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厦门的发展更多地依靠了外力,所谓天时地利之便,人的作用相对小一些,所以才导致福州的不满与不服。
厦门——凭什么呀?!
三坊七巷福州乏力
这么多年来,福州这个被压抑得太久的省会城市一直想打翻身战。
就提升城市知名度,反制厦门的咄咄逼人而言,福州有一张底牌迟迟未能出手。
那就是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虽然与福州最繁华的东街口只有几步之遥,但仿佛是两个世界,它静谧地躺在高楼大厦之中,散发出古老的芬芳。三坊七巷,福州的城市孤本。它承载着福州太多的历史与人文,如果它消失,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将有不保之虞。
作为全国最大的古街坊,三坊七巷中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个,是福州市乃至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度集中的地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同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生活过四五十位历史名人,有儒林学士、名宦望族、民族精英,如林则徐、洋务运动先驱人物沈葆桢、启蒙思想家严复、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黄花岗英烈林觉民及著名女作家冰心、著名作家邓拓等人。三坊七巷与朱紫坊是中国明清时期街坊的代表作,显示明清以来的街坊格局依存,格局之完整在全国首屈一指,被我国建筑界称誉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是历史古城中里坊制代表之一。同样,它的内涵之深厚在全国的古民居中也无出其右,三坊七巷这个延续城市历史风貌的街区代表着城市文化的招牌,是福州城市名片的核心部分。
三坊七巷到底有多重要呢?专家把它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这两个古街区的地位相提并论。
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上海的城隍庙,它是上海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就历史积淀之深厚而言,它与三坊七巷有很大差距。所以,三坊七巷修复保护成功,其地位完全超过上海的城隍庙。毫无疑问,三坊七巷是福州的金饭碗、福州市的名片,但这张名片蒙着太厚的尘埃让人无法真正看清它的原有面貌,这张名片需要福州去擦拭。如果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到位,毫无疑问它将成为游客来福州旅游的首选地方,而不是往西湖、鼓山,后两者的底蕴与三坊七巷相比去之千里。
总之,三坊七巷是一个沉淀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文化符号,它是现在和将来福州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福州很多地方都留有三坊七巷名人学子的活动痕迹,这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如果福州将旅游品牌定位在三坊七巷,让三坊七巷变成游客必到之处,用三坊七巷休闲怀古游的“源”,来刺激五区八县游的“流”;用三坊七巷的名人典故来带动西湖风光游、马尾船政游、长乐海滨游、永泰山水游……让三坊七巷这中国古代城坊建设的杰作,变成会“生”元宝的聚宝盆,那就意味着福州手中这张最重要的底牌终于出手了,也意味着它与厦门的口水战中多了一样锋利的武器。
再打历史文化牌
当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人枕着历史融入现代,福州在与厦门的PK中也还会再打历史文化牌。
比如温泉。
用温泉来发现城市,包装城市,再造城市。这是福州的新生。
福州,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一个“有福之州”。之所以有这样的美誉,不但因为这里四季如春、物产丰富;更因这里是国内三大温泉城市之一,长年吞吐温泉不断。清代著名经学家陈寿祺更是为此吟咏:“非福人不能来福地,有龙脉才会有龙泉。”
福州有的就是一口汤(温泉)、一棵树(榕树)、一块石(寿山石)。确实,有“金汤”之誉的温泉与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不解之缘,并由此成了福州城市财富的一个象征,也开启了福州人享受精致生活的新篇章。据目前现存的这个方面的最早史料记载,福州人最早开始享用温泉生活,应该始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当时的晋安太守严高建子城时,在现今的东门处开凿人工运河,民工发现了涌出地面的温泉水,并用石围筑成池,供作沐浴。而至后梁龙德年间(公元921年),官府修建“龙德汤院”。随后,这个“汤院”就被正式指定为“官汤”,供当地官员或上级官员沐浴休闲之处。
由于福州温泉资源得天独厚,且数量之多,水质之佳,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自古就有“福州温泉甲东南”之誉。在宋人编纂的《三山志》中,更是对此作出了形象描述:“数十步必有一穴,或迸河渠中,味甘而性和热。”于是,到了清康熙年间,福州的温泉洗浴业更是百花齐放,开始出现了营业性的澡堂。享受温泉,开始由少数达官贵人的专利特权,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温泉,也开始与这座城市的生活文化发生了更为密切的关联。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是福州澡堂最为鼎盛时期,开业澡堂多达53家之多,出现了装修华丽、规模宏大、服务功能齐全的澡堂,如百合明园、乐天泉、福龙泉等一批澡堂。建国后,市政府对澡堂业继续扶持,温泉洗浴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千百年来,温泉一直是福州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已深深地融入到民俗民风之中,成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这一点,从目前福州城乡地区现存的一些地名上也可见一斑。诸如“温泉路”、“温泉支路”、“树汤路”、“玉泉路”、“金泉路”、“汤井”、“金汤”、“汤门”等与温泉有关的地名,还依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着曾经的辉煌。
由于温泉洗浴业的风靡,于是,在福州温泉史上就形成了这样一类人,他们的生活圆心就是温泉池,甚至一天十多个钟头都在泡温泉。此类人,俗称“汤客一族”。时至今日,“汤客”还是不少“老福州”的形象写照。正是这种独特的“泡汤文化”,造就了福州人不喜张扬、重视精致生活的性格。
作为和陕西西安、广东从化并称中国三大温泉城市的福州,今天再也难看到祖孙三代同泡温泉水的盛况,而越来越多的福州人,利用周末时间,拖儿带女跑到周边县市泡温泉度假。这些新的“汤客一族”不但结伙到闽清黄楮林泡温泉,甚至还不惜驱车三五个钟头到厦门日月谷做一次“心灵SPA”。到底是什么让号称“中国温泉城”的福州最终没有留住福州人千百年向往温泉的心?温泉城市的千年温泉文化又迷失在哪里呢?
