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没那么特定、但立场依旧鲜明的题目,则有独裁政权的荒谬(及短暂),相邻国家毫无意义的长年争端,种族清涤(你可以就近取辟联想到卢安达以降的、许多饱受内战蹂躏的非洲国家,甚至上溯到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环境污染与生态浩劫,某个自诩科学理性、自认进步优越的文明对另一个比较「遵循传统」、「贴近自然」的文明的蔑视、宰制或改造(这是反复出现在勒瑰恩后期作品里的另一个主题),等等。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文以载道」的篇章,书中也不乏纯从文字、意象、构想等角度读来本身就十分引人入胜的段落,比方安沙拉克人诗意又壮丽的大迁徙,弗林希亚人与其他人、兽甚至山川草木共享的梦,波赫士一定会很感兴趣的纳莫语文本,嵇沂的翼人,延迪的「钻石」,甚至〈醒岛〉后半段近乎Discovery动物纪录片观点与科学语言的描述,都充分展现出勒瑰恩游刃有余的大家功力。
身为挑剔的读者,我认为《转机》的一个小瑕疵在于叙事「声音」的摇摆不定。我曾在网络上某篇极短书评中提到「游记要『有人』才会有趣」,意思是说,透过特定个人的观察、体悟、好恶甚至偏见,游记的记事才会立体而有温度和气味(不管那温度和气味是否合乎读者个人口味)。虚托的游记也不例外,不管是漂流到小人国五花大绑的格列佛,还是在女儿国被强纳为妃惨遭缠足的林之洋(算是「临时抱佛脚」的一种新解?),都提供了清晰可辨的参照视角及解读脉络。《转机》虽然有第一人称的叙事者,但这个「我」究竟是何方神圣始终模糊不清,别说详细资料或个人背景,连性别都不明,也从头到尾没有名字。在某些篇章,「我」几乎或完全销声匿迹,然而改用第三人称叙述并无特别作用,也不见得有效的叙事策略(比方〈维克希的怒火〉据称是「我」某个友人的见闻,但此一说明对该篇内容完全不痛不痒没有任何影响)。当然,个别读来,这些篇章仍都是完整有趣的故事,但收录在同一本书里,就显得很奇怪地角度不一、节奏不谐。又当然,把「我」直接当成作家勒瑰恩的代言人也是一种读法,且这种设定套用在此书文本的确没有矛盾冲突之处,只是……仅仅如此而不见任何进一步延伸或发挥的做法未免太偷懒(笑),何况勒瑰恩其实非常擅长使用「乍看各自独立的中短篇连作构成一个有共通主题的有机长篇」这种写作手法,本书在这方面草草带过真是颇为可惜啊。
但无论如何,《转机》都提供了十几段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给的奇妙旅程,以此观之,最后一章叙事者来到有如混乱梦境的攸尼,似乎并非巧合。事实上,若你读得晕头转向,甚至完全可以把勒瑰恩当作饭店里那个苍白红发的大块头经理(哈哈),要求她立刻把你好好送回原处(而且姿势不可以是头下脚上)。如果你跟「我」一样是自承胆小的旅人,不妨依样画葫芦赶快去泡个澡安神;如果不然,《转机》沸腾的可能不是你的浴缸而是下一趟旅行的热血,那便合上书出门吧,去搭飞机、转巴士、赶火车、乘船,前往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也许你无法转换次元,但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新体验——又或者,谁知道呢?也许背包里还是塞一本《次元指南》比较保险。
转机:勒瑰恩十五篇跨次元旅行记 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