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 第9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五部分:华东战局会战简析 8

    〔54〕刘俊:《空防与国防》。台湾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第242—244页。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中译本第215—216页记载此次空战:“我方损失……下落不明者2架,由于中弹在基隆港被迫坠入水中者1架,由于损伤起落轮,着陆中度损坏者1架。”    
    〔55〕同〔14〕,第219页。    
    〔56〕见周至柔、毛邦初致军政部办公厅公函。同〔8〕,第347页。    
    〔57〕同〔43〕。    
    〔58〕同〔31〕,第30—32页。    
    〔59〕同〔43〕。    
    〔60〕同〔31〕,第56—58页。    
    〔61〕同〔31〕,第79页,并参照日文原书写出。    
    〔62〕同〔61〕。    
    〔63〕同〔8〕,第319页。这里据原电稿改正了总预备队所指挥的部队。    
    〔64〕同〔8〕,第321—322页。    
    〔65〕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见《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三辑第31册。    
    〔66〕同〔8〕,第325—326页。    
    〔67〕孙元良:《亿万光年中的一瞬》。转引自《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116页。    
    〔68〕同〔31〕,第80页。    
    〔69〕同〔31〕,第84页。    
    〔70〕同〔30〕,第378—380页。    
    〔71〕宋希濂:《鹰犬将军》。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页。    
    〔72〕同〔8〕,第328—330页。    
    〔73〕见《张发奎回忆录》第三章。载香港《大成》1976年第9期。    
    〔74〕第三战区关于左翼作战军的撤退训令及陈诚电话指示,转引自《第19集团军战斗详报》。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75〕同〔31〕,第99页。    
    〔76〕转引自《第21集团军战斗详报》。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77〕转引自《第15集团军战斗详报》。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又,11月20日蒋介石致顾祝同密电中亦有罗卓英的报告,见《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333页。    
    〔78〕同〔8〕,第331页。台湾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将此计划作为11月8日开始由上海撤退之计划,误。    
    〔79〕同〔31〕,第99、107页。    
    〔80〕转引自第15及21集团军《战斗详报》。    
    〔81〕同〔8〕,第399、382页。    
    〔82〕同〔31〕,第107页。    
    〔83〕同〔8〕,第334页。    
    〔84〕见《江阴要塞区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一日间作战经过概要》。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85〕同〔84〕。又见万式炯《第103师江阴抗战及撤退概述》、刘纪祥《江阴守城及撤退之经过》。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京保卫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6页、第98—100页。    
    〔86〕据《第三战区作战经过概要·由嘉善至芜湖之作战》(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刘湘致蒋介石电报(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399页)、林华钧《金村南山阻击战》(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骆周能《简记广德、泗安战役》(载《南京保卫战》)及《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内容综合写出。    
    〔87〕同〔27〕。    
    〔88〕蒋介石:《柳州会议训词》。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206页。    
    〔89〕同〔88〕,第1071、971页。    
    〔90〕《蒋委员长文未侍参电》。原收入《蒋冯书简》,后来此电文又作为《蒋委员长通令各战区指示抗战手令》,载《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第51页。    
    〔91〕孙元良:《亿万光年的一瞬》。转引自李敖《蒋介石研究》第三集,华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92〕同〔90〕。    
    〔93〕“建议”引自《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报告”引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    
    〔94〕同〔91〕。    
    〔95〕见《游击战的要点》。转引自《蒋介石研究》第三集第192页。    
    〔96〕同〔90〕,第二编第14页。    
    〔97〕同〔90〕,第二编第177页。    
    〔98〕程思远:《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99〕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李宗仁回忆录》,第696页。    
    〔100〕顾祝同:《墨三九十自述》。转引自《蒋介石研究》第三集第113页。    
    〔10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白崇禧先生访问录》。转引自《蒋介石研究》第三集第115页。    
    〔102〕分别见1938年1月1日开封会议讲话、1938年3月8日《对日抗战必能取得最后胜利》的讲演。载《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和《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第70页。    
    〔103〕同〔28〕。    
    〔104〕同〔100〕。    
    〔105〕同〔73〕。    
    〔106〕此篇报道收入陈公博《炮火下的上海》一书中。转引自《蒋介石研究》第三集第193页。    
    〔107〕《张治中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133页。    
    〔108〕同〔90〕,第51页。    
    


