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梁合璧》
先生督学江苏、浙江,及予(王昶)在陕西江右,念及辄手书近诗见示。清新超悟,有香山、东坡风格。十余年所得甚夥,而渐次遗佚。门人陈子韶因合梁侍讲同书书,镌于西湖上,名《刘梁合璧》。今所采者皆合璧中诗,全集则未之见也。
《湖海诗人小传》卷14
赠纪昀砚
刘石庵阁师以宋砚赠河间师,镌字于匣云:“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乃朴茂沈雄之品,比之文格有如此也。”河间师题云:“石庵以此砚见赠,左侧有鹤山字,是宋人故手矣。然余颇疑工其依托。”石庵曰:“专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是或一说欤。
《榆巢杂识》卷上
生平有三艺
刘文清公尝云:“吾生平有三艺:题跋为上,诗次之,字又次之。”余(英和)因请曰:“师书名遍中外,朝鲜人亦求书,何谦为?”师曰:“吾非谦也,小就不肯,大成未能,今尚有骑墙之见耳。”公诗不存稿,身后经侄孙燕亭太守各处搜罗,刻以行世。虽其中遗佚不免,然读者可知师之诗学不让古人也。
《思福堂笔记》卷下
其二
(《思福堂笔记》)又云:“刘文清公熟于《史》《汉》,博通前人诗古文词,尤精内典,旁及说部。一日侍坐,谓余曰:‘曾阅坊间小本平话否?’以无暇及此对。公笑曰:‘是尚未能传衣钵。’盖公天资超迈,每于俚言琐事中,悟出正道。”云云。声木谨案:文清自负三艺末艺转能名满天下。题跋及熟于《史》《汉》等语,未见他书言及。诗集虽于□□□□□仿宋本刊行,名《刘文清公诗集》□卷、《应制诗》一卷,似尚未能入作者之室,相国所记,恐系不虞之誉也。
《苌楚斋三笔》卷7
第四册刘墉(1720—1805)(2)
刘墉读书法
诸城刘文清公墉以书法名天下,其撰述,予只见其《刘文清公应制诗》□卷、《诗集》□□卷□□□□□□清爱堂写刊本。摹勒甚精,传流颇罕,知之者益稀。诗似为书名所掩,实则诗并不工,万难传于后世。其平生读书之法,每取经史子集各一二本杂观之,中必有一二本词曲小唱。检一本,阅数行,则易一本。数本后,必阅唱本数行,又阅他书。语见钱塘戴文节公熙《习苦斋古文•;刘文清公诗集题跋》中。如此读书,真属异事,千古所稀有。宜乎刘文清公仅以字迹见,文学万难与他人争席,职是故也。
《苌楚斋续笔》卷9
一代书家之冠
刘石庵之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也。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世人每讥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之妙处,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
《新世说》卷6
浓书宰相
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无日不临帖,肘不去案者六十年。善于用墨,魄力甚厚,常自言:“耗去数万斤油矣。”王梦楼太守,则书不经意,愈淡愈超,全取丰神。时有“浓书宰相,淡墨探花”之对。又墨固以烟为之,而烟以油为之。
《楹联三话》卷3
刘文清书法
近世论书,以周、刘、梁王并称。然刘文清公非三家能匹。周山茨观察,王梦楼太守,当并称周王,梁文山騋规抚李北海而不能自变。又出周王下矣。吾师英大冢宰,以刘文清公书与成亲王书并刻,可称盛朝二妙。文清杂临众家,而各授以评,皆极精简韵逸,有录《周礼》大司乐、大司徒两篇而跋之云:“《尚书》、《周官》乃伪书耳,辨古今文者详矣。《周礼》非作伪者所能,泥其迹固不可行,师其意则诚可法,但不能通晓处时,代为之强解则惑矣。”仅五十二字,为经生所不能道,《尚书》、《周官》伪,《周礼》不伪。尤足以平众儒之论。泥其迹不可行,师其意诚可法,真宰相语也。英大冢宰跋云:“诸城刘文清公,由乾隆辛未会试回避卷成进士,卷即先伯父文恭公所阅进,特赏之。嗣与先文庄公同直内廷有年,相友善。余壬子、癸丑乡会试,皆出公门。执经请业者又十三年,若子弟然。以故父子夫妇间,得公所惠翰墨甚夥,谨选工排次,刊成四册。公名迹流传遍海内,何有于此刻,聊志一家渊源之厚云耳。嘉庆乙亥仲夏月英和识。”
《忆书》卷1
其二
刘文清书初从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
《松轩随笔》
其三
仆尝谒诸城于江阴舟次,论晋唐以来名迹甚协。诸城曰:“吾子论古无不当者,何不一论老夫得失乎?”仆曰:“中堂书可谓华亭高足。”诸城曰:“吾子何轻薄老夫邪?吾书以拙胜,颇谓远绍太傅。”仆曰:“中堂岂尝见太傅书乎?太傅书传者唯受禅庄重乙瑛,飘逸汇帖唯唐摹戎路略有乙瑛之意。季直表乃近世无识者作伪。中堂焉肯绍之邪?中堂得力在华亭,然华亭晚年渐近古澹,中堂则专用巧以此稍后华亭耳。”
《国朝书人辑略》卷5
某公求书
