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的一句积极的语言,可以改变他人的心情,他人的事业,甚至他人的命运。
当你的爱人面临困境而愁眉不展时,请送他一句:“这点小困难对于你不算什么的,我相信你能够战胜它!”
当你的朋友丢掉了爱情而悲伤的时候,请告诉她:“你很优秀,失去了你是他的损失,最适合你的还在前方等着你了。”
第三部分远离不良的心理暗示
邻居老刘最近胃有些不舒服,便到医院做了个胃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萎缩性胃炎”。
老刘是一个受暗示性影响极重的人,受到医生“萎缩性胃炎有可能癌变”这种简单解释的心理暗示作用,老疑心自己的“胃病”会癌变。
而亲朋好友的不断关心,每次看病医生对胃病患者要注意癌变先兆症状的一次次交待,以及老刘经常翻阅杂志对号入座的想法,使他不断强化了“我的胃病会癌变”的心理角色。结果,胃病不见有任何好转,却使他平添了一身哀愁,整日忧心忡忡,憔悴不堪。
像这种因受不良暗示而“百病缠身”的情况在病者中屡见不鲜。
有的病人吃了不少药、跑了多家医院,不仅原来的病没治好,反而又引发了其他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病人疑病心理和情绪紧张对机体产生的作用。由于人的大脑机能活动影响着机体的其他活动过程,紧张、焦急、忧伤等情绪变化通过自主神经的输出冲动或激素作用,影响躯体功能,引起生理变化而致病。所以,躯体疾病也有其心理根源。
不良心理暗示还真是害人不浅,能让没病的变成有病,病轻的人变得病重,聪明的人变得愚笨。
一个暖融融的下午,小华又一次被妈妈带进了医院,破天荒地第一次坐在了心理医生的面前。刚刚坐定,小华妈妈就开始了诉说:“我在生他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妈妈叹了一口气:“他今年9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先天不足,脑子不正常,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位于班里的后十名,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查出什么毛病。他主要是脑子有问题,是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妈妈反复强调。
当医生将目光转向了小华,小华不假思索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我也挺着急的,不知怎么办好。”小华妈妈又说:“每一次看病我都将他脑子受过伤的事情,还有影响学习的事情给医生说一遍。”
“哦,”小华的“病情”医生已经了然于胸。果不其然,经测定,小华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完全是由于妈妈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而妈妈又是接受了医生的“这孩子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的不良心理暗示。种种不良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造成了小华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扰。
长期受到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情绪受到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小华就是由于长期的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学习困难。
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不良的心理暗示甚至能置人于死地。
一个美国电气工人,在一个周围布满高压电器设备的工作台上工作。他虽然采取了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触电,但心里始终有一种恐惧,害怕遭到高压电击而送命。有一天他在工作台上碰到了一根电线,立即倒地而死,身上表现出触电致死者的一切症状:身体皱缩起来,皮肤变成了紫红色与紫蓝色。但是,验尸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当那个不幸的工人触及电线的时候,电线中并没有电流通过,电闸也没有合上——他是被自己害怕触电的自我暗示杀死的。
前苏联也曾报道过类似的事例:有一个人被无意中关进了冷藏车。第二天早上,人们打开冷藏车,发现他已被冻死在里面,身体呈现出冻死的各种状态,但是奇怪的是,这冷藏车的冷冻机并没有打开制冷,车中的温度同外面的温度差不多,这种温度是绝对不可能冻死人的。大概这位死者被关进冷藏车之后,就不断地担心自己要被冻死,这种意念对他的身心发生了影响,他就真被冻死了。
一定要认识到不良心理暗示对人的危害极大,假如你因为不良的心理暗示而生了心病,请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自疗。
正如人们越来越看重身体锻炼一样,时时注意自身的心理锻炼,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比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为重要。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身患残疾乃至身患绝症者,活得积极乐观;而许多身体状况正常者,却活得无聊无趣终日烦恼,进而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自囿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幻想世界以自慰。
不善调适者,长久走不出烦恼的怪圈,极容易接受消极与虚妄的心理暗示。而善于调适心理的人,如同善于增减衣服以适应气候变化一样,能获得舒适的生存。
带上“神奇的手指”和你的家人、朋友玩游戏,并和他们分享你所获知的心理暗示的知识吧!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貌似几何题的游戏,游戏的名称叫《五等分正方形》。读书时,我的几何成绩非常好,却在这道题上遭了殃,不知你如何,试试看!
