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6-中庸的智慧  :成就真理与中庸必由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896-中庸的智慧  :成就真理与中庸必由之路- 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信不逞一时之勇,而是忍辱负重,不把自己的生命浪费于无足轻重的决斗上,虽然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仍能自强自新,终于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大显身手。他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投刘邦,被刘邦拜为大将,强兵百万,指挥若定,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刘汉政权四百余年的基业立了汗马功劳,终于成就大业,名垂千古。而那位无赖却连姓名都未留下,相比之下,孰胜孰败,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包羞忍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可能要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污辱,但如果已经有“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便不能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应该着眼未来,不做无谓的牺牲。不逞一时之勇而毁掉自己的美好未来,小不忍则乱大谋。珍惜生命,珍视自己才是上策。


《中庸的智慧》 第三部分动如脱兔先发制人

    动如脱兔先发制人    
    太监安得海奉慈禧之命外出京城结纳外臣。当时慈禧、慈安两宫垂帘听政,明争暗斗,慈禧吩咐安得海悄悄出去,暗暗回来。    
    哪知这安德海骄横惯了,出京没几天,他就命人在船上升起大旗,大肆张扬,让沿途官吏纷纷接驾、送贿,所到之处,鸡犬不宁。船入山东德州境内,德州知府前去拜接,送上银子加两,安得海嫌少,限他三天之内交足5000两银子。    
    上哪去弄这么多的银子呢?德州知府一时没了主意,忽然想到他的上司山东巡抚丁宝桢,此人为官清廉,且颇有胆略,便连夜奔赴济南向丁巡抚哭诉。丁巡抚问知府见到圣旨没有?知府说没看到。    
    “好!”丁巡抚一拍巴掌,命德州知府立即回去将安得海一行人捉来。知府一听吓了一跳:    
    “大人,这不是太岁头上动土吗?”    
    “一切由老夫承担。”丁宝桢哈哈大笑。    
    德州知府遵命而行。    
    原来,清官历来有条祖训:内监不许私离京城40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丁宝桢正是抓住了这一条,要治一治这不可一世的大宦官。    
    他想,这安得海虽然没奉明诏,但一定得了西太后的暗许;西太后不降明旨,说明东、西太后有矛盾;安得海是西太后的人,我何不向东宫请旨发落!    
    主意打定,丁宝桢立刻派亲信飞马人京送奏章。不久,东太后的懿旨降下来了:着令丁宝桢将安得海推出斩首。    
    而此时,忽听一声:西太后懿旨到!    
    这下安得海不由得大喜,他从地上蹦起来,得意地对丁宝桢说:“姓丁的,这回看你小子怎么收场!”    
    不料,丁宝桢却大声吩咐:    
    “前门接旨,后门斩首!”    
    果然,西太后命丁宝桢火速将安得海押解回京。不过这时,安得海早已身首分家了。    
    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窦氏生四子。长子建成为太子,次子世民为秦王,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为齐王。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屡立大功,权势很大,太子建成感到李世民威胁他的地位,就想与元吉勾结除掉李世民。    
    当时,李世民手下大将李靖等多次对他说:“大王因功高被怀疑,靖等愿效犬马之力。”劝李世民早想办法。    
    武德九年,突厥入侵,唐高祖命元吉率兵抵抗。元吉乘机召集军队,准备与建成约定时间举事,除掉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日夜劝李世民说:“事情已非常危急了,如果不采取应变行动,国家必定有灭亡的危险。周公是圣人,难道没有兄弟骨肉之情?为保存国家,大义灭亲。现在大王临危不断,坐等受屠戮,怎么成就道义?如果不采纳我们的意见,我们将逃身沼泽,不能够在大王身边。”李世民最终听从了他们。    
    6月3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扰乱后宫,并说:“臣没有丝毫对不起弟兄之处,今天他们想杀我,好像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如果我今天冤枉而死,与父王永别,九泉之下,见到王世充等贼也感到羞耻。”    
    唐高祖听了以后,惊讶地说:“明天一定查问这件事,你应该早点告诉我。”    
    6月4日,李世民率他的心腹9人到玄武门埋伏,建成、元吉刚到临湖殿,发现情况有变,马上折回,准备回宫府。李世民的伏兵出击,杀死建成、元吉,扫除建成、元吉的残余势力。不久,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先发制人,是说先动手就能制服对方,后动手则会被对手制服。其实,先发制人在各个方面都适用,尤其是作为领导如果能恰当地先发制人,将会使自己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十八章〓中庸:三思还是要行    
    成语三思而行,体现了思和行的辨证关系即中庸之道。深谋远虑确有必要,但只想不做也不行,任何好的想法都应该落实在行动上,才能开花结果。


