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儿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好了,她犹豫了半天,才说道:“我……我也不知道,她替郑森刺探你的情报,也许……也许……我也不知道。不过,她还是很想你的,经常与我一起说起你,后来还叫我来找你,若不是她的鼓励和催促,我也许还不会和你在一起。”
林清华心中一阵伤感,他将婷儿搂在怀里,紧紧的抱着她,久久无语。
过了一会儿,估摸着林清华心里已经平静一点儿了,婷儿才轻声说道:“相公,这两年来你变了好多,和以前比起来,你好象更加让人难以捉摸了。”
林清华叹道:“也许我真的有些变化,但是毕竟我还是我,也许是因为玉姬的那件事情让我消沉了些吧。”
两人抱着又迷迷糊糊的睡了会儿,随即便起身穿衣,走出了卧室。
与萍儿、芳儿吃完了早饭,林清华便转身走向书房,准备处理政务。婷儿一直送他到了书房门口,才停了下来。
经历了上次的全玉姬事件之后,林清华便不再让自己的女人替自己收拾书房,或者协助处理政务了,因为他不想再次受到打击,在他的心中隐隐有一份自责,他认为,假如自己不让全玉姬帮助自己处理一些政务的话,那么也许这件事情不会是后来的那种局面。
见林清华来到,在门口站岗的四名卫兵立刻向林清华敬礼,林清华回了个军礼,随后一边拿出钥匙开门,一边询问身边的婷儿:“今天你去礼拜吗?”
婷儿点了点头,说道:“去的,我已经与丫鬟们约好了,今天一定要准时去,不能再迟到了,上一次迟到的时候,虽然神甫没有责怪我们,但是我们心中仍然过意不去。”
林清华转身抱了抱婷儿,在她的俏脸上亲了一口,笑道:“那还不快去?”
望着婷儿那远去的背影,林清华苦笑着摇了摇头,自从婷儿前来投奔自己后,她就在府里发展了几个教徒,当然了,那几个教徒都是婷儿身边的丫鬟和老妈子,她们可并不一定都是婷儿那样忠实的信徒,也许她们只是想哄婷儿开心而已。
林清华走进书房,拿起抹布抹了抹桌椅,随后便在书桌旁坐下,将书桌上那厚厚的一摞公文一件一件的拿到眼前审查。
这些公文是他昨天晚上处理完的,他现在必须再重新确定一遍,以保证没有错字。当拿到第三本奏章的时候,林清华愣了一愣,这奏章是从湖广来的,是张自烈写的,他请求林清华再拨些款项,用来修建义学破旧的校舍。林清华现在才发现自己昨天居然把这件奏章给忘记了,所以那上面还没有他的回复。林清华马上拿起钢笔,写下了自己的处理意见,他告戒张自烈,一定要认真办学,至于经费问题会尽快给他解决的,再难也不能放松了学校建设。
林清华放下钢笔,望着半开的窗户,叹了口气,不知不觉回想起这两年来的一些事情。
由于全玉姬事件的刺激,林清华与郑森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虽然双方并没有开打,但是毕竟已经不再象以前那么互相容忍了。不仅朝廷上的早朝朝议不再召开,而且两人之间的贸易也几乎中断了,林清华不再向郑森出售枪炮,而郑森也不再将南洋一带的粮食运到林清华这里。
若不是中原地区已经渐渐的安定,并且农业生产已经恢复了的话,恐怕饥荒将会夺去很多百姓的生命,即使林清华治下那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已经恢复了,但是突如其来的粮食贸易的中断,也曾让他忙了好一阵子,由于能够从一些屯田地区得到多余的粮食,所以饥荒总算是勉强挺过去了。
不过,林清华面临着的另一个难题也让他很费了一番脑筋,那就是官员们的俸禄发放问题。由于与郑森的正常贸易中断,财政的来源问题渐渐让人感到不安,虽然林清华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但是毕竟这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看到效益的,虽然税收增多了一点,但由于林清华提高了官员们微薄的俸禄,再加上军事费用开支和赈济灾民的开支,财政的缺口还是很大的。
林清华的日子不好过,郑森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因为快枪和子弹来源的断绝,他向南洋一带的进攻势头开始减弱,虽然他靠着几个投奔他的快枪场工匠的帮助建立了几座快枪场,但是,由于快枪所需子弹的生产工艺被林清华严格的保密着,所以,那些仿造出来的快枪只不过是摆摆样子而已,在无法得到足够弹药供应的情况下,这些仿造的快枪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而且,由于他的商人无法得到足够的茶叶、瓷器、丝绸,因此,他的贸易收入也下降了很多,这让他很是恼火。
更让郑森感到烦恼的是,林清华在江南一带不停的修建堡垒,虽然那花去了林清华大量的金钱, 但他仍乐此不疲,那些水泥砖石建筑的堡垒,就象是一个个卡在郑森嗓子里的刺一样,让他食不下咽,寝不安枕。虽然他也在江南一带建了一些堡垒,但是那些堡垒与林清华建的堡垒相比较起来就好比是那竹篱笆一样不堪一击,尤其是镇虏军所装备的大炮,更是那些堡垒致命的克星,见到镇虏军中的大炮越来越多,威力越来越大,郑森只能是望炮兴叹了,他除了甩出更多的金钱用来加固自己的堡垒之外,已经再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由于两人之间的隔阂,他们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先是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无法取得一致,接着便又在南京城的治安管理问题上纠缠不清,到了最后,他们干脆分道扬镳,将南京城一分为二,林清华管东部,而郑森管西部,两人各把自己的巡逻队撤回,井水不犯河水,各自治理着自己地盘上的事情,而那些原本表面上还是一体的朝廷官员们也分成了两班,一班随着郑森常驻西帅府,而另一班则随着林清华常驻东帅府,这样一来,朝廷就真正分成了东西两派,隐隐形成对峙之势。更为重要的是,两个元帅府的保卫力量更是加强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这皇宫一带的小小地域里,竟然驻扎着近十五万军队,搞得风声鹤唳,气氛相当紧张,若是再加上双方在江南一带驻扎的军队,整个明朝差不多一半的军队集中在这里,这严重牵制了双方的力量,不仅林清华无法全力向北经营,而且郑森也放慢了进攻南洋的进度。
