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着,朱元璋在刘基的帮助下,彻底改变了原先的要与张士诚大打一场的战略方针,而是调兵遣将向西,准备与陈友谅一决雌雄。当然,朱元璋也没有对张士诚完全掉以轻心。他在张士诚的大本营苏州城的北西南三面,依然陈设着一定数量的兵马,对苏州城形成一种遏制的态势。
以刘基为代表的一批封建知识分子,在应天受到了朱元璋的极大礼遇。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刘基到达应天后不久,朱元璋就命人在应天城里盖了一座豪华而又壮观的住处,名曰“礼贤馆”,专供刘基等仁人智士居住。这些读书人在元廷的高压下,郁郁寡欢,现在,到了朱元璋的手下,尽享荣华富贵,他们又怎能不惟朱元璋的马首是瞻?
就在朱元璋加紧准备同陈友谅开战的当口,一条战报从皖南传到了应天:陈友谅的部将赵普胜领兵攻打池州。
朱元璋得到战报后,不禁自言自语地道:“一切果然如刘先生所料……”
徐寿辉虽然于公元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10月便在湖北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建立了“天完”政权,自己当了皇帝,但实际上,徐寿辉并无太大的野心。就为人来说,徐寿辉显得过于老实厚道了。一个老实厚道的男人,做一个一般的农民军首领还可胜任,但要想真正成就一番霸业,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就是做了“天完”政权丞相的倪文俊为什么想取徐寿辉而代之的重要原因。这也是陈友谅为什么能够轻易地架空徐寿辉而徐寿辉还心安理得地听之任之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当时,徐寿辉名义上依然是“天完”政权的皇帝,陈友谅虽然大权独揽,但在人前人后,也依然要尊称徐寿辉一声“陛下”或“圣上”。所以,当得知陈友谅已经准备和决心同朱元璋大打出手的消息后,徐寿辉便召来陈友谅言道:“朱元璋是红巾军,我们也是红巾军,天下红巾军本是一家人,我们和朱元璋就像是一家人里面的兄弟,既然是兄弟,又何必互相残杀?”不难听出,徐寿辉的确是一个非常仁慈宽厚的男人。只是陈友谅根本不买徐寿辉的这个账。陈友谅回答徐寿辉道:“陛下有如此好生之德,令陈某好生感动。但陈某以为,我们天完最大的敌人,就是朱元璋。我们和朱元璋之间,不是什么兄弟的关系,而纯粹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天完在,朱元璋就应该灭亡。朱元璋在,天完迟早要完蛋。天完完蛋了,陛下你也就做不成皇帝了。所以,我陈友谅去找朱元璋开战,完全是为了陛下着想,还望陛下不要着意拦阻。”
因为朱元璋在长江沿岸上距陈友谅地盘最近的一个城市是池州,所以陈友谅就决定率先在池州燃起战火。池州在长江南岸。沿池州向长江上游走一百多里(直线距离),便是陈友谅的一个军事重镇安庆城。安庆城位于长江北岸,是陈友谅向东北扩张的一个桥头堡。故而,陈友谅不仅在安庆城里屯兵数万,而且还让“天完”政权麾下的一员猛将赵普胜镇守安庆。攻打池州的任务,陈友谅就交给了赵普胜。
赵普胜接到陈友谅的命令后,没有丝毫的耽搁,马上就领步军两万水军一举,攻下了池州,并活捉了守将赵忠,诛杀了守城的大部分士兵。
赵普胜高兴了,朱元璋却气死了。池州失守,就意味着应天的南边门户洞开了。陈友谅占了池州之后,就可以顺江而下,略取铜陵芜湖,进而侵犯太平应天。所以,朱元璋就急命徐达率数万军队南下,迅速夺回池州,并在夺回池州之后,设法谋取安庆,给陈友谅来一个迎头痛击。
徐达当时正在从浙东回应天的路上。到达芜湖的时候,徐达接到了朱元璋要他夺回池州并相机谋取安庆的命令。徐达知道同陈友谅的战争已经正式爆发,于是就在芜湖周围调集了五六万军队,火速开往西南去夺取池州。
敌我遭遇在乌沙镇,一阵厮杀后,赵普胜大败,侥幸逃回了安庆,而手下的两万兵马,或被徐达部下杀死或被俘。
徐达得胜之后,并没有马上就去攻打安庆,而是先回到池州,一边派人向朱元璋报告,一边等候着水军的到来。
很快,一支万余人的水军从铜陵方向开到了池州,水军头领叫俞通海。又很快,朱元璋的“丞相令”从应天传到了池州。因徐达收复池州有功,朱元璋提升徐达为“奉国上将军”。这“奉国上将军”,是所有的将军里面级别最高的。这样,在朱元璋的军队当中,就武官而言,徐达是第一大将军。
如果客观地讲,徐达是不怎么在乎像“奉国上将军”之类的头衔的。他在乎的就是打胜仗,接连不断地打胜仗。因此,俞通海率一万多水军赶到池州之后,徐达马上就与俞通海一起,商讨如何去攻打安庆。
徐达与水军头领俞通海商量决定,由俞通海率水军经长江向安庆进发,先去试探一下赵普胜的虚实,然后再行研究如何攻取安庆。俞通海就领着二百多艘战船及一万多水军官兵往安庆开去了。大约走了一半水路,俞通海便无法再向前进了。他遭到了赵普胜水军的强有力的拦截。
俞通海问徐达怎么办。徐达道:“水路走不通,我们就走陆路。我们从枞阳绕过去,赵普胜的水寨就没有作用了。”
第四部分第41节 学诸葛亮玩“空城计”
徐达走陆路围住了安庆,但是徐达率军一连猛攻了十几天,但未能踏进安庆城一步。虽然赵普胜的守军比徐达的军队少,但仗着地利之势,还是很轻易地就打退了徐达的进攻。徐达见攻取安庆无望,又处在陈友谅的地盘中,不仅供给比较困难,而且说不定陈友谅就会在什么时候派大队援兵过来,再加上始终牵挂着赵普胜的水军会偷袭池州城,所以,徐达经过再三考虑之后,便决定停止攻打安庆,先撤回池州城,待向朱元璋禀报后再行定夺。朱元璋接到徐达的报告后,很是有点焦虑。他对刚刚被召回应天城不久的汤和、常遇春言道:“连二弟都无法攻下安庆,这就说明,守安庆的那个赵普胜,一定是个非常勇猛的家伙。”
常遇春忙着请求道:“大哥,让我去池州吧。我和二哥一道,保证能把安庆拿下来。”
朱元璋当然知道常遇春的为人。哪里有硬仗,常遇春总不想错过。只是,朱元璋并没有同意常遇春的请求。朱元璋对常遇春道:“五弟,那安庆城下不比别的地方,它四周都是陈友谅的地盘,我们要拿下它,只能速战速决,而不能在那里打持久战。二弟主动从那里撤回池州,是十分正确的。”
常遇春皱眉言道:“那赵普胜很难打,我们不大可能速战速决,该如何是好呢?”
