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互相认识。有了这自他增上的了解,就可培养我们一种互助、爱人的美德,进而获得
自他和乐共存。否则,你害我,我害你,互相欺骗、残害,要想谋求个人的幸福,世界的
和平,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所以,世界是由我们推动的,要想转秽土成净土,全在
乎我们能不能从自他和乐做起而决定。
关于修行的方法,虽然很多,主要的不外:“净心第一”和“利他为上”。学佛是
以佛菩萨为我们理想的目标,主要是要增长福德和智慧,但这必须要自己依着佛陀所说的
教法去实行。修行的主要内容,要清净自心。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内心中就被许多贪、
嗔、邪见、慢、疑等不良分子所扰乱,有了它们的障碍,我们所作所为皆不能如法合律,
使自他得益,所以修行必先净心。净化内心,并不是摆脱一切外缘,什么也不做,不想,
应该做的还是做,应该想的还是想(观),不过要引起善心,做得更合理,想得更合法,
有益于自他才对。这如铲除田园中蔓草,不但要连根除去,不使它生长,而且还要培植一
些有用的花草,供人欣赏。所以佛法说,只修禅定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必须定慧双修,断
除有漏烦恼才能获得道果。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都是启示学佛者
应从自己净化起,进而再扩大到国土和其他众生。这无论是大乘法和小乘法,都以此“净
心”为学佛的主要内容。
其次讲到利他为上:依于自他增上的原则说,个人离开了大众是无法生存的,要想
257
自己获得安乐,必须大家先得安乐。就家庭说,你是家庭中一员;就社会说:你是社会上
一分子。家庭中能幸福,你个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会上大家能够和乐,你个人才能获得
真正安宁。这如注重卫生,如只注意家庭内部的清洁,不注重到家庭四周环境的卫生,这
是不彻底的卫生。所以小乘行者,专重自利方面,专重自净其心,自了生死。以大乘说,
这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菩萨重于利他,无论是一切时,一切处,一件事,一句话,都以
利他为前提。净心第一,还通于二乘;利他为上,才是大乘不共特色,才更合于佛陀的精
神。
人类与一切众生,是无限生命的延续;不是神造的,也不是突然而有的,也不是一
死完事的。这如流水一样,激起层层波浪;生与死,只是某一阶段,某一活动的现起与消
散。依据这种三世论的信念,便摆脱了神权的赏罚,而成为自作自受的人生观,肯定了人
生的真意义。我们在前生思想与行为,如向于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才能感
到福乐的善果。这样,如今生而不再勉力向善,一死便会陷入黑暗的悲惨境遇。有了这三
世因果的信念,想起从前,能够安命,决不怨天忧人;为了未来,能够奋发向上,决不懒
惰放逸。安命而又能创命的人生观,是三世因果论的唯一优点。还有,从无限延续去看,
受苦与受乐,都是行善作恶的结果。善行与恶行的因力,是有限的,所以受苦与受乐,并
不永久如此,而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任何悲惨的境遇,就是地狱,也不要失望,
因为恶业力尽,地狱众生是要脱苦的。反之,任何福东的境遇,那怕是天国那样,也不能
自满。因为善业力消尽,还有堕落的一天。所以真正的三世论者,在一切境遇中,是充满
了希望,而又不断的向上精进者。从自作自受而有到共作共受,每一家庭,每一国家,在
历史的延续中,也从来就符合这因果升沈的规律。
原载:《妙云集》佛法是救世之光 第二百二十五页
258
附录一〇 谈佛教的菩萨道
附录一〇 谈佛教的菩萨道
紫虚
一、前言
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都说佛教是一个消极又悲观的宗教,信佛会导至国家积弱、科技
落后,这是一般人不了解佛教中有「菩萨道」的缘故。
佛教创始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教法,对一些比较重视自己
的人(就是一般所称根器较差的人)就教他们如何自救,这部份以求自行解脱生死、不管
他人生死的修行者,就是我们所称的「小乘佛教」,乘就是车,小乘就是小车,只能载自
己,不能载别人。这些人以明了世间的苦与无常为出发点,去修道以求解脱苦恼,因为他
们以为世间苦是他们的障碍,因此他们逃避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逃
避的由来。但这些人也是很了不起的,至少能空掉欲望,他们修行成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
罗汉或辟支佛。对于根器较好的人(实际上是较喜爱管他人事情的),释尊就告诉他们,
修行除了自己了脱生死,也要无条件的帮助其他人。这部份以利他为特长(当然也包括自
利)的佛教,就是我们所称的「大乘佛教」,菩萨与菩萨道也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
大乘佛教很重视修「福报」,福报泛指做一切有相的善行(例如持戒、布施、念佛、供佛、
诵经等)所得的(或所积存的)善果(例如有健康的身体、足够的财富、得长寿、有智慧、
有官运、有好的妻女等),这与小乘佛教主张「断除」一切欲望是不一样的,大乘佛教修
行者对各种欲望是主张「不执著」而不是断除。
