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 作者:崔仁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商道 作者:崔仁浩-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了林尚沃的回答,金正喜笑道:“正是如此。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即是 表明自己欲把九鼎据为己有,取代周天子登上天子之位的野心,这其中,实际暗藏了对周天 子的胁迫之意。
     已看透楚庄王野心的王孙满回答说:‘您怎么想起来要问鼎的大小轻重呢?实际上鼎的大小 轻重并不重要。’
     ‘为什么不重要?’楚庄王对此很不解。
     王孙满回答:‘因为有比鼎的大小轻重更为重要的东西。’
     ‘那是什么?还有什么能比鼎的大小轻重更重要呢?’
     ‘德。’王孙满回答楚庄王,‘鼎的大小轻重完全取决于天子之德,而不在于鼎本身。’
     王孙满的这番话实际是暗含深意,意思是能不能成为天子,不在于是否拥有九鼎,而在于是 否有德。
     楚庄王闻听此言很生气:‘我不明白先生所谓的德是什么,我只知道只要将我们楚国的戈尖 搜集起来将之熔化,便可以铸成比你们的九鼎大很多倍的鼎。’
听楚庄王如此说,王孙满回敬道:‘大王啊,您怎么能这么说呢?’王孙满接下来回答楚庄 王的一席话后来被载入《史记》,成为《史记》中非常有名的篇章。”金正喜说到这里停顿 了一下。
     此时,林尚沃正凝神静气地倾听金正喜的话,他一边听着一边想起洪景来让选择鼎作为马贼 头目郑时守送给自己的礼物,还问自己鼎的大小轻重,他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听完 金正喜讲述的故事,林尚沃对洪景来的用意豁然大彻大悟。洪景来问自己鼎的大小轻重也是 像楚庄王一样意在窥视帝王之位,企图通过造反取得统治天下的权力。
     金正喜又接着讲了下去:“《史记》是这样写的——
王孙满回答说:‘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 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 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这番话中不但道出了鼎的制作和传承经过,更阐述了治理天下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 ,现在周朝虽已衰败,但还未到灭亡之时。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话无言以对,悻悻然收兵返 回了楚国。”
     讲完这段故事,金正喜拿起自己先前写下的“问鼎轻重”四个字接着说道:“这之后‘问鼎 轻重’便成为一个古代成语流传下来,正像最初庄王表示其觊觎天子之位的野心那样,这个 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暗中觊觎现政权的实力与内部情况,在摸清其弱点后准备伺机发起进攻 的阴谋行径。大人您不远千里到我这里问鼎的轻重究竟是为什么?”说到这里金正喜放声大 笑说:“您问我鼎的轻重不会是想约我一起进行鼎革吧?”
     金正喜这里说的“鼎革”是指通过起义造反推翻腐朽的王朝建立新王朝。
     “在庄王询问王孙满九鼎轻重之后,鼎已变成帝位的象征,帝业也被称做鼎业,帝位被称为 鼎祚,定鼎则是选定国都建立新的国家,‘鼎折足,覆公觋’就是指鼎脚断而献给天子的食 物被倾覆,意指身处帝位之人治理国家不力而使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但是大人,还有这样一 句话。”金正喜又一次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了一句诗,林尚沃凑上前一看原来是这样一句话: “茶热香浓石鼎雯。”
     写罢投笔,金正喜接着说道:“无论人们怎样推崇鼎,把它当作帝王的象征,但就鼎本身来 说它仍不过是烹食煮茶一种锅子罢了。同样道理,即便作为天子象征的九鼎仔细推究起来也 不过是陈旧的青铜锅而已,什么有德即重无德便轻,说来说去它也只是一个锅子。深谙此理 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写下了这句诗。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是南宋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他曾经身负君王重托出使金国,在那里他严辞拒绝金人的无理要求,自始至终保持了南宋使 臣的气节而不辱使命,是一位得到史家高度称颂的南宋杰出政治家。他这句诗从字面理解就 是铜鼎中煮的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意思是全天下的权势也比不过一盏香茶啊。的确是这样 的,大人,象征天子天威的九鼎说到底就是用来煮茶的器具而已。”那天夜里,林尚沃到夜深人静之时才躺下就寝,可躺在床上却难以入眠。晚上与金正喜两人 你来我往不知不觉之中喝了不少酒,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醉意渐消,头脑也越来越清醒:千 里迢迢来找金正喜为的是解开石崇大师为自己所写“鼎”字的真意,虽然通过金正喜的讲解 明白了“问鼎轻重”这句话的深意,但禅师所写“鼎”字的秘密仍然没有猜度出来。当然, 在金正喜的帮助下,林尚沃明白了洪景来的用意,他表面上是在向林尚沃询问鼎的大小轻重 ,实际上是在劝他一起谋反起义,共谋帝王之位。
     林尚沃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回答只能有两个:鼎轻或者鼎重。若回答鼎是轻的,表明自己欲 与之共谋造反;若回答鼎是重的,则是暗示自己不愿参加他们的造反。