刘文清公书名重一时,然求书不易。有某公同直军机,时馈刘精品饮食,刘辄函谢。不数日则又致馈,年余未尝倦。一日刘诣某,某忽出一册,视之,咸刘手迹。刘讶其多,视之,即己平日谢函也。某因曰:“不有此馈遗,何得如许珍迹耶?”刘大笑。
《清代之竹头木屑》元卷
书家之匠头
刘文清师尝与协揆勤僖公琳宁同在朝房,勤僖曰:“公学问品行文章书法皆为海内钦仰,究以何者为第一?”师应曰“饽饽第一。”闻者皆笑师。盖隐寓谦逊之意云。又一日,予得董文敏临天赐帖一册,请师评定。师曰:“此的真董书,当急购之,毋为他人有也。”勤僖曰:“公何以知之?”师曰:“譬如巨木以问匠头无不知者,仆乃耳。”此虽戏语,实确论也。
《思补斋笔记》卷7
第四册刘墉(1720—1805)(3)
刘文清姬人精于书法
刘文清公立朝謇谔,风骨棱?:,世几以笑比河清之包孝肃相拟。王惕甫《渊雅堂集》有句云:“诗人老去莺莺在,甲秀题签见吉光。”自注:“石庵相国有爱姬王,能学公书,笔迹几乱真。”惕甫盖尝见姬为公题《甲秀堂法帖》签子也。耆英老辈,偶露风怀,正见理学名臣,其真性情去人不远。
《郎潜纪闻三笔》卷6
其二
诸城刘文清公之侧室黄夫人,能学公书,几乱真。包慎翁尝见其与公家书一册,笔笔精妙,真尤物也。叶廷《鸥波渔话》亦载此事,惟黄作王,云:“《渊雅堂集》有句云:‘诗人老去莺莺在,甲秀题签见吉光。’”注云,王常为公题《甲秀堂法帖》签子,惕翁盖尝见之,故有是咏。此文清逸事之最可传者。惟黄王互异,必有一讹。慎翁与文清交颇深,所见夫人迹最多,所载当不误也。
《春冰室野乘》卷上
太夫人寿联
山左刘文清公在相位,其太夫人九十寿辰,仁庙赐寿,备极恩荣,阮芸台先生撰联寄祝云:“帝祝期颐,卿士祝期颐,合三朝之门下,亦共祝期颐,海内九旬真寿母;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总百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江南八座太夫人。”盖其时文清以两江总督遥执权,而信芳先生已官太宰也。此与昆山徐氏、溧阳史氏家祠中联,皆无第二家足以当之。
《楹联丛话》卷9
晚岁改节
刘文清公墉,为文正公子。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及入相后,适当和相专权,公以滑稽自容,初无所建白。纯皇召见新选知府戴某,以其迂疏不胜方面,因问及公。公以“也好”对之,为上所斥。谢芗泉侍郎颇不满其行,至以否卦彖辞诋之,语虽激烈,公之改节亦可知矣。然年八十余,轻健如故,双眸炯炯然,寒光射人。薨时毫无疾病,是日犹开筵款客,至晚端坐而逝,鼻注下垂寸余,亦释家所谓善解脱者。余初朝,犹及见其丰度。一日立宫门槐柳下,余问朱文正公五矢之目,朱未遽答。公喟然曰:“君子务其大者远者。今君以宗臣贵爵,所学者自有在,奚必津津于象物之微者哉?”宜朱公之不答也。老成之见,终有异于众也。
《啸亭杂录》卷2
刘文清公遗闻
诸城刘文清公,为吾潍郭家之甥。自京回籍,必经潍城,在外家盘桓数日。故潍人藏其墨迹甚多。其姊妹亦有归潍绅者,亦解诗善书,曾见文清由京书一扇与其妹,扇尾书云:“请看愚兄字长进否?”此扇尚在潍,诗与字皆佳。而文清若不敢自信者,老辈之谦冲如此。郭宅有一老仆呼文清曰“大相公”,犹为文清少年之称谓,人皆曰:“今作宰相,呼为大相公,更相宜,不必改也。”时潍令有贪得一款,人皆知之,令赴郭宅谒见,不得入。老仆告文清曰:“仆老矣。一旦先犬马而死,苦无棺木,潍知县许出其赃款,以济我穷。明日再来,大相公可见之。”文清首肯,潍令乃得见,老仆于是买房屋,置田产,盖所得不菲矣。以本邑之财,济本邑之人,故文清乐为之。
《谏书稀庵笔记》
刘墉之死
刘文清继文正登揆席,天下呼为小诸城公。尝语英煦斋曰:“子他日为我作传当云,以贵公子为名翰林,书名满天下,而自问则小就不可,大成不能,年八十五不知所终。”时公未登八秩也。迨嘉庆甲子,公年八十五矣,腊月直南书房,呼煦斋至,告以南斋故事,复理前作传语,纵谈良久,曰:“吾去矣!”越一日,晨兴饮啖如常,日籦端坐而逝。
《九朝新语》卷15
第五册郑成功(1624—1662)(1)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南明唐王赐姓朱,更名成功。积极抗清,任招讨大将军,时人称为“国姓爷”。顺治十五年(1658)进封为延平郡王。次年大举北伐,兵败后退守厦门。康熙元年攻取台湾,不久病故。
郑成功之父
朱成功者,郑芝龙之子也。母为彝女也。原名郑森,宏光时,入南京太学,闻钱谦益之名,执贽为弟子。谦益字之曰大木,丰采掩映,奕奕耀人。隆武皇帝即位,年才二十一,入朝,上奇之,赐今姓名,俾统禁旅,以驸马体统行事,封忠孝伯。
宏光帝立,封南安伯,及劝进隆武,封平卤侯,晋平国公。北兵入福州,芝龙退屯安海,楼船尚五百余艘,乃为洪承畴所诱,决意欲降。诸将多不从,成功痛哭而谏,芝龙意不可回,单骑北去。芝龙既降,其家以为可免暴掠,遂不设备。北兵至安海,大事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成功大恨。川彝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