朱元璋沉吟道:“如果能找到一个办法,先把赵普胜给干掉,那安庆城恐怕就好打了。”
暗害别人是朱元璋的拿手好戏。这一点常遇春当然知道。但常遇春同时又知道,那赵普胜躲在安庆城里不出来,即使派刺客潜入安庆,恐也很难暗杀掉赵普胜。
尽管暗杀赵普胜很难,但朱元璋还是利用借刀杀人之计除掉了他。汤和手下一个叫王仁义的同赵普胜手下的一纤夫长吴三省有旧。而且陈友谅同赵普胜关系一直不和,朱元璋正是利用吴三省调拨陈友谅赵普胜,借陈友谅之手杀了赵普胜。吴三省被封为大将军,镇守安庆城,尽管如此安庆城还是很难功打,因为吴三省见利忘义,并不可信。
恰好,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是那陈友谅带着一支水军正朝安庆方向开来。朱元璋对常遇春道:“我们赶紧撤回池州。陈友谅的水军比我们水军厉害,我们要是不赶快撤,就会遇到麻烦。”就这样,朱元璋和常遇春多少有些灰溜溜地撤回了池州。不久前,徐达攻安庆,没有结果。现在,朱元璋和常遇春联手攻安庆,还是没有结果。如此一来,安庆城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了。
朱元璋的心病似乎还不仅仅局限于安庆城本身。他曾懊恼地对徐达、常遇春言道:“我费尽了心机,终于借陈友谅的手除掉了赵普胜,实指望赵普胜一死,安庆城就可以拿下,可结果呢,赵普胜死不死,情况都他妈的一个样。我这番心机,岂不是他妈的白费了?”
常遇春言道:“大哥,安庆城拿不下来,我看不怪那个赵普胜,只怪那个吴三省。要是吴三省把城门打开,我们不就攻进城里去了吗?”
徐达摇了摇头道:“五弟,世上哪有那么多的便宜事?照你这种说法推下去,如果那个陈友谅向我们投降,我们岂不是用不着同他开战了?”
朱元璋总结道:“二弟说的有理,但五弟说的也不无道理。那个吴三省,如果被我抓住,我一定不会让他死得痛快!”
朱元璋和徐达、常遇春等人都认为,既然安庆暂时难以攻打,那就换一个地方同陈友谅开战。至于换个什么地方,朱元璋决定等回应天之后同李善长、刘基等人商量了再作定论。不过,朱元璋想在回应天之前,在池州这个地方再同陈友谅打上一仗。朱元璋对徐达、常遇春道:“我们两次攻打安庆都失败而归,陈友谅必定很狂妄。他一狂妄了,就会来攻打池州。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出气的机会。”
徐达、常遇春都同意朱元璋的看法。俩人都攻打过安庆,都憋了一肚子的气,当然都想找一个出气的机会了。朱元璋接着道:“我们几万大军都呆在这小小的池州城里,很不利于防守,就粮草问题便很够我们头疼的了。所以,我们应该把大部队撤到城外去隐蔽起来,城中只留下小股部队吸引敌人。等陈友谅来攻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城内城外一夹击,胜利就属于我们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几万大军应该撤到城外的什么地方去。徐达经过几天的侦察,认为池州东南边的九华山是一个大军的好去处。九华山是一个佛教圣地,距池州只有几十里路,大军跑得快,一天工夫差不多可以跑一个来回,而且山高林密,很适合大军藏身。徐达把九华山的情况跟朱元璋说了。朱元璋对徐达道:“你和五弟带大军去九华山。我带五千人留在这城里。”
徐达不同意,非要自己留在城里。常遇春知道了,也要留在池州。朱元璋对二人言道:“我留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只要你们行动得快,我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是啊,朱元璋是大“宋”朝堂堂的丞相,留在池州城里自然可以更好地吸引陈友谅的注意力。徐达、常遇春听朱元璋这么说了,也不好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得听从朱元璋的安排,带上几万大军往东南方向的九华山开去。临走前,徐达对朱元璋道:“如果陈友谅的军队真的来攻打池州了,如果情况真的很危急,大哥可以考虑先放弃这个地方。”
徐达如此关心朱元璋的安危,朱元璋很感动。“二弟放心,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我会照你的话去做的。”
徐达、常遇春是在一个夜里离开池州城的,离开得悄没声息的,连池州城里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们去了何处。不过,徐达、常遇春在往九华山开去的时候,一边牵挂着朱元璋的安危一边在想着这么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