”里买来的
“傅培梅食谱”、“黄淑惠菜谱”,挑选出乐乐生日聚会上他打算做的菜肴。精致
的菜谱上每一道菜都配有彩色照片,色、香、味好似迎面拂来,让人看了很有食欲,
又感觉很容易学着做。如今的心宁已从一个煮方便面、炖一打鸡腿的单身汉成长为
一个能做出比唐人街烹调大师更地道风味家乡菜的家庭主夫。心宁毕竟是文学博士,
又是来自上海,对于衣食住行的事自然是一点就通。这比起以前撰写博士论文来简
直是ABC小事。心宁翻阅了约一小时,结果终于定下如下菜单:大冷盘(海蜇/牛肉
干/猪耳朵片/黄瓜丝)、贵妃烧鸡、迷你醉鸡、梅菜扣肉、冰糖排骨、雪豆牛肉、
麻辣牛筋、豆鼓蒸鱼、椒盐大虾、家常豆腐、鱼香茄子、三鲜汤,外加饺子、米饭。
把猪肉、牛肉、鸡肉。海鲜、蔬菜等全面平衡之后,他还选了个吉利数字“12”
(女儿的生日是在星期五,他不想再凑个13)。他终于把菜单纸条郑重地贴到了冰
箱上。这是他在一星期里乐乐允许他的空闲时间里必须“努力工作”的“项目”。
这种重要性和急迫性并不亚于一京在公司里必须及时完成的一个项目。
    心宁想着是他把这个星期的“工作计划”告诉他的父母,他们真不知会有多少
难过。白家是江南有名的书香门第,出过多多少少的状元、博士呀。从中国;日式
状元、到近代留洋博士,世上的书籍似乎全让他们读掉了。父母对他这独子所寄托
的厚望可想而知。他们怎么能想通儿子留学了八年,最后“沦”到被老婆养着,呆
在家里做家庭主夫的地步了呢?最近这两三年,父母来信,心宁只好含糊其词地对
他们说:一边在策划某某文化交流公司,一边在某个学院兼课,忙得很……父母骄
傲得到处宣称他们的儿子在中、西文化的发展史上起着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京
常常在一旁发笑道:“给你父母写信够痛苦的吧。你是在给他们编小说吧。请在末
尾别签上我的名,到时我不想落得个‘共犯’的罪名。我们学药物的,讲究真格的,
决不能卖‘假’药。”
    心宁父母骄傲之余,常常来信表达思儿的心情如何急切,几乎怀着怕这辈子见
不着宝贝儿子的焦虑。都说“衣锦还乡”,心宁怎么能回家坦然地把“善意”的谎
言说彻底?怎么能拿着一京挣的钱买几大件带回去?怎么能和原来的老师、同事、
朋友等谈及他的生活现状?他总要等着“混”出一个男人的“好”样后去见他们吧?
谁会想到当年英俊潇洒、才气横溢,至少被一打“可口可乐”那样多女孩子追求的
白心宁会“落魄”到今天这个地步?

    乐乐生日聚会前夕,除了准备丰盛的菜肴,心宁把楼上楼下、地下室全都吸了
尘,而且擦净擦亮了所有的家具。自从乐乐出生后,他们好像没几次来做这些事。
家务事真是永远没完没了:碗洗掉了,过半天水池又被一些杯、盘、碗堆高了;一
天下来,乐乐的衣裤换了两次;昨晚洗澡用的大浴巾又塞满了洗衣机;牛奶、尿布
又该买了;又该烧晚饭了……真要是美国人也爽快;拿一块三明治,拌一下店里现
成买的沙拉,在微波炉里热一下现成的炸鸡块,十多分钟就能吃成一顿饭了。或是
一家子干脆三天两头地在“麦克唐纳”、“肯德基”塞饱肚子算数,周末才在一家
像样的中国餐馆享受真正的美食。一些美国人对于一星期吃的事情就能这么简单地
打发掉了。中国人每天至少要在做晚餐上投入一个小时。和乐乐周旋了一天后,心
宁已经因这松散、重复、单调的节奏而变得格外疲惫、倦怠。晚餐的准备更是对他
的继续折磨。他男人的雄心,文人的才气被这无聊的重复压扁、压碎。屋子外的世
界似乎已经彻底遗忘、抛弃他了,这使他感到紧张、不平和烦躁。
    然而这两年多的居家生活使他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他能设身处地,真切地
体验到“屋内人”妻子的甜酸苦辣。他对那些在生活、事业双重压力下仍孜孜不倦
求梦的女性充满崇敬之情,尤其是像他母亲那样的大陆女性。同时,他对一些男性
(包括他爸爸在内)的男人表示惋惜。几乎百分之九十多的大陆女性(不像那么多
美国家庭主妇)其实拥有两份全职职业:第一份是工作,第二份是家务活,再加教
育子女。母亲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护士,更是竭尽全力养育一子二女。而在文化局工
作的父亲除了带有旧式书香门第大少爷的架式,一辈子没下过厨房问津柴米油盐。
更糟的是他同事传言他和局里的女秘书勾勾搭搭,暧昧不明。在心宁的印象中,父
亲除了偶尔兴致好的时候说过母亲年轻时如何漂亮以外,一辈子在苛刻地数落母亲,
自己不动手做事,却能对母亲评头论足地说出一大套来:文化程度不够高;对针线
活、烹调技术不开窍;言谈举止不够风度……心宁的记忆中,母亲在医院和家庭之
间辛勤地照料病人和家人了一辈子。即使当年听到传言,她也是为了三个子女的幸
福而忍辱负重。小时候心宁深夜醒来上厕所时,常常听到父母卧室里母亲低低的哭
泣声。母亲这块玉石只可借被父亲冷落地摔碎了。好在母亲是新社会的职业女性,
要不然她会和旧时代的那些打入“冷宫”的小妾一样绝望。长大后,心宁一直很难
原谅父亲。乐乐出世后,心宁曾为母亲办好一切申请护照的材料,请母亲来美国帮
忙、团聚。他想借此机会来避开父亲,安慰母亲,只是最后签证未成。这么牵肠挂
肚地爱着母亲和女儿乐乐也算是心宁两年多做家庭主夫的重大成果。仅就这点上来
说,他比许许多多的男人都要可爱。

    经心宁的努力,他家十多年旧的房子看上去比其他中国人用三十万美元买来的
一两年新的房子更舒适,更有情调。他们是这幢房子的第三任买主。时下在此工作
的中国家庭即便只有一个孩子也要买第一楼带有客厅、家庭室、厨房、洗衣房、车
库,第二楼带有三四个卧室的二层楼大房子,至少两千平方尺以上的面积。受到美
国邻居的鼓舞,他们也在星期日孜孜不倦地修草坪,浇水,精心栽培花草树木。不
过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有兴趣的是在自家的后院开辟自己一块小菜园地:这不仅弘扬
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中国南泥湾精神,而且解除了乡愁:种上冬瓜、西红柿、
毛豆、丝瓜、葱花,在地下室自己发豆芽菜,自己做豆浆、豆腐……看来中国人过
日子的本领是世上很少有其他种族的人能够竞争的。
    心宁布置的家与其他一些中国人家不同,他似乎觉得他能为很多的中国人家庭
做装饰顾问。至少他反对千篇一律地在壁炉上方放上一把大扇子,那种感觉似乎博
大的中国文化艺术只能从一把扇子上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