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军纪:“割发代首”
“割发代首”的故事是这样的: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出征张绣途中,
见一路麦已熟,而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割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
老,及各处守境官吏说:“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
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
甚严,尔民勿得惊疑。”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
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即掣所佩剑欲自刎。众急救住。据郭嘉所说《春
秋》有“法不加至尊”之议,曹操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他说:“割发权
代割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说: “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于是三军悚然,无不■遵军令。对曹操的“割发代首”,后人多认为这是曹
操的诈术,用以收买军心民心。这没有错。不过,曹操采取这样权变的办法
也情有可原。试问:曹操真的因犯自制之法而自刎了,有这必要吗?在东汉
末年,割据的群雄,大多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掠民以自肥,有谁因此而自
责过,而曹操能“割发代首”,这是难能可贵的。它说明曹操的军纪严明,
自己犯了法也不饶恕。曹操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以统一天下,不仅到处搜罗人才为己用,也极力争取民心的归附。因为他懂得“民为邦本”之理,故他
每次出征,大都严明军纪,防止扰民。而那四世三公出身的袁术却不懂得这
个道理,他军纪不明,到处掠夺人民。他派张勋率领征徐州的七路之兵,却
于路劫掠将来,故陈登把袁术的七路大军视如“七堆腐草”是有根据的,这
“七堆腐草”不堪吕布、刘备联军一击便土崩瓦解了。曹操与袁术两相比较,
谁善用兵不是一目了然吗?袁术既不能治将治兵,又掠民,他被打败是必然
之事;曹操能治将治兵又爱民,他出征多胜也是必然之事。曹操驾驭兵将之
术,确有其过人之处。
封爵赠金
曹操能搜罗人才并使之为己效命,是因他有两个“法宝”,一是封爵,
二是赠金。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愿为其主效命的无非为了名和利。而曹操的
封爵赠金恰好满足他们的欲望,故曹操一祭起这两个“法宝”,无人不乐意
归其麾下。当然,“封爵赠金”御人之术,并非曹操独创,那位亭长出身的
汉高祖刘邦,早在他与项羽争天下时便懂得个中奥妙了。陈平爱金,他尽量
满足他;韩信想当齐王,就给他刻齐王印。故这一文一武都乐意为他效命。
他的敌手项羽就不懂得这一套,这位西楚霸王为人有点吝惜,舍不得给人封
爵,下属不愿为他出力,这也许是原因之一。曹操是个饱学之士,对这些历
史的经验教训是熟悉的,他不仅善于吸取,且能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
他对“封爵赠金”运用之妙,远远胜过前人。如他对关羽的笼络收买,便充
分表现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曹操接受关羽“三事”之约使之来投后,待之甚厚:赠美女十人;三日
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斩颜良立功后,封为汉寿
亭侯,可说是极尽其拉拢之能事。可是,关羽知其兄刘备所在后,立即封金
挂印,留书辞别说:“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
异日。”于是过五关斩六将而去。
为何曹操的“封爵赠金”的两个“法宝”不灵了。这是因为“桃园结义”
之“义”令关羽“难忘”,曹操原以为他的两个“法宝”所向无敌,万万想
不到被“义”气破了。不过,他的两个法宝并没有完全失灵:先是关羽感其
厚待,愿为之报效,斩了颜良、文丑,后来又实践了他的“其有余恩未报,
愿以俟之异日”诺言,在华容道上甘犯军令状,拼死放走了曹操。
4。关怀备至:孙权的御人术
孙权的御人术也有其过人之处,即能关心人,团结人。这虽不新奇,却
是御人的根本法。孙权有时也耍诡计,用以御人,但不高明,故易被人识破,
弄巧反拙,如“赔了妹妹又折了兵”是也。
视将士如己出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
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
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
所矣。是以哭之。’”吴起善用兵,是因得将士之心,士卒生毒疮,他用口
为之吸脓血,故被“将军自吮其疽”的父子俩,都甘心为之战死。这则故事,
被后人传诵,列为用兵要术。孙权深懂得这一用兵之法,故对将士很为关心,
视如”骨肉”,将士也因之以死报效。周泰舍身卫护他,他对周泰的亲切抚
慰,便是个典型的例子。
濡须之战,孙权被曹军围困,势甚危急。周泰得知,挺身杀入,寻见孙
权。周泰在前,孙权在后,奋力冲突。突围后,不见权,泰复翻身杀入围中,
又寻见孙权。周泰冒着敌人弓弩,左右遮护孙权,身被枪数十,箭透重铠,
救得孙权。如无周泰拼死相救,孙权必死无疑。孙权感周泰救护之功,设宴
相慰。席上,权亲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说:“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
