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才的路有无数条,何必非要走考大学这条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个行当、哪个岗位都可以做出成绩,都可以成功,不能片面地把能否考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惟一标准。许多名人并不是考上大学后成为名人的,一些人根本没有上过大学,同样可以成为国家、民族的功臣,社会的栋梁。韩寒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位人才。爱迪生没有读过大学,但他一生发明了上千种事物,没有人不承认他是一个人才。上了大学不见得就等于成才,应该说,上大学只是途径之一,并不是目标,最后的成功才是目标,所以,不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追求的惟一目标。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是过时的。孩子能够上大学自然是好事,但重要的还是应该因材施教。你的孩子也许更适合当一名厨师,若硬逼着他考大学未必对他有好处,也许他在激烈的学校竞争中败下阵来,就扼杀了一位烹饪大师。成功的事例证明,“幸运”不是靠学历,而是靠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发挥自我能力取得的。高考时的落榜生当上了总经理,曾经是同学的学士、硕士却当起了助理,这样的事情更是司空见惯。    
    在1997年,初中开始实行分流,只有30%的初中生可以升入高中,其余则流向中专、各类职业学校等。这一政策的出台,学生、家长、老师反应不同。一些学习不是非常理想的孩子的家长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孩子不能上高中,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没有出路。而这些孩子对此并不太反感,在记者的调查中,有相当数量的初中学生表示自己将放弃报考高中而直接报考职业高中。应该说,实现初中生分流,就是为了打破应试教育的强制性措施,老师、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德国的教育制度中,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了,学生一到10岁就必须决定自己将来的就职方向。西柏林设有中学毕业的就职班、高中毕业的学校、报考大学的学校,三种学校可以任意选择一种。目前,我国的社会风气是鼓励孩子一心追求考大学。热心学问当然是好事,但是,对选择其他道路的孩子也不能另眼看待。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兴趣上职业学校。    
    当今中国的市场化经济为孩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初中生不应把考重点、上名牌学校作为惟一的愿望,家长们也应让孩子有充分的选择的机会。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专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让他们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以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也能得到激发,其个性也随之释放出来。许多国家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不鼓励为获得高分而拼命学习,他们认为过重的负担和压力抑制孩子的活跃的思维,把他们的创造情绪禁锢起来以致消灭,对孩子的身体也没有好处。在没有外界压力时,孩子们脑子里原本丰富多彩的思绪就会变成掌握知识的催化剂。    
    


第三部分第9章 望子成龙与急功近利(11)

    孩子能否成才,能否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光用是否考得上大学为标准。    
    有这样兄弟两个。哥哥从小学起就一直是优秀生,后来终于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弟弟成绩一般,但他与哥哥不同的是性格开朗,喜欢交友。他没有考上大学,在父母单位的职业高中学习。读书时,父亲总对哥哥的前途充满信心,对弟弟的前途不是那么乐观。认为爱学习的哥哥将来一定有所成就,对弟弟不抱什么希望。但是,兄弟两个各自毕业后,其结果恰恰与父亲预料的相反。哥哥分配到一家大企业,成绩平平,弟弟找到一家公司,因业绩突出而不断获得晋升。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很多机遇,不能用一时的成功和失败或某一阶段的选择来下定论。从每个人的能力、个性、适应性来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是与成败紧密相连的。    
    当今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21世纪的教育应以培养实干家为己任,而决不是培养高学历的“书呆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广泛实行,必定推动中国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因为市场无情,效益原则呼唤能力,这与世界的发展一致,同时市场经济也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机会。成才的路有千万条,行行出状元,不必千军万马去挤高考这一独木桥。    
    愿望与方式,哪个重要?    
    教育孩子,方式和愿望,哪一个更重要?诚然,愿望是基础,如果连愿望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方式,更谈不上教育孩子的效果了。但仅仅有了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望子成龙心切,但教子成龙无方,同样也是枉然。方法不当,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乃至害了孩子,严重的还可能葬送了孩子的前程和生命。    
    报纸上曾报道父母恨铁不成钢而误伤孩子的事件。    
    武汉的小学生夏辉,因学习不好,父亲一气之下,把他吊在房梁上,毒打一顿后,父亲扬长而去。当父亲再次回到家后,孩子已经气绝身亡。    
    为人父母者,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出人头地呢?但是,结果却不一定如愿。有的人经过努力,孩子教育成功了。而有的家长尽管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头来却培养出了次品,甚至是孽子。为什么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失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起了作用。所以说,方式比愿望更重要。    
    有人曾经对862名城乡父母的教育方式作了调查,结果表明:采取不良教育方式的父亲比例为438%,母亲为423%,比例之高令人震惊。    
    当今,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可说是天下第一。家长的心血几乎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但是,其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父母操尽了心,孩子未必领情。许多孩子对父母十分反感,甚至厌恶。相当数量的孩子把父母列为最不喜欢的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与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反差太大,究其原因也与父母教育子女所采取的方式有关。    
    


