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不能采取及时补救措施;另外对竞争者的冲击估计不足,没有及时采取
新工艺制造新产品与之抗衡,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迅速地生产出更物美价廉
的产品投入微型计算机市场时,奥斯本 1号被淘汰了。奥斯本既不知己也不
知彼,其失败是必然之事。柯维特连锁折扣商店也是因管理跟不上而走下坡
路的。这个商店是美国人尤金·法考夫于1948年创办的,开始只是一家有一
段楼梯的小型皮箱铺,由于他首先采取折扣推销办法,家电和其他耐用消费
品削价10%~40%,公司发展极快, 60年代早期,公司平均每七个星期新
开一家大商店, 10年之内销售额从 5500 万美元上升到 7。5 亿美元,当时
被列入为美国六大商人之一。法考夫把持商店大权,如所有市场、营销政策
和其他策略都控制在个人手里,商店经理及其他执行人员没有一点权力,商
店规模还小的时候还能管理,发展到规模庞大时便控制失灵,指挥不了;也
由于商店发展得快,来不及培训管理人员,也没有物色高级管理人员,使管
理陷于混乱,以致销售、采购、发送及会计部门不能配合默契。恰在这时,
超级市场崛起,以更低的价格、 科学的管理与之竞争,柯维特劣势日显,在
1964 年,该公司亏损达 1200 万美元,法考夫被迫走出公司寻求援助,从此
一蹶不振。柯维特这个开创折扣销售新时代的先驱,只不过剩下一个留在人
们记忆中的名字罢了。
大凡取得成功的企业,都与善于管理有关。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杰
克·韦尔奇是管理的权威,他刚刚任该公司董事长时,公司机构臃肿庞大,
调度不灵。韦尔奇认为官僚体制是一种罪恶,因为分散人们对于重要事务的
注意力而降低生产率,无法与对手进行有力的竞争,于是进行整顿,裁减了
十万名雇员,相当于公司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并与雇员们一起认真论证,取
消了不必要的会议、报告、请示及其它繁琐程序。还经常深入下去,与雇员
们面对面直接交谈以了解情况,一年接待上千人次。包括每一个被解雇或提
拨为经理的人。韦尔奇强调:在世界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高效率对竞争十
分重要,认为“迟迟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与做出一个错误决定结果一样。”
他还认为:所有的管理思想与作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掌握自己的命运。
欲在变化莫测的世界市场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有能
力降低价格去占领世界市场。而生产率的增长的关键在于
“解放”中层管理人员,更多地授权给他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应有
自己的发展战略,但这种战略不是一种固定的长期行动计划,而是随着环境
的变化,不断演进和延伸。韦尔奇的企业管理思想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对现
代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百事可乐公司总裁卡尔欧威在管理上则着重于人才
的开发,他把自己的工作时间的40%用于研究人的问题,每年花近两个月的
时间亲自核评公司550名高层经理的实绩,总结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帮
助其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并亲自与走板们和人事部门研讨高层经理的前途,
培养、提拔或淘汰。他认为“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他大胆启用青年人,
有才能的不论资历让他独负重任。为了培养公司管理人员,他常常向外部挖掘管理“名星”,借助于名星的带动来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于那些
积极工作取得很大效益的经理给予高薪、重奖以及其它优厚的待遇,使他们
感到百事人与众不同,增强自豪感。对此卡尔欧威指出:“这是人们对于尊
严和地位在精神上的需要,我们是一流公司,拥有一流的人。”由于通用电
器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领导人重视管理、善于管理,公司根基牢固,经得起
任何竞争的冲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的第一流公
司。
东方新兴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管理虽向欧美学习,但有自己的特点,即都
是建立在集团主义基础之上,而不像欧美那样建立在
“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基础之上。在这方面,日本具有代表性,它
的管理体制是在集中管理下实行分权经营,这种体制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
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保持集团内部的“协调”,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参
加企业经营,实现“自下而上”经营管理。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集
团内部所有成员的积极因素,使每个人的个人目标与企业全体成员的目标融
为一体,并经常向成员灌输这种“集团”意识。如松下公司规定它近9万名
职工每天上班前都要朗读如下的信条:“只有通过公司每个成员的协力和合
作才能实现进步和发展。因此,当我们每一个人在致力于不断改进公司的工
作时,均应牢记这句话。”其目的在于树立“公司命运与全体职工命运共存
亡”的观念。南朝鲜的一些企业也重视发挥全体职工参加管理的积极性,例
如现代、三星、乐喜金星、大字和鲜京五大财团都设立“小小的建议箱”,
根据职工建议的作用大小分级给奖金,以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为
了鼓励职工提建议,各财团都想尽了办法,如大字财团除设“建议箱”外,
还设立”电话建议箱”,让职工把一闪念中出现的好主意通过电话立即提出
来,以免遗忘和漏掉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建议。鲜京财团则别具一格:如果一
个人或几个人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如需单独经营,就提供资金让提建议的职
