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国大企业授予的名牌产品在当地的总代理权或生产权作保证,获得从银行的贷款。 印尼陈子兴的摩托车制造厂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为他赢得利润1亿多美元,1974年,他创建了“哈拉班集团”。 当初,陈子兴在经营了五年的摩托车生意后,幸运地获得了日本厂商授与的“雅马哈”牌摩托车在印尼的总代理权。但他不满足从事买卖业务,经过努力,终于获得在印尼生产“雅马哈”牌摩托车的特权。 他还利用日本本厂提供的技术力量和基本设备,并以该厂家授权书作为杠杆获得银行贷款。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大公司风险投资热,即大企业将资金投入新创立的小企业,在该企业取得成功之后,出售自己所拥有的股份而获得巨额报酬。 一些企业家在事业成功之后,也愿意为一些刚踏入商界而又无钱的青年提供创业资金。这也许是由于他们在早年创业过程中,得到过别人帮助,希望以此作为回报吧! 这就要求求借者在求借钱财时,调动一切关系,灵活变通,使借的钱财来源多样化。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在国外打天下比在国内打天下难度大得多。首先在资金筹措上就面临严峻的考验,再加上这些人刚创业对,都是只身来到海外,既无亲朋好友可以依靠,亦无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来说,创办企业、筹借资金远比想像中的困难得多,但他们显示了“借”的智慧,显示了华人理财的聪明。 他们一般都是这样开始的:先通过当地华人社会宗亲组织介绍谋取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在初步安定下来之后,又在这些组织的联谊活动中逐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收集各类生意行情,从中捕捉机会。 比尔·盖茨说:借贷,是每一个企业家起步初期,不容回避的一种方式。 李文正的经历就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加入基麦克默朗银行后,凭着自己做小买卖的经验断定:要使这家银行兴旺起来,必须打进一个其他银行家没有想到的市场中去。他祖籍福建省,当时与他来往密切的福建同乡在雅加达自选车制造与修理业中居垄断地位。 李文正决定首先打入这一领域。他先依靠同乡组织拉拢当地有钱的同乡作为伙伴,筹集了一笔相当数量的资金,以参加投资的方式争取市场中具有领导与影响力的客户。 李文正利用同乡关系作纽带,以信用为手段,迅速建立了自己庞大的基本客户队伍,垄断了这一市场。这一做法在此后三年里,连续使他获得巨额利润,从而奠定了李文正银行家事业的基础。 比尔·盖茨说:企业家到银行贷款借钱是最普通的。尤其在现代社会,银行基本上也靠借贷才能使自己生存、发展。 香港著名房地产商胡应湘即是以银行贷款作为创业资金的人。胡应湘是在他父亲胡忠先生行将退休时,准备离开家自行创业的。 当时,他只有从家庭财产中分得的价值几万港元的设备和30万元的现金。用这一点钱去与资金雄厚的房地产大王李嘉诚、郭德胜、冯景值、李兆基等人竞争,真是以卵击石。 胡应湘是这样说服他父亲为其做银行担保的。 他说:“爸爸,你虽然作为一个富有的人退休,但我是你9个孩子中的老大。很明显,你不能给我任何钱,因为所有其他兄弟姐妹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你能够给我担保,让银行有信心给我贷款,我就会凭着自己的力量走出丛林。” 胡忠答应了,为他担保了1 500万港元的贷款。 用全部借款创业确实很困难,胡应湘一直到获得贷款7年以后,才还清所有的债务。 香港著名船王包玉刚在借款过程中却遭到了挫折。当他决定去从事航运业时,先去伦敦通过友人寻求英国银行的贷款,遭到拒绝。他后来又回到香港,找汇丰银行,得到的回答是:华人不懂航运。最后,他从日本银行获得了70万美元贷款,购买了自己的第一艘旧船,开始了“船王”的创业生涯。 “君子借财有道”。以上这些商人在创办企业时,需要大量启动资金,他们在借钱的方式上“八仙过海,各显其通”,解决了资金匮乏问题,使他们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时有了起点,有了动力,有了翅膀。 有的时候,资金成了企业做生意、图发展的关键问题。这就需要企业主不惜一切代价地借,巧妙地借。资金问题有时还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问题。著名现代作家茅盾在《子夜》中就详细描写了民族企业家吴有甫在一次股市大战中因资金不足而导致公司破产的情景。 香港船王包玉刚与英国某一著名财团争夺九龙仓码头之战,是世纪之战,也是“资金之战”。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的装卸与储运业务大部分都在这儿进行。这块极具商业价值、前途无量的土地一直归英国号称“地王”的怡和洋行控制。 当时怡和洋行占有其股票20%。李嘉诚已抓住时机偷偷买下了股票2000万股,与怡和持平。怡和决定以其雄厚资金购买股票,在控股上超过李嘉诚集团。 考虑到资金问题及后果,李嘉诚把价值20亿港元的股票转给包玉刚,让包玉刚与其斗法。 包玉刚乘怡和麻痹时又吸股1000万股。怡和发现情形不对,大难临头,十万火急筹重金,与包玉刚展开决战。 包玉刚把全部股票卖给自己子公司,自己装出到英国办事的样子,去了英国。怡和见他离港,立即布置反攻,偷偷筹集9亿多元,抛出现金,以每股1000港元股票换取仅10港元九龙股票。三天后,包玉刚突然返港,并以闪电式速度召开全港记者招待会,当众宣布:两天内,向股市收购2000万股,每股出现金105港元。包玉刚为这次大战筹集了21亿港元,终于战胜了对手。 点滴智慧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去战胜对手,是大多经营者不可回避的一种手段。
第五章 拓展要有方略小成不必得意
