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异史 作者:呱呱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异史 作者:呱呱叫- 第34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清华心中有些迷茫,他将项链交还给婷儿,说道:“南洋并不远,也许以后你们还是能见面的。”

  “真的?”婷儿睁大美丽的眼睛,看着满脸迷茫的林清华问道,“真的不远?”

  但林清华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的脑子里已经完全混乱起来,压抑了多年的感情又开始撕扯着他的心,直到婷儿的下一句话,才将他猛的惊醒过来。

  “玉姬姐姐刚走,就在你进门前不到一盏茶的工夫,你现在去追也许还追得上。”婷儿完全停止了抽泣,声音也提高了些。

  听到这句话,林清华的身子就象是触了电一样,猛的向后窜去,他一路奔跑,直接奔进咨议府,从马厩里牵了匹看起来最结实有力的马,解开缰绳,翻身骑上,连鞭子都来不及拿,口中便吆喝一声,双腿一夹,那战马便飞一般冲了出去,将身后那些来不及反应过来的卫兵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一路上林清华大声吆喝,马蹄声也肆无忌惮的撞击着人们的耳鼓,街道上的行人纷纷散到一边,看着那远去的骑士,互相打听着,但不等他们说上几句话,便又有数十骑士奔将过来,将行人又驱到了路边,一时之间,街道上乱成一片。

  当林清华赶回城北码头的时候,那里的所有船只已经消失在远方了,只留下一些杂物漂浮在江面上,杂物随着江浪一荡一荡,仿佛在嘲笑着林清华的迟钝。

  一轮红日高高的挂在天空,将那金色的阳光洒在林清华的身上,仿佛和那江上飘着的杂物一样,在嘲笑着他,直到几片淡淡的白云飘到一起,才暂时终止了自己的放肆。

  

   

 


正文 第四章 夺鼎 第七十节 城内城外
(更新时间:2005…12…3 22:08:00  本章字数:6918)


  一轮银盘似的月亮有气无力的挂在天空,冷白冷白的月光漫无目的地洒了下来。
  一条深深的背街小巷里,歪七扭八的躺着两排低矮的房屋,从房屋上那斑驳不堪的墙壁来看,这些房屋最少也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那破破烂烂的窗户,那空洞洞大开着的房门,还有那屋子里被透射进来的惨白的月光照得同样惨白的杂草,无一不在向人诉说着自己的破败,很显然,这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居住了。

  不过,这些房子附近还是有些动静的,几条饿得皮包骨头的野狗正在这一带逡巡,在房屋里和周围的乱石堆里寻找着,似乎想找些能够果腹的东西。

  但不等这些野狗找到吃的东西,从远处御街上传来的一阵马蹄声就将它们吓得四散而逃。

  一支百十人的队伍正路过御街与那条背街小巷的街口,其中约有近一半的人是骑马的骑兵,而剩下的人则是步兵,从他们举着的旗帜来看,似乎应该是满清八旗中正白旗的军队。

  一名约四十岁的大汉正骑在一匹战马上,走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与他并列而行的是几名亲兵,虽然他们没有提着灯笼,但是借着月光还是能够看清他们的面貌的。

  与身边的亲兵一样,这名骑在马上的大汉也是一脸的愁容,仿佛遇上了什么最痛苦的事情一样。这名大汉不是别人,却正是满清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现在的心情非常的糟糕,因为他必须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明朝军队不仅占领了山海关,而且还从南面山东、河南和西面山西打到了北京城外,将北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到今天,围城战已经整整进行了五天了。

  明军的战法十分古怪,他们既不忙着攻城,也不用他们所拥有的那种大炮轰击城内,他们唯一做的事情只是在城外挖掘大量长长的壕沟,形成了两道环绕城墙的战壕,他们的步兵躲在战壕里,以逸待劳,他们不主动出击,只是在清军试图冲出城的时候才用猛烈的火力将他们打回城里去。虽然清军架设在城头上的大炮曾经试着打了几炮,但明军的伤亡还没弄清楚,那些大炮就和操纵他们的士兵一起飞上了天,与它们一同飞起来的还有那厚实的城墙。

  明军的那种大炮威力非常的强,虽然多尔衮没有在近距离见到过,不过,他心里清楚的很,能够一炮就将半个城门炸飞的大炮绝对不是那种红衣大炮,据城头上一些眼尖的士兵报告说,明军的那种大炮最开始时只有五门,后来又从北边运来了五门,现在他们至少拥有十门这样的大炮。

  多尔衮当然知道,那从北边运来的五门大炮一定是从山海关运来的,而且那防守山海关的明军士兵也一定有不少调到了这里,参加进攻北京的战役。每想到自己当年就是从山海关入关的,多尔衮就烦躁不安,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那就是,自己进关的路如今却成了自己出关的障碍,而且这个障碍显得那样的顽固,那样的让人恐惧。

  当多尔衮得知山海关丢失以后,他立刻惊醒过来,他的直觉告诉他,明军的大规模反攻即将开始。正因为想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不得不亲自率领五万最后的精锐往攻山海关,试图将山海关重新夺回,并掩护关内其余清军迅速出关。但是,多尔衮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吃惊的发现,占领山海关的最少是两万镇虏军,而且他们还拥有一种令人生畏的大炮,一颗炮弹过来,就可以将清军炸倒一大片,人飞上天的时候就裂开了,当落下来后更是成了碎块儿,他带去的五万精锐在一天的战斗中就损失了近一半,其中又有差不多近五千人是被这种大炮所伤这也是多尔衮第一次见识到这种超级大炮的威力。