工独立或合伙负责经营,其利润由个人或小集体同公司按适当比例分配。这
样做既可发挥职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于公司则利于管理庞大的职工队
伍,大大节约劳务费和管理经费。发动职工提建议,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企业
的管理水平,现代财团仅其所属的汽车公司的职工,于 1987年就提出8万多
项建议,对公司的产量、质量,尤其对汽车出口发挥了很大作用。乐喜金星
财团的职工近几年来平均每人一月提一项建议,其内容包括计划、采购、生
产、销售、包装等各个方面,效果甚佳。特别是,各财团通过发动职工提建
议可以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人才。
不论是东方或西方,企业管理都着重于人的管理。而管理需要人才,有
了人才,管理才管得好,脚跟才站得稳,在激烈的商战中,就不会轻易被人
冲垮。
教育是源泉
以上论述说明,要在商战中取得胜利,取决于有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人
才何来?来自教育。只有搞好教育,培养出众多有智慧、有技术的人才,才
能参加商战,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智慧、技术如此重要,是由当今时代所
决定的。美国著名作家乔治·吉尔德在其新著《微观世界:经济和技术方面
的量子革命》一书中说: “工业革命依靠的是有组织的体力劳动、自然资源、能源和大规模的运输设施。”“今天,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和公司依靠的不是
这些,而是他们所掌握的思想和技术。”显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能只
靠劳力谋生,要以劳心维生,生活才过得美好。未来的经济发展,关键不是
依靠煤矿或钢铁,也不是资本。而是教育。在世界市场上商战日益激烈的今
天,需要各种高科技开发各种尖端产品,经营手段也与高科技密切结合,如
果教育培养不出与之适应的人才,是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的,甚至可
能败北。也就是说将使一国经济走向下坡路。历史证明,过去欧美工业国家
发展靠教育,现在日本和“四小龙”的起飞也靠教育。由于教育培育了众多
技术人才,当劳动密集型产品失去优势时,能立即转入生产知识或技术密集
型产品去占领市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教育不管是现在或将来,都占有十
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教育如何将决定国家命运如何。
可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文盲人数在不断增加,不
仅发展中国家在增加,发达国家也在增加,欧美各国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
10~15%。而全世界成年文盲将近10亿。另是科技人才的培养普遍赶不上客
观的需要。对此有不少国家已引起注意,而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却重
视不够,或无动于衷,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美国教育危机是从70年代酿
成,近20年来日见加深,因此,美国政府早在1983年就向全国人民发出警
报: “国家危急!”并发动了全国性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总统布什认为: “教
育是提高我们民族竞争力的关键,是增强我国人民精神的关键。”他上任伊
始就宣称:要当一位”教育总统”。并增拨教育经费,1989~1990年度美国
教育经费比上年度增加230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3530亿美元。这笔经费将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比布什提出的 3030 亿美元的 1990 年度国防预算
高出整整500亿美元,可见美国政府正在尽力扭转教育落后的状况。鉴于当
代科技发展迅猛,法国政府为了使其国力能够应付未来世界的挑战,总统密
特朗把教育作为他第二任期的头等优生问题来抓。新政府一组成就朱拨 10
亿多法郎给教育部门。 1989年教育预算比1988年的1980亿法郎增加7。5
%,总额达2130亿法郎,占国家12000亿法郎总预算的1/5,另追加预算60
亿法郎。政府保证以后5年继续逐步增加,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
不少国家和地区在抓好普通教育和大学的基础、专业教育, 重视对科技
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同时,还竭尽心机培训高水平的经贸专才。联邦德
国研究出一种培训职员的新方法:抽调未来的经理们到“教学公司”培训,
他们于职员的工作,老师做企业家的工作。“教学公司”完全模仿公司活动
的各个方面一从采购原料、进库到推销产品、人员管理,为了得到生产过程
的完整概念,学生们接受教育的一年里,通常在每一科中都干一段时间。现
在接受这种新方法训练的职工己有3。2万人。国际劳工组织对这种结合实习
的培训新方法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职员接受这种方法培养所达到的技术熟
练程度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台湾外贸协会于1987年成立的 “贸易人
才养成班”,聘请的教师都是顶尖专家,培训极其严格又密集。它远离尘世,
使学员不受干扰,静心苦修。第一年是英语训练,实行封闭教学。第二年则
安排从国际商法、市场行销、国际实务到企业经营等一连串兼顾理论与实务
的经贸专业课程。在这二年里,学习是很紧张的,学员们都是“咬着牙熬过
来的。”现己培训了第一期44名学员,成绩很优,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拥有一
流的英语能力和经贸才能,因此,刚一“出炉”,便被求才若渴的企业界延
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尖兵。可见,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流的教师。但当今世界各国教师待遇都普遍
地相对偏低,素质较高的人才不愿问津此业,因而越来越多的低劣人才加入
教师队伍。现在发达国家如美、日、法、英、联邦德国等都采取提高工资待
遇和社会地位等办法,以稳定教师队伍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