1小成不必得意 保持清醒的头脑,瞄准下一个目标。 ——比尔·盖茨 人们都知道兼并、合作是微软做强、做大所采取的一种惯用的手段。 微软公司通过收购,大大缩短了进入市场的时间,同时也可接收原公司的客户资源,这大大减轻了来自对手的压力。 在当时,尽管没有哪个合作伙伴最终能与微软并驾齐驱,但还是有人愿与微软合作。为打入一直由“蓝色巨人”IBM公司主宰的电子商务领域,微软公司与美国惠普公司联手出击,意欲在未来的电子商务市场上成为主宰。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的谈判之后,微软公司和惠普公司终于联姻成功。随后,两家公司联合宣布,将合作推出一个专供金融机构采用的软件及硬件组合,让金融机构在国际网络中进行信用卡转账服务。 在此以前,惠普公司刚刚完成他们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行动,以11.8亿美元收购网上过账市场内最大的一家技术公司Verifone。目前,大家使用信用卡付账时,商户的“刷卡机”有60%由Verifone供应。此外,在线联机服务业是电子商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尔·盖茨虎视眈眈的一大块肥肉。 与惠普公司成功联姻之后,盖茨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转身又盯准了另一个更大目标。因为盖茨在电子商务领域毕竟是一名新兵,他对进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感到疑惑。为稳妥起见,他没有将主攻方向转向网络,而是加快了收购的步伐。 不久,微软公司以15亿美元收购了个人财务软件Quicken的生产商Intuit软件公司。这使微软公司借助其与金融公司在线联机之利,伺机成为电子商务界巨人。 在比尔·盖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之时,他并没有忘记他的老对手——网景公司。在不久前的对决中,微软公司遭到了年轻的网景公司有力的狙击。虽然网景公司在微软的反击下一时受挫,但胜负未分。 此时,腾出手来的比尔·盖茨又亲自督军,组成一支有2 000名员工的庞大的开发队伍,每天的工作就是绞尽脑汁,研究如何抢得网景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如何将微软的“视窗95”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转化成互联网上的标准平台。微软所推出的互联网络计划,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实力之强,确实让网景公司及其他公司望尘莫及。 虽然微软公司的阵势如此浩大,也不能说他们就会“直捣皇城”。因为除了网景公司之外,微软公司的另外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是太阳公司,该公司在工作站领域里的业绩,丝毫不比微软公司在软件领域的业绩逊色多少。 在硬件方面,太阳公司的网络服务器一直是最优秀的,而且太阳公司的软件力量也相当雄厚,他们推出的互联网络编程语言Java语言已经使得软件界为之震惊。各家公司纷纷购买它的许可证,连一向自高自大的微软公司也不例外,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Java语言很有可能发展成用于开发互联网络应用软件的编程工具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也许是受了微软公司让MS…DOS成为开放系统,使别人能随意复制的启发,富有战略头脑的太阳公司并没有急于靠Java语言来赚钱,它将用Java语言开发出的第一个应用软件HotJava语言放在公司的Web网络服务器上,任人免费下载,他们的目的是先要让Java语言得以广泛流传,得到用户的承认并最终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后,再大做文章。 比尔·盖茨面对日益庞大的互联网络市场,当然不愿袖手旁观,他马上便做出积极反应,与各种场合公开声称要在互联网络的领域中唱主角。这是他惯用的老招,先公开目标,再实现目标。 同时,微软公司也推出或准备推出一系列互联网络产品,包括网络浏览工具、三维的网络搜索工具、网络服务器、网络写作工具、网络保密产品等。 微软公司还相继和NBC以及MCI达成协议。和NBC的合作是为了使自己的网络专线获得NBC的新闻和其他信息,从而扩大使用范围和影响;而和MCI签下的协议使得MCI将在其服务的用户群中,首选微软公司的Web网络浏览器和网络服务器软件,从而加速微软公司的MSN网络向基于www的联机服务转移。 比尔·盖茨还决定,在其新推出的网络操作系统“视窗NT”系统的后继版本中,使用户能通过联网来实现NT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这使得基于NT的网络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广域网。 当你面对小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很有可能下一个被人家打败的就是你自己。 点滴智慧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在他的事业上一步步走向辉煌,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在每一次的成功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瞄准下一个目标。 2有钱不要乱投 挣钱是一门学问,花钱更是一门学问。 ——比尔·盖茨 “有钱不要乱投”是比尔·盖茨的座右铭。 这位被人们称为天才的美国人,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雅图。1973年刚满18岁的他,就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一次成功地研制出微机BASIC语言。1975年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比尔·盖茨和他的挚友艾伦同时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