第五部分:华东战局南京保卫战 1

    淞沪会战末期,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进行翼侧包围。中国第三战区为避免上海作战部队两面受敌和为巩固首都,下令该地中国军队向南京外围既设阵地转移。日军于1937年11月12日占领上海,即乘胜西进,企图一举攻占南京,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南京保卫战由此开始。    
    一、 日本大本营的成立及进攻南京的决策    
    “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开始以来,英、美等国虽然并未对中国的抗战进行实际的支援,但相互的贸易仍在进行,特别是德国仍与中国进行军火贸易,苏联在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更积极支援中国武器装备等。日本政府为阻止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和“确保作战行动的自由”,曾就是否对中国宣战问题进行过多次研讨。一部分侵华势力认为,由于未宣战占领地区的海关不能接收,邮政、金融以及行政等的管理均有不便,所以坚决主张“果断地宣战”。在淞沪会战激烈进行时,日本首相近卫文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但遭到陆、海军两位次官的反对,后者认为“宣战固然能阻止中国与第三国间的贸易,但日本从国外输入军需物资也将变成非常不自由,使得国防力量出现很大缺陷”,“作为陆、海军一致的意见,是以不宣战为好”。1937年11月初,日本在内阁中成立了一个第四委员会,专门研究是否宣战的问题。最后结论是“宣战对日本方面不利”,决定仍维持不宣而战的局面。但不宣战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按照1893年的天皇敕令成立“战时大本营”。而由于战局的不断扩大并有向长期化发展的可能,目前的领导体制已不适应战争的需要,政府与军方、陆军与海军之间往往发生矛盾,必须成立一个最高统帅机构,才能使军方与政府以及陆军与海军之间“经济保持紧密联结和协调,而使有关政治、军事求得一致,消除某些裂痕和矛盾”,达到“政界的战略一元化”。为此,11月16日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只适用于战时的《战时大本营令》,重新制订一个既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事变之际,按期需要可得设置大本营”的《大本营令》,规定“陆、海军大臣既作为国务大臣参加内阁,又作为统帅部之一员置身大本营,负责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表面上还规定“大本营纯属统帅之府,国务则统属于政府,两者职能范围分界严明”,但“收拾时局问题等主要政务”“应先在大本营内陆、海军当局对其基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然后移交政府”。实际上,中日战争的处理大权控制在军方手中。1937年11月18日,以军令第1号命令公布了《大本营令》。大本营于20日设置完毕。    
    11月24日召开了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通过了对中国的作战计划预案。其主要内容为:    
    1. 华北方面    
    华北方面军对残存在现占领地区的敌人及活动在靠近前线的敌人实行扫荡,力求安定这些地方。为此,目前在山西部署约2个师团,河北约4个师团,察哈尔方面约1个师团。    
    对山东地区,目前虽尚未计划立即使用武力,但考虑到适应今后的作战形势,正进行必要的准备。这方面需要使用的兵力,预定从华北或上海方面抽出少数兵团担当作战。    
    在以上华北地方,除山东等地区外,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告一段落。防止敌人诱我深入内地,徒然扩大无益的战线,停下来保持迎击敌人的态势。    
    2. 华中方面    
    华中方面军正利用在上海周围的胜利成果,不失时机地果敢进行追击。但当初给该军的任务是消灭上海附近之敌,并使该地从南京方面孤立出来,由于是出于这种要求编组的,所以不仅它的推进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很多辎重,甚至连炮兵这样的战列部队有不少还远在前线部队的后方,因此不能考虑一举即可到达南京。在此情况下,方面军应以其航空部队与海军航空兵协同,轰炸南京及其他要地,并不断表现出进击的气势,以资削弱敌人的战斗意志。    
    统帅部也在考虑根据今后情况,整顿好该方面军新的准备态势,使其攻击南京或其他地区。    
    3. 华南方面    
    在这一方面,情况允许时,计划将来以一部分航空兵力与海军同时争取切断粤汉、广九铁路。为使这一行动顺利进行,将从上海方面抽出约1个师团的兵力派到上述目的地附近,使之占领适当的飞行基地,目前正秘密准备现地侦察基地。    
    4. 准备长期战争和对苏警戒    
    为适应长期战争,期望不致错误估计对内外战斗力和补给能力的整备和加强……鉴于陆军战时对兵力之大半均出动到中国,不要给第三国,尤其是苏联以可乘之隙。为此,预定对满洲方面增加一部分国境守备兵力,并由国内再给增派1个师团。但应采取充分措施,不要因此给苏联以不必要的刺激。    
    


第五部分:华东战局南京保卫战 2

    日军攻占上海后,由于第10军并未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部队伤亡甚少,于是乘胜西进,不愿遵守参谋本部所规定的作战地域限制线,于11月15日夜决定“以军主力独立果断地向南京追击”。当参谋本部致电令其停止前进时,“华中方面军”向大本营提出意见,强烈要求“攻占南京”,认为“现在敌之抵抗在各阵地均极其微弱,很难断定有彻底保卫南京的意图。在此之际,军如停留在苏州、嘉兴一线,不仅会失去战机,而且将使敌人恢复斗志、重整战斗力量,其结果要彻底挫伤其战斗意志将很困难,从而事变的解决越发推迟……为此,利用目前的形势攻占南京,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