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抓军权的希望不大了,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于是说道:“如今满清势大,且其早有入主中原之心,不如避其锋芒,全军撤往河南,占住这一天下腹心,修养生息,且不时派出小股骑兵骚扰满清,三年之后再图恢复,不可操之过急。”“一派胡言!”牛丞相再次发作,“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今我大顺兵强马壮,天下归心,小小鞑子有何可惧,只要万岁御驾亲征,立时平了它!”李自成听后捻须而笑,仿佛已看见满清的辫子兵正在自己的刀下跪地求饶。李岩争辩道:“如今敌情未明,陛下不宜亲征,不如退到河南,徐徐图之。”这时另一位大臣也站出来道:“臣昨日夜观天象,发现紫薇星蒙尘,且有客星扰之,似乎不宜亲征。”牛丞相听后不以为然的说:“军师此言差矣,万岁虽未正式登基,但乃当今真龙天子,自有上天护之,且军中精兵猛将无一不是誓死效忠,焉有不胜之理?权将军,你说是吧。”只见武将中走出一个彪形大汉,向着李自成一抱拳,用洪钟般的声音说道:“臣愿为万岁前锋,将那吴三桂活捉回来,交给万岁发落!请万岁下令御驾亲征。”李岩听后怒道:“刘将军,我早劝你将那陈圆圆送回吴府,你偏不听,这才惹来今日之祸,现在你又蛊惑圣心,你居心何在?”刘宗敏两眼一瞪,怒道:“那女人人尽可夫,吴三桂玩得,我为啥玩不得?我为万岁分忧,你却在此罗唣,要不是看在万岁份上,我早把你掐死了。”李岩怎肯善罢干休,当即与其争论起来,军师、丞相也加入战团,不一会儿金銮殿上便吵成一片,“奸臣”、“小白脸”、“宋矮子”等词不绝于耳,只将林清华看得目瞪口呆,心里暗叫厉害。
李自成脸上渐渐挂不住了,猛地一拍几案,喝到:“住嘴!看看你们象什么样!这是金銮殿,不是山寨的聚义厅!朕意已决,明日御驾亲征,一举荡平吴逆,众臣不得异议!”刘宗敏立即说道:“万岁英明,臣这就去准备。另请万岁下令带上吴襄,当着吴三桂的面宰杀其父,看谁还敢背叛万岁!”说完不由瞥了李岩一眼。牛金星跟着说:“今晚还望权将军不辞辛劳,将那吴妻陈圆圆好好惩戒一番,以泄万岁心头之恨。”说完二人哈哈大笑。李自成闻言不禁想起昨天丞相送来的四位美人还等着自己去宠幸,不禁心猿意马起来,说道:“今天就议到这儿,权将军和制将军明日与朕一起出征,退朝。”说完起身便走。
正文 第一章 历史转折点 第三节
(更新时间:2004…12…22 18:07:00 本章字数:4342)
林清华站在北门城楼上,望着那浩浩荡荡的北征大军,心潮澎湃,他知道这一仗打下来,李自成的农民军必将损失惨重,精锐尽失,且满清八旗和吴三桂军将尾随而来,李自成不仅丢掉了北京城,而且将丢掉性命,而李岩和红娘子将在李自成撤退途中被其杀害,中原大地将在满清八旗的铁蹄下呻吟。如今他必须为自己和萍儿的退路打算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林清华认真的学习骑马,不仅自己学,还强迫萍儿学,萍儿拗不过,只好苦着脸学,由于学的认真,几天下来已有小成。另一件事便是准备干粮,林清华准备了大量的牛肉干和炒面,还让萍儿缝制了四个大号牛皮水壶。第三件事是准备轻便的衣服鞋袜,这也少不了萍儿的手艺。第四件事便是擦拭武器,使其保持最好的状态,并且教会了萍儿使用它们,结果用了不少子弹,最后还剩下七十五发手枪子弹,一百发猎枪霰弹。剩下来的事便是等着李岩回来,希望能够劝说他离开李自成。