想当然的经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口渴了你想倒些水喝,你以为暖壶是满的,便使出了足够提得动的力气,结果却将暖壶提得老高,原来暖壶是空的,很轻。或者,某天,你看到家里有一个大纸箱放得不是地方,想挪动挪动,你运足气一推竟推出好远,原来箱子里什么也没有,轻得很!
像这样的事,你一定和我一样常遇到。是不是很奇怪,我们常以自己的“想当然”去做事、看人,结果事情常常出乎“想当然”,这个“想当然”往往是我们过去做事或看人的经验和印迹。
你看过驯象吗,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当我看到驯象人把大象用绳拴在竹竿的时候,可真为他捏了一把汗。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
但驯象人对此无丝毫的担忧。原来,在像很小的时候,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观念:这竹竿是我无法挣脱的。渐渐地,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做任何尝试。
再给大家讲一个需要费点脑筋的故事。据说爱迪生曾让一位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计算灯泡的体积,这个高材生运用他的数学知识算了个半天还没完成。你也来挑战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比这个高材生聪明一些。
现在,你心中是不是有些疑惑,讲了这些,你到底是想说明什么?这样吧,咱们不急着揭开谜底,先来做个游戏再说!
做游戏
准备好了吗?请拿起手中的笔,我们一起来做平分图形的游戏,是不是觉得怪怪的,这个游戏和前面的故事又有什么关系?不用心急,认认真真地做完下面的游戏,谜底就为你揭开,你会发现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
(详见实体书)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一开始就让你把一个正方形五等分,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这好办,不就这样分吗?”
的确,连小孩子都会做对。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前面进行划分时,圆和正方形的分法都是一样的,我们在心里就容易受此影响,在五等分时照旧想用分圆的方式来分正方形。这就是心理学所讲的定势,也是我要揭开的谜底,前面讲的故事、现象便都和定势有关。灯泡的体积计算出来了吗?
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其实你只要用水倒满灯泡,再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不就把灯泡的体积给量出来了吗?这个方法你想到了吗?
因为心理定势的作用,是不是也像那个数学系的高材生一样,说到量体积马上想到的便是一大堆的数学公式,却想不到用简单到小学生都会用的测量方法呢?看来,某些时候,阻碍我们学习、发展的并不是我们未知的领域,而是我们已学过的东西。
心理定势
有这么一个问题想考考你: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现在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我曾用这样问题考过不少IQ极高的人,但鲜有人能回答正确!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又叫做心向。它是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是人的局部的心理活动,而是主体的完善的个性状态。
构成我们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另一类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
再为你举个例子。
某小学办理新生入学手续时,有两个小男孩同时来报名,他俩长得一模一样,甚至连出生年月、父母的姓名都一样。“你们是双胞胎吗?”年轻的女教师问。“不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懵了:怎么不是双胞胎呢?作为读者的你,说不定也会感到奇怪吧。然而,如果有人悄悄地告诉你:他们是三胞胎中的两个,你大概就不会感到困惑了。
为什么老师一见两个酷似的小孩,就马上想到他们是双胞胎而不是三胞胎中的两个呢?原因就在于她习惯了一种常规性思维。常用的思维方式即心理定势会让人逐渐形成一种惯性,它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对人的活动发生影响。
心理定势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前面考你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心理定势的影响。一起来看一个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的经典“心理定势”的实验:
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