《中庸的智慧》 第三部分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    
    如果一个人想和平地度过一生,他绝对有必要学会在小事上或大事情上进行自我克制。人类必须容忍和克制,脾气必须服从于理性的判断。    
    检点自己的言行对个人幸福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一些话语比打人更伤人心,虽然人们不用匕首,但人们经常听说“语言像匕首”。一则法国谚语如是说:“语言的伤害比刺刀的伤害更可怕。”那些刺人的反驳,那些溜到嘴边的刺人的反驳,如果说出来,可能会使对方太难堪。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书中说:“老天爷禁止我们说那些使人伤心痛肺的话,有些话语甚至比锋利的刀剑更伤人心;有些话语则使人一辈子都感到伤心痛肺。”    
    那些会做人的人在说话方面也如同在任何其他事情方面一样,总是注意自我克制。那些聪明和懂得自我克制的人总是避免心直口快、直言无忌,绝不以伤人感情为代价而逞一时口舌之快。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看到别人干活干不好时,他不会在旁边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更不会把别人撵走,显示他的能干,而是很客气地说:“我试试看怎么样?”这样说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干不好也不会丢面子;如果干得好,即使别人嘴里不说,心里也会佩服他,尤其是他没伤别人的面子,又替别人干好了活儿,别人于是从心底里认为这个人“够意思”,做人稳重、扎实,又有真本事。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即君子做人,总是行动在人之前,语言在人之后。    
    尽量不说活。不说话不仅确保安全,而且能给人留下个持重、非同凡俗的印象。当然,尽量不说话是指可以说可以不说,尤其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否则,不说话也是不可取的。    
    在不得不说的情况下,尽量少说,不夸夸其谈,不乱讲滥说,不信口雌黄,不妄发议论,这也是确保安全的一种方法。言多必失,多言多失,少言少失,不言不失。所以,在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时候,还是要保持“少说为佳”的态度。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随便便说别人的短处,轻轻松松揭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当你听到流言蜚语时,惟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不做传声筒,不记挂于心,不向外传播。    
    说到做到,力戒空谈,是一个人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整天里空话连篇,不干实事,那他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给成功确立的公式是:成功=行动+正确的方法+少讲空话。    
    马克·吐温说:“我们千万不能说假话,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需要说假话。”假话一旦被揭穿,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落得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理,成为令人厌恶的人。    
    会说话,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说了恰当的话,也就是把话说对时间、说对地点、说到点子上又能把直话说圆;说得头头是道,妙语连珠,使人人爱听,个个喜欢。    
    会说话,是做人最基本的功夫。    
    深谋远虑确有必要    
    所谓糊涂有真假之分,真糊涂的人当事情已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时,仍然执迷不悟,而假糊涂者则不同,他们常常在事物略露表象之时已经有所察觉,但却能够装做不知道,以静待事情的发展而相机行事。    
    作为一个从政人员,有时候,事情虽然还没真正发生,但迹象其实已经显露。如果不能从初期的迹象去掌握即将发生的事实,就会像无知的雀鸟,筑巢所在的柴薪已经冒起烟火,还悠哉悠哉不知躲避防范,这是非常危险的。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只要见到一点迹象,就能判断出事情未来的发展,而采取合宜的行动。    
    一般来说,忧患的来临,必有其征兆:如果不预先设法消除,将后悔莫及。这种防患未然的做法,正是明哲保身的借鉴。    
    春秋时,秦武王派甘茂攻韩国的宜阳(公元前308年),甘茂担心会遭人诬陷毁谤,于是对武王说:    
    “以前,曾参住在费的时候,鲁国有个叫曾参的杀了人,人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说:‘我儿子才不会杀人。’继续自在地织布。不久,另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依旧自在地织布。不久,又有第三个人向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立刻丢下梭,离开织机逃走了。以曾参的贤明和他母亲的信任,有三个人接连的疑惑,他的母亲都怀疑、害怕了。我去攻韩国,若小人进谗言则无处容身,请主公明察。”    
    这就是“深谋远虑”、“老谋深算”,是重要的上策观点,是处理当前与将来长远关系的至高准则。封建时代,很多大臣,就是在这个题目上做文章,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接受任务后,私下里同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功臣,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只是一时恼怒,想杀掉他。但是皇上已经病重,未来是什么情况,并不明白,所以还是不把樊哙马上斩首,只是把他押回来让皇上自己下命令杀掉为好。”周勃也同意这样做。    
    后来,在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陈平听见刘邦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回向吕后报告逮捕樊哙的经过,吕后叫他把樊哙放了,因为他没有照刘邦的旨意杀死樊哙,所以吕后还是相信他,又让他做太子的老师。以后吕后家庭要为樊哙报复陈平,在吕后那里也通不过了。


《中庸的智慧》 第三部分敢作不能蛮干

    敢作不能蛮干    
    有勇气承担命运才是英雄好汉!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不敢冒险,只求稳妥。我们应当敢作敢为、胆敢冒险,相信自己能展翅飞翔。粗枝大叶、闭眼蛮干,只求前进而不管实际。那不是敢作敢为,那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