四月二十五日,消息传来,李自成先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一片石激战,不料满清骑兵突从右翼杀来,大顺军措手不及之下惨败溃退,逃至永平境内时又被击溃,李自成盛怒之下杀吴襄以泄愤,现在溃兵正向北京涌来,而满清八旗和吴三桂军尾随而来。顿时北京城内又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商铺歇业,米价飞涨,人心惶惶,而留守城内的丞相牛金星除了发布一条关闭城门、禁止出入的命令之外,无所做为,已投降大顺的明朝官员也纷纷做好了另投明主的准备,并且秘密开始了串联。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回到北京,一入城门,他便亲帅一支人马冲入吴三桂府,将吴家上下男女老幼三十多口杀了个干干净净,随后便令牛金星准备登基大典,且下令任何人均不得在登基大典之前离城,并派心腹将掳掠来的金银财宝运往西安。
李岩与红娘子回府后,任凭林清华怎样劝说,就是不肯离开李自成,只是说闯王于他有恩,决不能在此时离开闯王,并劝林清华改变想法,也留下来,协助闯王共渡难关,以报闯王知遇之恩。由于不能出城,林清华只好留了下来,不过已做好了随时开溜的准备。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身穿龙袍,在众臣的簇拥下,于武英殿正式登基称帝。林清华被李岩硬拉来参加了登基大典,林清华发现李自成仿佛老了十岁,且表情呆滞,而参加大典的文武百官和百姓也无不是愁眉苦脸,与登基大典的气氛决不相符。登基大典之后,宋献策与李岩奏请大赦天下,李自成欣然采纳,并出人意料的放出了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琅。回府之后,林清华立即作好出城的准备,因为他知道根据史书记载,李自成于登基的第二天便弃城而走,当夜与萍儿和衣睡下,只等天亮便走。不料,天刚蒙蒙亮,就听见城内战鼓声响起,战鼓声中隐约夹杂着人的喊声:“辫子兵来了!辫子兵来了!”林清华感到很诧异,史书上没提到李自成与清兵在北京碰面哪,难道历史因为自己的到来已发生了改变?
最先赶到北京城下的是英王阿济格的五千精锐骑兵,他们并不急于攻城,只是骑着马围着城转,并偶尔向城内施放冷箭以制造恐慌。城上的守军不敢接战,仅以火炮和弓箭还击。
李自成闻讯赶到北门,发现清兵不多,即令权将军刘宗敏带一万步兵、两千骑兵出北门迎战。刘宗敏带着部队刚出城,还没摆好阵式,便被清兵的箭雨射乱了阵脚,而其所带骑兵却先于步兵逃跑,失去了骑兵掩护的步兵立即陷入了清军骑兵的屠杀之中,在折损了大半人马后才狼狈逃回城中,这样一来,就更没人敢出城迎战了。到日上三竿时,清军与吴三桂军的主力到了,共约十万人,由多尔衮亲自指挥。李自成见此情景,愈发紧张,即令点尽全城丁壮守城,一时之间全城尽是哀号之声。
林清华向李岩问明了情况,感到不妙。因为他知到,历史已经改变了,清兵已经包围了北京城,而无论是明军还是大顺军,均不可能在野战中战胜清军,以前明军所取得的几次胜利都是在守城时依仗西洋大炮的威力,并在宁远一战中轰伤了努尔哈赤,使其最终郁郁而终。对于满清八旗来说,战争是一种职业,通过战争可以取得金钱和奴隶;而对于汉族百姓来说,战争似乎更像是一种负担,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李岩与红娘子均守城去了,林清华和萍儿待在屋中坐立不安,现在林清华已经有些后悔不该留在城里了,他将发抖的萍儿搂在怀里,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