  夺回山海关的战斗只进行了两天就结束了,因为多尔衮已经丧失了信心,而且更让他感到惊恐的是,据细作传回的情报,就在他离开北京往攻山海关的前几天,山西、山东、河南的明军同时出动,兵分三路,目标直指北京,沿途八旗清军纷纷望风而逃,而绿营兵则大多倒戈,不仅迅速向北伐明军投降,而且还协助明军追击逃跑的八旗清军,这更加重了清军的损失。

  北京形势危急,而眼前的山海关又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再加上皇帝与太后连发两道班师命令,因此,多尔衮只得收拢残兵败将,分成前后两军迅速回师北京,幸好守卫山海关的明军并未追击,因此他才得以顺利回到北京。

  多尔衮回到北京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所有的汉人全部搬出城去,并将附近的满人全部召回城内,将他们按旗组织起来,发给武器,准备死守北京。

  另一方面,多尔衮派出数股小部骑兵,骑上最快的马,连夜出城,绕道山西与直隶北部的群山,出关向留守赫图阿拉的将领求援,准备班师回救北京。

  但这种求援的举动显然是徒劳的,因为不等他派出的信使抵达目的地,明军的大军就从南、西两个方向打了过来,奉命抵抗的清军连连败退,没几个回合,就全部龟缩进了北京城里,妄图依托高大坚固的城墙死守。

  对于清军的这种惨败,多尔衮是有心理准备的,这是因为,首先,他明白清军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不仅八旗精锐一点一点的被消耗掉,而且连那些新招募的绿营兵也不那么可靠了,在明朝细作的撺掇下,绿营兵要么大批大批的发生哗变,并投降明军,要么就敷衍上官,平时训练装模做样,前去捉拿明朝细作的时候,他们又睁只眼闭只眼,好为自己将来留条后路。更让多尔衮心痛的是,明军的大规模侧面包抄战略彻底的断绝了满清的后援,在林清华的高压与怀柔的两种手段下,漠南蒙古已经不再是满清的盟友了,他们不仅联合起来将那些仍听命于满清的蒙古部落兼并,将那些与满清有姻亲关系的王爷杀掉,而且还掉转刀口,帮助明军攻击清军,在此次的战役中,蒙古的骑兵就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与明军骑兵部队一同封锁了北边的一些重要关隘,切断了清军北退的通道。

  与上面三方面的因素相比较起来,双方在武器上的巨大差距就更是决定性的因素了。虽然多尔衮在几年前就大力的加强了火器的生产,并大量装备绿营,但是,当他在两年前得到几只缴获的明军快枪的时候,他心中的必胜信念立刻就垮了,他无法相信明军的武器如此先进,虽然他曾鼓励并重金悬赏工匠仿造快枪,但是,仅仅有枪是不够的,没有相配套的子弹,仿造出来的快枪只不过是一堆废铁而已。

  万般无奈之下,多尔衮只好再次将希望寄托在火绳枪与燧发枪上,希望绿营能够用这些武器抵挡一阵,然后再由清军骑兵侧翼冲击。但他的这种战法在这次战役中彻底失败了,因为他吃惊的发现,双方的武器差距已经大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而绿营兵的忠诚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不少绿营部队往往不等明军开近,便战场倒戈,将监视自己的八旗军官杀死,并将枪口对准身后和阵形侧翼的八旗骑兵,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下,不等明军发动进攻,八旗骑兵就先乱了,待明军攻到身边,那么立刻便全军崩溃。

  也正因为绿营不再可靠,因此,在守城战中,多尔衮将绿营兵全部拉到了城外,去冲击明军战壕和阵地,在连续的三次大规模冲击结束之后,满清最后的三万绿营全部溃散,大部投降明军,小部被消灭在战壕前不到百丈的地方,剩下几千侥幸逃回城里的也被杀了祭旗,以震慑那些匆忙召集起来的八旗乌合之众。

  明军围而不攻的行为暂时替多尔衮解了燃眉之急,因为那些八旗旗主和太后暂时不再催促他出城作战了,他们只希望明军围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只要等到关外的援军到来,那么至少他们这些皇室贵族是有可能逃出关外去的。所以,当城头上那些向明军肆意开炮轰击的清军大炮被明军大炮摧毁之后,整个城市马上变得异常的平静,除了城内那些伤兵们的哀号和那些愁眉苦脸的八旗丁壮们的唉声叹气之外,再也听不到别的什么动静了。

  多尔衮开始并不清楚明军的意图,但很快明军就用火箭向城内射来了信,在信中,明军主帅林清华要求满清派出使者,他希望满清能够主动投降,免去一场不必要的浩劫。

  多尔衮是坚决反对与明军议和的,他更无法接受投降的想法,因此,当那些旗主撺掇皇帝与太后派出使者的时候,多尔衮毫不客气的打断了他们的说话,用自己那响亮的嗓门挨个斥责那些胆小的旗主,并力主抵抗到底。

  当然了,多尔衮疯了,但皇帝与太后并没有疯,他们冷静的分析了眼下的形势,均认为只有与明军议和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即使议和不成功,但最起码能够拖延时间,以便坚持到关外援军赶到。

  虽然皇帝与太后极力避免说出“投降”两个字,但是多尔衮还是非常清楚他们的意思的,因为林清华在信里明确保证,只要满清皇帝肯投降,那么他不仅将保证他们两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将允许他们继续作为满洲人的首领领导八旗,很显然,在皇帝与太后看来,林清华开出的这个条件是很诱人的,起码在现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形势下是很诱人的,他们没有理由不仔细的考虑考虑。

  虽然多尔衮和他的党羽强烈反对与明军议和,但是在皇帝与太后,尤其是皇帝的坚持下,使者还是派了出去,与明军主帅林清华见了面,并进行了秘密商议。

  也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