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大众市场传播的很多手段,不但没有落后还非常有效。“脑白金”这样的企业还是可以用大众市场的营销方式,只要做一个新的概念就会在这个层次形成知名度,每一个知名度换回一次尝试性购买,就是十亿。这在台湾市场、欧洲市场都不敢想像。
采访者:从整体看,中国广告业目前处于什么状况?
吴晓波:可以说整个广告业知识力全面退化。只要看这样一张图,就能明白中国广告行业的现状:按作业方式的综合型和专业型分类,以此为横轴,以知识力高低为纵轴,中国五万七千四百五十三家广告公司是这么分布的约五万七千家公司是在专业型的、知识力偏低的第三象限;另外一百至二百家在第四象限,它们知识力也低,但它是综合型公司,这里包括四个板块,即国际4A公司、依附于传媒集团的广告公司、公交户外广告公司和本土综合广告公司。
广告业知识力降低是相对于现在的产业环境而言。有了咨询顾问公司后,这些机构带来更系统更开放的知识,相对于这些,传统广告公司的知识力就减弱了。但是这些专业咨询公司的知识系统也很偏,偏向于专业而不偏向于整合。所以未来企业最大的希望是在第三象限的广告企业,通过知识创新提升它的知识力,同时又是综合的。我们公司现在就是在向第一象限转化,全球广告业也是这么一个格局。
采访者:由于咨询从营销和管理高端角度切入,过去热衷于VI、CI的企业界现在又涌向HR、ERP之类系统,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用于咨询顾问项目,广告业好像有种日益边缘化的危机。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吴晓波:知识就是权力。其实我们一次一次寻找概念,就是靠制造概念形成新的权力,这个权力就是不对称。作为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我们要知道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我们才能够形成对知识的敬畏,我们在操纵知识的时候就要有道德底线。其实MBA、营销都在制造知识,制造概念,形成不对称就能在这个不对称里拿到利润。
现在咨询公司主要是以MBA为骨干的应用经济学知识系统,主要是左半脑的知识,这个知识系统始终在高速、退化性地复制,因为它要靠新概念的不断复制,形成信息不对称,形成知识的权力。那么我们考察复制者原知识的源头,他们的祖师爷无非是管理学的彼得·杜拉克、竞争论的波特、市场学的菲利普·科特勒等,所有的理论超不出他们的框架。而MBA复制的最后已经落到了科学主义的泥潭,它们已经不考虑大量假设是不是合理,比如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对象已经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对象了,但是它的管理手段和知识体系还是那时总结出来的。整个MBA知识体系,面临着与经济学一样的困境。
我们企业面对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仅是用左脑思考的人,还有很多感性的文化的东西。因此在右半脑这一块我提出MCC体系,即MasterofCulturalmunication(文化传播管理),它关注现实社会发生的具体现象,关注每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把人概念化。这些是咨询公司完全不具备的。这一块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很宽广,很鲜活。传媒业、广告业要加强这一块的体系,才能形成对全球MBA的话语权的互补:它的工具理性加上我们的人文精神,这种知识体系才是平衡的。
采访者:你们把品牌都推向行业的领导地位,会不会限制你们对品牌的选择,导致每个行业只能选择一个品牌?
吴晓波:其实你可以规划一下行业的格局。比如说西洋参这个行业,鹰牌、康富来、喜悦这几个品牌高低端定位都不同。你可以把一个行业的有不同基因的品牌放到不同的领域上去让它做第一。另外,从经营看,你不能总在一个行业,作为一个产业总有生命周期,有的时候快速增长,有的时候进入一个平台期,有时进入衰退期。你要把你的这部分技术放到最适合于快速成长的环境,比如说DVD就不是这样的一个行业了,但是它在快速跳跃的时候你能推它一下。
采访者:就是说要在产业上升期来推动品牌?
第三部分第41节 广告界的思想者(2)
吴晓波:要判断和把握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的时机,否则瞎忙而且没用。你想想火车的启动,先要有一个反向力量让它动起来,因为动起来的时候摩擦力最小。它动起来你再往前拉用的力量就小了。
一个产业只有到它欲变未变的时候,你所用的投资才能是最经济的,一触即“发”。如果这个行业本身处于平台期不可能动,你扔很多钱进去也没有用的。这个时候就要用内涵式管理,把所有投资进行压缩,然后酝酿什么概念会导致下一轮的动态性调整,你比它快半步就行了。如果这个时机没有到,我们就不建议在媒介大量投放了。
采访者:作为传播领域理论和实战的先行者,你认为未来广告业和传媒业可能出现什么模式?