释尊在世时到他圆寂后约五百年期间,印度流行的是小乘佛教,而大乘只是极少数,
大乘佛教及其经典可能是释尊传授给一些俗家弟子而有的,在释尊圆寂后约五百年,大乘
佛教才逐渐兴起终至取代小乘佛教。而在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约在公元六七年)自始就
是大乘的天下,这也许与中国人讲求家族和谐兴旺(就是得福报)的思想有关。
菩萨是指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全名是「菩提萨埵」,其意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
圣者,这些修行者除了自己精进修佛道求解脱,同时也不舍众生、不离众生,一切修行也
为众生,希望众生能离苦得乐,终究也能了脱生死。而菩萨道就是大乘行人修行与度生之
道。更深一层说,度生是扩及所有六道众生,不只是对人而已。现在很多人以为做点善事
就是菩萨道,这是有些问题的,行善布施可得人天福报,是菩萨道所必须的「一部份」
259
(所谓三乘之共法),但不是全部。布施行善在天主教做得很积极,其伟大的成就也是有
目共睹的,使人间美好的想法不离孔子「大同世界」的理念。当然这些人对人心的净化及
对善良风气的提倡是有很大的贡献,但它不是佛教的菁华所在,也不是菩萨道的全部内容,
了脱生死才是佛教的菁华,菩萨道中的修行者精进修行要使自己了脱生死,也同时助他人
了脱生死,虽然菩萨给大家有个美好的梦,但目的还是要大家早些「梦醒」,而不是要大
家长久沉醉在美梦之中。
二、菩萨道的内容
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度外,度众生是
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度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心
(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要有目标,就是宏伟的愿望(以
大愿地藏菩萨为代表);要有渡生的大智慧,好的工具与方法(以大智文殊菩萨为代表);
要有永恒不断的渡生行为(以大行普贤菩萨为代表);最后要有大精进心去完成(以大势
至菩萨为代表)。具有上面这五种条件,菩萨道才能顺利的走下去,这里仅就较重要的一
些内容叙述于下:
(1)发度生大愿:
度生是一种有相的行为,是一种「事业」,要成就大业,就要有大目标大愿望,现今
所知伟大的佛菩萨们,在开始修行时(即因地时)都有伟大的宏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
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这些大愿在经过漫长岁
月的考验(也是一种极强大的定力)及付诸实行,才使他们达成所愿而终成为宇宙中名号
向亮的佛菩萨。
(2)发四无量心:
这是菩萨「度生时所持的心」。菩萨渡生时要有无量的慈、悲、喜、舍四种心。简单
的说,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是去除众生的痛苦;喜是欢喜赞叹他人的成就或快乐(其反
面就是嫉妒,见不得他人好)进而参与其事;舍是以怨亲平等心将一切舍与众生。要达到
「无量」的层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们所发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范
围、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是真正无量,一般人只要能做到「近似无量」
就可以了。
260
附录一〇 谈佛教的菩萨道
(3)修六波罗密:
这是菩萨修行渡生的做法,大乘修行者是自度、度人并重,他们日常的行事就是行六
度法,又称六波罗密,是六种能到达彼岸(即解脱生死)的方法,那就是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菩萨的布施范围很广,包括财施、法施与无畏施。法施是说佛法
助众生离苦得乐以至解脱生死;无畏施是让众生免于恐惧的布施,例如我们能陪伴癌症末
期病人并开导他们,使他们心中免除死亡的恐惧,这就是一种无畏施。菩萨布施要做到无
相布施,简单的说就是不求一切回报,也没有施者与受施者之心(如此可免去因同情而起
施舍之心)。在度生的生涯中,遇到侮辱攻击的事是免不了的,修行者就要以忍辱克服,
大乘修行者的忍辱是「空忍」而不是「嗔忍」。面对污辱时,不是含著嗔恨心把忿怒强压
在心底,而是要真正了知诸法本空,没有什么可以生气的事,进一步以慈悲心善待对方,
「完全出自内心」的原谅对方。持戒对修行者也很重要,但因大乘修行者是在世间做事,
要面对各种不同心态的众生,因此不能过于坚持某些教条式的戒律,而要重视「菩提心戒」
的修持,凡一切行事皆不离菩提心为原则。这也是初学者所最难掌握的,弄不好会真犯戒
而不自知。世界上就有很多骄慢自大的人,自称只要用「心香」供养佛菩萨就可以,也有
一些人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为藉口而行杀生放逸之恶行,更有人藉「双身法」
可增福慧而行淫乱,甚至破坏他人家庭之恶业。大乘修行者对某些看似违反小乘戒律之事,
不是不能做,但必须修行者具有「某些条件」才可以做,这也是大乘修行者比较困难的一
点,一般人还是要守世间的道德、法律,守佛教的五戒或菩萨戒等,不要开始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