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识,更呼唤生命的交流和融合。

诗作扣合意体(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前两节连
结朴素的感性意象,是“起”和“承”。第三节是一帧顿然而止的静默的艺
术定格,一框亘古永恒的有声名画,经象征突进深邃哲理,是“转”。第四
节将暗示的总和一下绾住,似山中流水汇入澄湖,是“合”。在韵式上采用
ABBA ACCA DDD DEE 的五韵意体之变。每行9 音,偶用8 音和10 音,多用四
音步。音韵错综而整齐,穿来插去,盘旋而下,和谐自然。还突破中国传统
诗的“行的独立”,移植欧化的跨行跨节法,增强了诗句的弹性和韧性。

(张金印)


这样的战士①

鲁迅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
兵而却佩着盒子炮②。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
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
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
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
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
国粹,民意,逻辑,公文,东文文明③。。。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
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④,就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
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

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

套。。。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

者。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太平。。。
但他举起了投枪!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 年12 月21 日《语丝》周刊第58 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
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

②毛瑟枪:指德国机械师毛瑟弟兄在19 世纪70 年代设计制造的一种单
发步枪,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绿营兵:一作绿旗兵。清朝兵制:除正黄、
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八旗兵”(以满族人为主)
外,又另募汉人编成军队,旗帜采用绿色,叫做绿旗兵。清代中叶以后,绿
营兵渐趋衰败,终被裁废。盒子炮:即驳壳枪,手枪的一种,外有特制的木
盒,故名。
③东方文明:五四运动前后,帝国主义者和封建复古主义者鼓吹的反动
口号之一,目的在于维护我国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反对近代科学文明和

民主改革。

④护心镜:古代战衣胸前部位镶嵌的金属圆片,用以保护胸膛。
清醒、坚毅的战斗精神的告白

——《这样的战士》导读

这篇散文诗写于1925 年12 月 14 日。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里
说:“《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这一年春天
兴起的女师大学生驱逐校长杨荫榆的风潮,直接震撼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
治。“现代评论派”一些学者文人却以“正人君子”的面目,用“公理正义”
的美名,为军阀政府张目。鲁迅始终是进步学生的支持者,他用犀利的笔,
无情揭露了军阀政府和“帮闲文人”的凶残和下劣,写下大量杂文。这篇散
文诗也正是这场激烈搏战的产物。

这篇散文诗塑造了一个清醒而坚毅的斗士形象。他异常清醒。敌手“都
对他一式点头”,他走进的好似是并无敌手的“无物之阵”,但他清醒认识
到,这点头就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面对敌手“慈善家,学者,文士”
等各式各样的伪装,他绝不被迷惑,“他举起了投枪。”甚至敌手同声立誓
表白自己如何心正,他依然不为所惑,掷出投枪正中他们的心窝。这位斗士
还异乎寻常地坚毅、顽强。他不仅在敌手的各种迷惑中勇猛地举起投枪,而
且当敌手“都颓然倒地”,又给他加上“戕害慈善家”的罪名时,他依然不
停止进击,毫不动摇。更可贵的是,他的战斗没有穷期,直至“老衰,寿终”,
整个社会又成了不闻战叫的“太平”世界,“但他举起了投枪!”鲁迅塑造
的就是这样一个异常清醒,在任何情形下绝不妥协、不屈不挠、永远进击的
斗士形象。在同各种黑暗势力的斗争中,鲁迅一向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同
时他最为推崇并身体力行韧性战斗精神。在1923 年《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
他首次提出:“韧性的战斗”的主张。在写作这篇散文诗后没几天,他又在
著名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提出“痛打落水狗”的彻底革命的主
张。这篇散文诗塑造的斗士形象,实际上是鲁迅的自我写照,是他清醒而坚
毅的战斗精神的诗化表现。自然,这位斗士形象也表露了作者孤独和空虚的
思想,但孤独和空虚从另一侧面更反衬出他的清醒和坚毅。

把情与理凝铸进生动的形象中,从而创造出深邃的意境,是本篇在艺术
上的突出特征。鲁迅刻画这位斗士形象,有心理、神态的描写,最重要的一
笔是重复了五次的“但他举起了投枪”。这一笔极富力度,勾勒出斗士浮雕
般的形象。这一形象凝聚着鲁迅对敌人极度憎恶和蔑视的情感,又熔铸进鲁
迅对敌斗争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经验,这是一个蕴含深邃又给人以深刻启迪的
高度诗化的形象。

(嘉慧)

淡淡的血痕中①

——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鲁迅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
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暗暗地使
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
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
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
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
勇气。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
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
僇民”②,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
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
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
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
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26 年4 月19 日《语丝》周刊第75 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
作《淡淡的血痕中》”。

②“天之僇民”:语出《庄了·大宗师》。僇,原作戮。僇民,受刑戮
的人、罪人。
叛逆的猛土的颂歌

——《淡淡的血痕中》导读

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
《淡淡的血痕中》。”1926 年3 月18 日,北京的爱国学生和群众为反对帝
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并到段祺瑞执政府前示威请愿,
竟遭到军警的血腥镇压。“三一八惨案”激起鲁迅的极大愤慨,他连续写下
《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杂文和散文,无情地
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热烈讴歌“真的猛士”。《淡淡的血痕中》这篇
散文诗,是鲁迅在悲愤的心境中对“三一八惨案”深沉思索的结晶。

鲁迅的深沉思索,首先指向了在残暴与秾血中麻木健忘、苟且偷生的精
神状态的历史惰性。他以饱蕴着悲痛和愤激的笔触,为怯弱的造物主和人类
中的怯弱者画像。造物主即缔造了人类的天或神是一个怯弱者。他可以使天
地发生变化,使生物衰亡,使人类流血、受苦,但他都不敢正视人世的罪恶,
反倒要淡化鲜秾的血色,要人类忘记苦痛。这真乃老天无灵也无情,他居然
抹淡、掩饰罪恶。怯弱的造物主又为他的良民——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


了苟且的生活方式,这些良民“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饮着微甘的苦
酒,若醒若醉,欲生欲死,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而且静待新的悲苦。
造物主和他的良民营造的是怎样一种令人悲哀又愤激的精神氛围呀!在这种
精神氛围中,人肉的筵宴常设,非人间的秩序永存。鲁迅实际上是透过“三
一八惨案”,深刻反思、批判巨大的历史惰性。

接着,鲁迅先生以热烈的情感,刻画了“叛逆的猛士”的形象。他“出
于人间”;他“屹立着”,极为清醒,绝不退避,记得苦痛,正视凝血,他
还充满必胜的斗争信念。“叛逆的猛士”与造物主和他的良民是截然不同的
两类。他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战斗精神,即清醒、深刻、无畏。鲁迅热烈讴歌
“叛逆的猛士”,正是他对“三一八惨案”深沉思索之后对新的战斗精神的
热切呼唤,他从勇于喋血的爱国青年们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他深信于“淡
淡的血痕中”最需要这种精神,他热切希望更多的“叛逆的猛士”出现。

这篇散文诗是鲁迅对“三一八惨案”深沉思索的诗意表现。鲁迅善于化
情思于具体形象之中,全篇并无一句直抒胸臆,但在两类形象的描画中却蕴
藏着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在艺术构思上,作者又运用对比手法,使两
类形象特征鲜明,表达的情思也异常分明。

(嘉慧)


弃妇

李金发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悲凉孤独的哀歌

——《弃妇》导读

《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