吴晓波:我在去年一个学术会议上提出“节点经济”的概念。节点经济是相对于规模经济而言。节点经济可能是未来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的希望。首先你要有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没有大小,但一定要有定位。全球有无数的节点,而且节点之间相互作用。怎样吸引大量的资源到你的节点上来呢?通过品牌化成为强节点,大家搜索就能找到你。你非常有特点,但不是全面。这样,你和与你互补的节点一起就形成了双赢和多赢的产业域。未来的经济形态里面,只有“品牌化”的企业能从无数密密麻麻的节点中凸显出来,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过去那种垄断或占有资源不是出路,因为整个互联的经济你垄断不住,整合才是出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芯片是什么。对中国广告业来说,芯片就是中国消费者的认知,这就是它最重要的源代码。
采访者:在节点经济时代,广告在传媒业的地位会有些什么变化?广告与媒体是什么关系?
吴晓波:首先我声明这个不是传统广告。我认为广告今后将是媒体的催化剂、助推器,因为媒体要整合、要链接,在节点经济中,广告能起到推动媒体成为强节点的作用,广告甚至可以去规划媒体的格局,规划媒体自身的位置。因为每一个媒体都有一个路径依赖,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脱离它的基因去发展,要从企业的角度去研究媒体发展的基因是什么。同样都是专业频道,彼此间肯定不一样。如果摆脱这个路径依赖,断裂式地发展,就要面临很大的风险。怎么顺着这个基因把媒体放大呢?广告能够发挥这种作用。
采访者:你在这些年做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有什么困惑吗?
吴晓波:我们做的这些品牌推广,全部需要介入企业的高层决策。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后,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没有办法复制,也没办法标准化。但这样我们现金流可能就有问题。因此我们考虑是不是要把某些东西标准化,变成盒饭,缓解现金流的问题。比如说影视制作,像“波导”、“喜之郎”的片子大家都说很好看,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影视制作的能力变成我们的盒饭,来形成一个持续的现金流,这样才能保证做大餐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采访者: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报刊艰难度日,有些就自生自灭了。媒体特别是新生媒体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广告的定位似乎比内容更能影响其生存,你怎么看?
吴晓波:一个媒体如果一开始就准确地把握广告客户的定位,便会在这个行业有影响力,会形成跟风效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生存下来以后可以扩张、争取形成好的广告模式,再把资源用于内容,最后可以把内容做到精益求精。
采访者:业界都称你“吴老师”,在广告学人与广告经理人两种角色中,你更喜欢哪个角色?
吴晓波:做一个广告企业家吧。广告文化现在最需要的是知识型企业家的推动。经营任何一个企业无非要调动四种要素,人、财、物、信息。广告业是一个智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这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恰恰是在元知识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资讯的整合。过去的广告人都是聪明人,客户不知道的我知道,客户知道的少一点我知道的多一点,然后我的议价能力就强;可是议价能力来自什么,来自信息不对称。但现在已进入微利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使不对称的信息少了,信息落差的费用赚不到了,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处理信息的人还有什么存在价值?整个传媒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是资讯开放的时代,任何人获得的资讯又都是不充分的。如何在不充分的信息中具有洞察力地筛选资讯,这就是传媒业、广告业价值所在。我们的价值不在于信息的速度、信息的广度,而在于信息的质量和深度。因此传媒人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是对信息资讯的整合能力。
作为“果冻布丁喜之郎”、“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等多个经典本土广告案例的创造者,吴晓波领导的“平成广告”成为本土广告业抗衡国际广告集团的先行者、领军者。吴晓波以其清醒睿智的思想和卓越不凡的实践,已经并将为未来传媒业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和启迪。
作为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我们要知道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我们才能够形成对知识的敬畏,我们在操纵知识的时候要有道德底线。
要判断和把握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的时机,否则瞎忙且没用。一个产业只有到它欲变未变的时候,你所用的投资才是最经济的,一触即“发”。
互联网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病毒传播模式,只要种下一个“病毒”,这个“病毒”有很强的繁殖、扩展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作为传媒人如何去应对和运用病毒式的传播模式?
面对新的传媒环境,传统媒体必须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品质。广播媒体正是在面临电视媒体竞争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特性:电视必须盯着看,而广播可以走着听,因为声音是流动的。媒介有这样一种回归发展的趋势,回到传媒自身最具优势的特性上去。
吴晓波,男,平成广告公司总经理、北京广播学院广告专业创办人之一,中国广告协会广告公司委员会常委,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委、国内资深的品牌投资管理专家。先后主持过“维维豆奶”、“张裕”、“白加黑”、“喜之郎”、“金正”、“波导”等品牌的策划创意工作。2003年,被《现代广告》杂志评选为“十大广告经理人”。
广告人在人们印象里,要么是不拘形迹、脑后留长发的艺术怪才,要么是口若悬河的意气书生。见面后发现完全相反。吴晓波高大沉稳,谦逊内敛,颇有一派儒雅自持的大将之风,一如印在平成作品集扉页的八字铭言:“居敬行简,刚毅木讷。”
此语出自《论语》,他自己解释说,“居敬”就是对事业心存敬畏,“行简”就是做事追求简单,避免繁复;而“木讷”则是保持本质,话不求多而求说到点子。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