此时,在北门的城楼上,一个小型的军事会议正召开着。只有李自成、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李岩、红娘子、李过、郝摇旗、高一功等闯营旧将参加。商议的最后结果是:李岩、红娘子率领三万步兵、五千骑兵从东门出城,打着闯王旗号吸引清军主力;郝摇旗、高一功率领一万步兵、五万丁壮,也打闯王旗号,从西门出城;在东西两门将清军主力吸引后,李自成、牛金星、宋献策、李过则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南门出城;刘宗敏则率领剩余五千骑兵和城内丁壮殿后。突围时间定在午时三刻,号令为三声炮响。若是突围成功,则全部在太原会合。商议已定,各将自去准备,李岩因为东西两门突围太危险,但又不能暴露闯王行踪,只好让林清华与萍儿随刘宗敏突围。
午时三刻一到,只听北门三声炮响,东门应声而开,李岩、红娘子率领部队径直冲向包围东门的清军。清军慌忙迎战,两军很快陷入混战。多尔衮闻讯,急令英王阿济格率领三万人支援。英王阿济格刚到东门,西门又冲出一支部队,正是郝摇旗、高一功的人马,多尔衮又令吴三桂率领本军两万人,豫王多铎率领两万清军往攻,多尔衮则自率剩下的五万清军猛烈攻城,战事一时陷入胶着状态。李自成见时机已到,立即率领三千轻骑开南门而遁。郝摇旗、高一功的人马由于多是百姓组成的丁壮,因此很快就被打垮,二人率领五十余骑向西撤退。李岩、红娘子的部队很快也溃散了,二人无奈之下,只得率领一千余骑向南撤退。由于大顺军大多弃城而走,城内仅剩丁壮,加之清军攻势甚猛,丁壮的斗志很快垮了,纷纷丢掉武器,逃回家中,刘宗敏制止不住,只得率领骑兵边打边退。林清华与萍儿骑在一匹马上,夹在刘宗敏军中,在如蝗箭雨中狼狈逃命。清兵纷纷登上城墙,居高临下射箭,刘宗敏骑兵纷纷中箭落马。林清华吩咐萍儿抱紧自己的腰,左手持缰绳,右手持手枪,连发四枪,将两个正欲关城门的清兵射倒,然后一马当先冲出南门,刘宗敏则率领二十名亲兵,护着一辆马车,紧随其后,也冲了出来。
林清华一行人一口气跑了半个时辰,方才慢了下来,后面已无追兵。又走了两个时辰,刘宗敏部下的马累死了三匹,他们才不得不在一个小树林中歇息。由于走时太匆忙,干粮只带了一半,水也只带了一壶,所幸枪弹全部带齐,林清华摸摸腰间的枪,心里好过多了。林清华与萍儿分食了些干粮,喝了点水,相互依偎在一起,尽情体会劫后余生的欣喜。刘宗敏和他的部下吃了些马肉后,也渐渐的恢复了体力。众人休息了一个时辰,便又准备出发了,林清华与萍儿刚要上马,就被三个兵围住了,一个兵说道:“小子,借你的马用用。”林清华怒道:“凭什么?”兵说:“就凭我们权将军的口喻!”这时刘宗敏也走了过来,笑眯眯的说:“小林子,我们要打仗,所以要用马,就算我借你的。你们不打仗,走路就可以了。”萍儿讥道:“只怕是逃命用的吧。”刘宗敏神色一变,恶狠狠的道:“今天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不同意的话,休怪我无情!”一挥手,背后的亲兵便纷纷抽出刀,围了上来。林清华拉着萍儿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就不怕我向闯王告发吗?”刘宗敏眉毛一竖,说道:“敢威胁我,给我杀!女的留下。”林清华拔出手枪,瞄准刘宗敏的头,迅速抠动了板机。“砰”的一声脆响,子弹争脱了膛线的束缚,飞出枪管,轻松的突破刘宗敏的额头,钻进大脑,并停留在那里。刘宗敏哼都没哼一声,整个人便塌了下去,死掉了。林清华趁其亲兵目瞪口呆之际,迅速掉转枪口,左手不断得压倒击锤,右手食指则不断扣动扳机,连开四枪,将离自己最近的四个亲兵一一击倒,直到枪中只剩一发子弹。其它的亲兵见到林清华手中的火铳能够连发,先是惊讶,继之恐惧,不知是谁发一声喊,立即一轰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