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
乃孤之重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言罢,令周泰解衣与众将视之、
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如此抚慰周泰,实是树立榜样,使诸
将效法,为其效忠。孙权对将士确是关怀备至,如对吕蒙的病亲自监护,对
朱然的病送医送药,这都使将士深为感动。故终孙权之世,吴国上下,休戚
与共,使东吴安如磐石。
善待将士,是御兵的要术,这并非每人都晓得。张飞便是个不善待将士
的猛将,他醉后常鞭将士,致造成严重后果:因醉疼打曹豹,丢了徐州;为
急兄仇,醉后鞭打末将范疆、张达,被割了脑袋。
张飞不善待将士,不得善终;孙权善侍将士,乃成大业。故御兵要御之
得法,切不可等闲视之。
不计前嫌,化敌为友
为天下不念旧恶,曹操有此宏量,孙权也有此胸怀。曹操“矫情任算”,
他虽信任张绣,张绣却没有死心追随;孙权不咎甘宁既往,且能化敌为友,
使甘宁与凌统从死敌结成死党,同心协力事权,至今仍传为佳话。何以曹操
不能使张绣死心相随,而孙权能使甘宁等效忠于己?因曹操待人多从权略出
发。因而未尽得人心;而孙权待人以诚,故人心向往之故。孙权与曹操御人
相比,仅此而论,孙权胜于曹操。
孙权与黄祖战于大江之中,祖军败绩。权部将凌操乘胜追击,被黄祖部
将甘宁一箭射中,黄祖乃得脱。后甘宁归降,孙权不念旧恶,厚待之,孙权
听甘宁之策,取江夏,擒黄祖,便设宴庆功。席间,凌操之子凌统拔剑而起,
直取甘宁,权连忙制止,谓统说:“兴霸射死卿父,彼时各为其主,不容不
尽力。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我面。”凌统叩头大哭说:
“不共戴天之仇,岂容不报!”权再三劝之,凌统只是怒目而视甘宁。为暂
分开二人,以免寻仇报复,孙权乃派甘宁去守夏口,又加凌统为承烈将军,
统只得含恨而止。由于甘宁感孙权之恩并得其教诲,也想设法解怨。在濡须
之战中,凌统坐下马被暗箭射中,那马直立起来,把凌统掀翻在地。敌将持
枪来刺。这时,只听得弓弦响处,一箭射倒了敌将,凌统才免难。凌统得救
回寨,孙权对他说: “放箭救你的,甘宁也。”凌统乃顿首拜,对宁说: “不
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再不为恶。甘宁、凌统协力
效忠孙权,屡建奇功。历史证明:一个集团,或一个国家,内部团结,力量就强大,内部分裂,
力量就削弱。袁绍虽据有四州之广,兵多粮足,将勇士智,因内部派系林立,
四分五裂,终于自取灭亡。孙权不仅能团结人,且能为部属释仇解怨,化敌
为友,因而人心齐,力量大。他能鼎足江东,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借婚姻以制人
孙权与人较量,输的最惨的是:他以妹为香饵,引诱刘备入吴以索还荆
州,讵料竟弄假成真;又想以妹控制刘备,那知妹心外向,与刘备出奔,结
果是“赔了妹妹又折兵”。这使孙权气得发昏,这真是哑子吃黄莲,有苦说
不出。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的五十四、五十五两回里,被描写得很有
趣。
但历史事实却不全如此,孙权嫁妹妹给刘备是出于自愿。据《三国志·蜀
书·先主传》记载:“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
进妹固好。”显然,进妹是为“固好”,即企图通过妹妹来巩固盟好,共同
抵抗曹操,同时又可使妹妹从中控制刘备。刘备也发觉了,故对孙尚香也提
高警惕。在三国斗争中,一切服从于政治,婚姻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孙权与
刘备联婚,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刘备也绝不会因与孙权联婚而放弃其政治
要求。当彼此发生严重的政治矛盾时,婚姻也就告吹。想用婚姻来控制人,
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三国时代,为政治目的而联婚之风盛行,但有哪个
达到其政治目的?如孙策平定江东后,曹操认为“狮儿难与争锋也。”为结
好孙策,便使弟女许配孙策的小弟孙匡。而孙策并不因之与曹操永归于好,
当曹、袁在官渡相拒时,他就暗中策划袭许都,迎汉帝,会因被刺客所杀才
罢了。在古代,婚姻也未见“固好”,而是每为敌国。春秋时,辰瀛嫁于晋,
而秦却代晋;穆姬嫁于秦,而晋却绝秦。
《三国演义》描述孙权想用婚姻以控制刘备而达不到目的之事,虽与历
史事实有所出入,但却揭示了婚姻服从政治的真相。四、鉴 诫
三国时代,人才济济,得力于贤士的辗转相荐:能荐人必知人,知人始
能用人。用人得当,犹如下棋时摆对了棋子,那么,这盘棋下起来也就轻松
愉快,且笃定地坐收胜利的果实。而用人不当呢?它的恶果足令人性命不保,
江山尽失!三国用人,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些历史经验,明白地告诉我们
用人成功之法及洞悉用人之错,足以作为今日用人鉴诫。
1。得失一念之间:经验教训
能否用人,是事业成功、失败的关键,三国用人的经验教训,迄今仍不
失去其现实意义。
礼贤下士始得士
《说苑·尊贤篇》有一段关于求贤的生动的对话: “赵简子游河而叹曰:
‘安得贤士而处焉?’舟人古乘对曰:‘珠玉无足而能来者,人好之也;今
士有足而不来,此是吾君不好之耳。’”这位赵简子不去求贤,却躲在游船
上悠哉悠哉地表示思贤心切。船工古乘一句话便揭穿了他“不好贤”的底。
言下之意是说,只有好贤,贤士才来。但是,不能说好贤便得贤,这位古乘
也把求贤看得太容易了。
要求得贤士,必须去屈膝求之,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使对方感到你把他
当知己看,才心甘情愿为你效命,“大为知己者死”,这是封建社会士人的
共同点。孔明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