第三部分第9章 望子成龙与急功近利(12)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由不满情绪逐渐升级为对孩子斥责、辱骂,以至拳脚相加。因为孩子不争气而将孩子打伤、打死的恶性事件常见报端,这都是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恶果。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或者培养其某种特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屋子里,以封闭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结果特长没有培养出来,孩子的性情却变得孤僻,甚至由于过分压抑形成心理疾病。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多保护,导致孩子的独立性差,生存和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考大学而一味偏重智力教育,结果培养出来高分低能儿。有的父母忙于个人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或者由于夫妻矛盾、夫妻离异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使孩子的行为失去规范和引导,从而走上歧途。    
    大量无情的事实向人们发出了警告:教育方式欠妥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严重问题,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警醒,必须重视。    
    事实上,天下所有善良的父母对孩子都怀有一片爱心,都希望自己的辛勤培育能结出美好的果实。然而,当良好的愿望通过不良的方式体现在教育行为上时,则往往事与愿违。    
    家庭教育方式,是教育者——主要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对孩子具有情绪传导作用、性格形成作用和行为规范作用。父母的教育行为和家庭教育的效果,都反映了一定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欠妥,从父母自身分析有多种原因:    
    1。自我修养欠佳。一些父母以极大的努力不惜任何代价来设法提高孩子的素质,却忽视了自己作为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自我修养水平的提高。他们不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而是凭想当然行事,必然表现出不良的教育方式。    
    2。教育观念偏颇。父母的教育观念对于教育行为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和制约作用。例如,一些父母在人才观念上是重智育、轻德育,过分看中孩子的分数,因此往往会以封闭的方式、高压的手段对待孩子。又如,有的父母纯粹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表现在教育方式上必然是专制的,强迫孩子听从父母。    
    3。对教育对象缺乏了解。孩子是父母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思想和行为是千变万化的,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才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施以教育。而一些父母往往置孩子的实际情况于不顾,当孩子有能力自理时,家长仍然过多地保护、照顾,或者让孩子超越其承受能力,去做那些孩子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孩子的正常发育和发展。    
    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不能忽视教育方式问题。而要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关键在于教育者,它有赖于对家庭教育特点、规律的深刻理解,有赖于对孩子心理特点的深入了解,有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对科学方法的把握。    
    


第三部分第9章 望子成龙与急功近利(13)

    家庭教育的好坏,不在乎请了多少家庭教师,购买了多少玩具和电脑,或者给孩子学了多少琴棋书画,关键在于父母培养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过早地“定向培养”    
    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中国的家庭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的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智力开发”已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每个家庭都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孩子的学习方面,往往都把孩子考上大学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甚至是惟一的标志。许多家长比较看重孩子的前途,因此在孩子的培养上喜欢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成长的方向和模式。相对而言,孩子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则常常显得微不足道。这种对孩子定向培养的方式,是不合适的。同时,即便是选择对孩子定向培养的方式,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和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意愿。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应当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的个体,孩子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生活。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往往会出现以下弊端。    
    首先,为孩子确定发展方向并过早地进行专项训练,往往会出现欲速不达、揠苗助长的弊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孩子今后能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因此往往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专项训练。表面看来,孩子小小年纪便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使孩子片面发展。而且由于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容易使孩子滋生骄傲自满等不良品质,在以后的发展中反而赶不上那些自然成长的儿童。    
    其次,在许多家长身上,这种定向培养体现为一种强迫教育。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小,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因此无视或忽视孩子的兴趣与意愿,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