     金正喜帮自己解开了洪景来“问鼎轻重”之谜,但却没有解开所有的秘密。禅师所写的第二 个秘诀“鼎”字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禅师当时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你无法从这次危机中 解脱出来,定遭凌迟处斩。”
     那么,禅师所写的“鼎”字,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林尚沃眼睛盯着禅师所写的“鼎”字陷入了深思之中,但始终不解这“鼎”字究竟要告诉自 己什么秘密。不过有一点他坚信不疑:螺蛳壳里藏着须弥山,这个汉字中一定隐藏着事关自 己生与死的重大机密。
     正当林尚沃躺在床上苦思冥想之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股浓郁的香气。林尚沃小时候曾在寺 院中作为童僧读书识字,青年时代又在寺院中过了一年多的僧侣生活,本能地蓦然意识到这 是焚香的味道。
     林尚沃只知道金正喜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却不料他在家中还建有佛堂。林尚沃被这焚香的 味道所吸引,打开房门走了出来。
     黎明尚未来临,天边泛着鱼肚白,焚香味透过黑暗传过来,显得格外浓香。林尚沃循着香味 ,穿过客房,走到宅子的后面。在一面陡峭的山壁之上,建有一座小小的庙堂,上面挂着一 块匾额,上面写着“永慕庵”三字。
     那个小庵便是个小庙堂,这不是向信徒们开放的寺院,只不过是家族祈祷的地方。此时庙堂 里面没有拜佛的人,不知是谁早早起来在佛堂点了柱香,香气正是从这半开半掩的庙堂 中飘散出来的。
     林尚沃顿时感觉尘封已久的记忆像潮水般涌上心头。这久违的香火的味道多么熟悉,这是林 尚沃离开秋月庵下山还俗后再也没能闻到过的,此后俗务缠身的林尚沃再也没有重温过那段 回忆。
     刹那间,林尚沃突然感觉石崇大师的手从黑暗中伸了出来,一把捏住自己的鼻子用力地拧。 
     “哎呀呀……”,林尚沃惨叫着捂住了脸。
     “疼吗?”黑暗中仿佛听到石崇大师近在咫尺的声音。尽管林尚沃高声喊叫,石崇大师仍揪 着林尚沃的耳朵,捏住他的鼻子,还用拳头击打他的头部。
     “疼死我了。”林尚沃忍不住大叫起来,石崇大师立即抓住他的嘴巴向两边撕扯。十多年前 的场景不知为何在此时突然重现在眼前。
     不知什么时候那只手松开了。林尚沃睁开眼睛发现,四周哪有石崇大师的影子,头顶上只有 一片黑暗的天空。林尚沃又陷入沉思之中:石崇大师曾经撕我的嘴,拧我的鼻子,借此让我 明白不一定要在山中修行才能成佛,到集市之上做生意同样也可以成为商佛。我如今真的下 山还俗做了一名商人并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巨富,不过短短数载便成为朝鲜第一大商人,天 下所有可以找到的东西都可以弄到手,任何想得到的东西都可以买来据为己有。但是,成为 这样的巨商就意味着我成为商人中的佛了吗?石崇大师送给自己的秘诀“鼎”字的秘密是为 了让自己从迷惘之中醒悟过来,如果不能参透这个偈语,那我永远只能是一个寻寻常常的小 商人,为锱铢小利而四处奔波。
     想到这里,林尚沃走进庙堂,合掌站到佛像前,点燃一柱香,垂首行礼。他将香双手举过头 顶后又移至胸前,然后把香插到香炉内,开始祈祷:“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请您帮 助我,哪怕豁出自己的命来我也要参透石崇大师交给我的这个‘鼎’字的真意。南无阿弥陀 佛,观世音菩萨。”
     林尚沃怀着急切的心愿来拜访金正喜,但金正喜并没有帮助他完全解开这“鼎”字的秘 密。林尚沃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他不断地问自己,难道就这样揣着这个谜团回去?
     离别的前夜,金正喜又摆上酒席,为即将远行的林尚沃送行。金正喜开口说道:“大人为 知鼎之轻重而不远千里来到寒舍,这回应该已达到了目的了吧?是否已知鼎的大小轻重呢? ”
     林尚沃答道:“是啊,鼎的大小轻重我已知晓。”
     听了林尚沃的话,金正喜又不解地问:“但是,大人既然已知鼎的大小轻重,为何还像来时 一样愁容满面?难道还有什么不解之谜?”
     话已至此,林尚沃便直言相告:“实不相瞒,事情是这样的。”
     林尚沃取出几天前给金正喜看过的禅师亲笔所写的字:“我来府上正是为了纸上这个字,来 的那天晚上我已说过,一旦解开这‘鼎’字之谜,就会将这张纸烧掉。但现在还未烧掉它, 是因为心中的谜团仍未完全解开。我又怎能欢快起来呢?”
     金正喜干掉杯中的酒,伸过手去:“让我再看一下那张纸。”
     林尚沃解开锦囊取出那张纸递给金正喜。金正喜接过那张纸,展开看了看,然后一言不发将 纸放在了燃烧的蜡烛上。金正喜的动作那么突然,林尚沃连劝阻的机会都没有,纸片在蜡烛 上一经点燃,瞬间便化为灰烬,在空中飘落。金正喜“呼”地一下吹了口气,纸灰四处飘散 ,荡然无存。
     这可是解除灭门之灾的惟一出路,金正喜居然将它烧掉了!林尚沃被金正喜的举动惊呆了, 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只是怔怔地看着金正喜。
     但金正喜却大笑起来:“大人为何如此震惊?您刚才不是说过了吗?解开这‘鼎’字之谜便 可将这纸烧掉,我只是提前替您把它烧掉了而已。”
     林尚沃仍是不解:“可是,我不是说过我还未完全明白那‘鼎’字的秘密吗,心中还有些疑 问。”
     金正喜接着他的话说道:“是啊,大人,若我不将那张纸烧掉,您还会对它念念不忘,那又 怎能解开心中的疑问呢?”
     金正喜斟满一杯酒,双手递给林尚沃,接着说道:“我还要为大人讲上一段故事。德山禅师 的大名您一定有所耳闻吧?他平生提倡用棍棒来教导弟子,因其独特的传教方法,世人又称 之为‘德山棒’。故事是这样的:
     德山禅师幼年出家,精通经律,贯通旨趣,尤其擅长讲解《金刚经》,无人能望其项背,并 编书注解《金刚经》,书名为《青龙疏钞》,他的《金刚经》造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