当然了,在这种对峙下,郑森是明显处于下风的,这是由于,不仅他的陆军少,而且大炮更是少的可怜,无法对镇虏军炮兵形成有效制约,所以,他是不敢住在南京城里的,他的居所位于南京下游十余里的船上,由他的舰队保护他的安全。
既然形势很紧张,那么林清华自然也不能大意,除了加强府邸一带的防守之外,他还特意在府里挖了坚固的底下室,地下室顶上那厚达六尺的水泥钢筋层足以保证他的安全。
林清华不愿意离开南京城的原因除了想向郑森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就近控制朝廷里的两个皇帝。
虽然林清华与郑森已经分道扬镳,但是对于皇宫里的那两位天子,他们都没有把其挪到外面去的意思,还是与以前一样,皇宫由两人的卫队负责保护,而伺候两位天子的太监也是两人共同招募,由于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两人没有再在皇宫里上过早朝,因此, 那两位天子倒显得有些自在了,他们两人除了每日领着太监和自己的妃子们在后花园里赏花看雪之外,就只剩下研究房中术的兴趣了。
在这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林清华不仅巩固了他的那些地盘,而且还成功的逼降了云南的土霸王沙定洲,大半个云南和整个广西已经落到了他的手里,除了一些还在负隅顽抗的云南小土司之外,云南已经成为了一块新的财源重地,不仅井盐源源不断的输出,而且气候炎热、人烟稀少的云南还成为了一块新的屯田之地,那些淮河水灾的难民被林清华分批送往云南,在那里定居下来,此举不仅解决了难民们的吃饭问题,而且由于他们都是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并组建了民兵师,因此,云南将不再是一块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南边的战事渐渐接近尾声,而北边的战事却仍然没有结束。
清军在与镇虏军争夺山西的过程中损失很大,不得已,他们只好放弃了山西,退守直隶,做困兽之斗。
当马满原率领的骑兵部队在鲁南平原再一次沉重打击了清军骑兵之后,山东也告光复。本来他的部下是想挟胜利之威一鼓做气拿下直隶的,但是林清华却另有打算,他命令部队停止继续攻击直隶一带的清军,转而经营蒙古草原。
在他的命令下,平定云南的部队被大量调到北方,山西镇虏军人数增加到了近十万人,他们按照林清华的安排,分成三支部队,轮换前往蒙古草原作战,由于合理的安排,因此,在漠南蒙古草原上,镇虏军始终保持着至少三万人的作战力量,与他们一同作战的还有由河西回回骑兵整编而成的一个骑兵师,同时还有从青藏高原征募而来的五千蒙古和硕特部骑兵,他们由固始汗的一个儿子统率,协助镇虏军征服漠南草原上的各蒙古部落,逼迫他们与满清断绝一切关系,并向林清华称臣纳贡。
由于双方不仅力量悬殊,而且由于镇虏军武器先进,力量集中,进攻目的明确,因此,当那些各怀鬼胎、一盘散沙的蒙古王爷们看见自己部下的那些骑兵被镇虏军打得象炸了圈的羊一样四处乱跑的时候,当他们看到那些前来支援他们但却也被镇虏军打得狼狈不堪的清军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冷静的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在与和硕特部的使者交谈之后,他们大多选择了改换门廷,向林清华臣服,与满清断绝来往,并将他们的儿子送到武昌,与和硕特部未来的首领一同在林清华派来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汉语与汉字。
对于那些不肯臣服的蒙古部落,林清华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他向那些已经臣服自己的蒙古王爷许诺,谁打败了那些不肯臣服的漠南蒙古部落,那么那个部落的一切东西就归谁所有。在这种诱惑下,蒙古王爷们纷纷联合起来,主动进攻那些尚未臣服的部落,由于镇虏军骑兵部队的协助,战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结束了,当今年秋天到来的时候,漠南蒙古已经被林清华统一起来,而那些得到了好处的蒙古王爷们则将大量的马匹进献给林清华,并用更多的牛、羊、马匹换走他们所需要的食盐、茶叶、丝绸,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清华的财政压力,并使农民得到了足够多的耕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在技术上,林清华辖下工场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在那些经验丰富的工匠们与那些刚刚从高等学堂技术学院毕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们的合作下,蒸汽机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他们采用先铆再焊的方法,成功的制出了第一台耐压锅炉,为了防止其爆炸,他们还在外面又加了一层铆接起来的钢板,虽然看起来很笨重,但是以目前的工艺水平,能做到这一步就相当不错了。
在技术人员们的不懈努力下,在第一台耐压锅炉制造出来两个月后,林清华的第一台蒸汽机成功的连续运转了两天两夜,在利用这台蒸汽机带动一架新式铣床将一根粗钢管拉出十五条膛线以后,主管蒸汽机研制工作的宋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