福州在思考,在努力地比厦门先行一步。只要有想法,总会有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为城市尊严而战,为城市的明天不再有口水战而战,福州在行动。
南京VS苏州
令人悲悯的口水战
毫无疑问,南京与苏州的城市口水战是带有悲悯意味的。
南京,一个曾经的政治城市;苏州,一个现在的经济强市,在当今以GDP为关键词的城市PK平台上,孰强孰弱?一切似乎不言自明。
如果以是不是直辖市衡量一个城市在全国战略地位之重要,南京不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如果以GDP总量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南京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也不靠前。尤其让南京感到尴尬的是,同省的苏州市已在GDP总量上将南京甩在了后面。这情形犹如一个前朝贵族在改朝换代之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贵们意气风发,而自己却只好打坐在千年历史的藤椅上,品着绿茶,心里默念着“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一片萧然。
这是政治南京的宿命。但对文化苏州而言,它却迎来自己山花烂漫的季节。
这样的两个城市PK的话,是不能较一时短长的。因为真正的城市PK涵盖的内容应该很广。历史,文化,人文,经济,自然风光;等等。
但是,苏州却好像有些急迫了,它发出呼声——底气不足的南京,你凭什么当省会城市?!
南京人有句口头禅叫做“多大事啊”,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这句口头禅是南京人无意中说出来的,但却反映出了南京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苦难心态。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南京人无视外面世界的变化,沉醉于南京表面上的浮华,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动不动就说:“多大事啊?”这是一个可怕的心态。
如此心态下的南京自然不被苏州放在眼里。据说苏州人现在盼着南京变成直辖市,这样自己可以升格为省会城市了。
一个只有回忆的城市是可悲的,可是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这是它的气质,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命定的。一句话,南京就是亡都的命。人们来到这个城市,视线所及之处,全是“往昔”,看不见明天。南京不是没有明天,可是它拖着它沉重的历史往前跑,气喘吁吁,喘息未定。它躺在它自己的影子里,跑累了,简直走不动了。回头一看,刚走过的又成了历史,够得上怀古的资料。
南京向来是风雅之地,适合文人骚客花前月下,弄些“轻浪萍花”、“断魂杨柳”等曼妙词句来,这一路的文风纤巧哀伤,典型地体现了废都之风。一个文人哀伤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个城市里,历代所有文人都哀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城市已形成了它的整体格调。
南京如此下去,怎能不被苏州PK出局呢?
南京VS苏州:江苏影响力
毫无疑问,南京与苏州的城市口水战是带有悲悯意味的。
南京,一个曾经的政治城市;苏州,一个现在的经济强市,在当今以GDP为关键词的城市PK平台上,孰强孰弱?一切似乎不言自明。
不妨先从南京“申遗”说起。
南京在明孝陵“申遗”成功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这座“十朝古都”终于有了世界级的“倚老卖老”之资格。当然,“倚老卖老”一词绝无贬义。因为,南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将自己历史之“老”公诸世人,以唤起人们对自己厚重历史的敬意。可以肯定,南京“申遗”的成功,对提高明孝陵乃至南京的知名度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与明孝陵同时“申遗”成功的还有北京的十三陵,但对北京而言,在已经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后,十三陵获此殊荣,顶多算是一次锦上添花,多一项不多,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