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的应用,提高其附加价值,10年中耗资数亿,研究成功的产品多达三四
十种。
靠研究创新,长春得以从一种产品扩充到上百种,减少了不景气的风险,
也敲开世界
40余国的大门,很多制程在世界上只有四五家公司拥有。
靠研究创新,长春的利润得以从
1947年前的
2000元成长到
1983年的
4
亿余元,不断累积利润,靠自有资金在需要雄厚资本的石化工业占一席之地。
研究创新,就是长春的公司文化。
长春成长与台湾石化业发展亦步亦趋,从下游加工品的尿素胶水开始,
然后发展做原料的福尔马林、甲醇,有了充足的原料来源,同时又扩充下游
加工品,供塑胶、纺织、电子、合板等工业用。
研究创新像一注活血,灌入每个员工身上,使得已创立
30余年的长春日
益扩张壮大免于老态龙钟。
长春石化总经理林书鸿表示:“不创新,就活不了。”长春的产品创新
很多灵感得自于书刊杂志,如
1949年,学化工的林书鸿看专利技术的资料
后,就在家里的桶子里调出了尿素胶水,再提着桶子挨家挨户到合板厂去推
销,这是他们开始重视研究创新的开端。
林书鸿除了每个星期天下午花三个钟头的时间,阅读廿几本杂志外,还
规定属下工程师到国外出差时,必须花半天的时间到书店购买有用的书刊。
研究创新所带来的骄傲是,当石化业者动辄要求政府管制石化原料进口
时,“长春人”能很坦然的翻开产品目录说:“我们每项石化产品,政府都
开放进口,外货都能长驱直入。”但是长春的几项主力产品均占国内
90%的
市场。林书鸿曾感慨地说:“石化产品的产销协议,犹如把下游使用业者的
手绑起来一样”,因而在上下游协调价格时,下游业者总是心不甘、情不愿,
一旦争议发生时,绑了手的下游业者总是想尽办法找到报价低的证明与之对
抗,因而常常造成很大的困扰。
长春的研究员像一颗颗酒曲,使全公司上上下下都感受到发酵力。例如
当研究人员在发展出新产品制程后,跟着产品到现场去担任主管,往往也会
带去他们在实验室里彻夜守候,虽失败数次仍重头做起的毅力,深深影响其
他员工的工作态度。
所以长春研究创新的主力,不是在那些价值百亿高耸入云的机器设备,
而是那些戴着钢盔在机器下走动的工程师、在实验室里专注研究的研究员、
拿着尺绘图的设计师,甚至作业员,所以长春对人特别重视,从谨慎地选人,
到如何激励员工,发挥最大潜力留住员工,使其经验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
拿着尺绘图的设计师,甚至作业员,所以长春对人特别重视,从谨慎地选人,
到如何激励员工,发挥最大潜力留住员工,使其经验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
春
10年中耗资数亿元,研究成功的产品多达三四十种,其中最显著、
最受瞩目,而能代表台湾化学工程人员杰出成就的,以聚乙烯醇(PVA)为代
表,并获得台湾行政院颁发
1984年杰出科技奖。
此项生产技术在现今世界也仅有含长春在内五家而已,由于长春生产的
品质优越、价格低廉,目前外销国家多达
30余国,使美、日厂家感受极大的
威胁。
PVA是白色粉末状,但是第一次试车出来的产品却是黄色的,经过数十
次的改良,检讨制程,增加或减少某些成份,才看见像白色砂糖般的产品从
机器里源源出来。目前担任大连石化厂长而当时参与
PVA研究的郑万枝,形
容当时他感觉像是“演员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而获得
1984年杰出科技人才奖的廖铭文形容说:“那是一段汗水与泪水
齐流,心痛与挫折俱生的日子”。廖铭文在回忆
13年前开发聚乙烯醇的艰苦
日子时表示:“我们每位研究人员用尽了学校化工课所教的每一种本领,每
个人都还为不断的失败而哭过。”
但是,大家经过这一次的携手努力,却有相当多的收获,他们发现自己
不再认为世上有不可能的事;他们也发现一件事不是一个人能做成,必须集
中整个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才能成功。
说到开发聚乙烯醇(PVA)的往事,廖铭文表示,PVA是一种用途很广的
化学品,1924年由德国人发明出来,二次大战后由日本人发展到工业应用,
当时世界市场由日、美、德三国瓜分。
13年前长春集团由于自己对
PVA的需求很大,有意向日本买技术来做,
结果日本开价
1亿元新台币的技术费,廖铭文说:“13年前的
1亿,岂不是
开玩笑。”何况这只是
4O余种
PVA中的一两种而已,因此,长春乃决定自己
开发。
1971年开始研究工作,由一无所有摸起,做起来可真是千头万绪。这项
研究工作当时投入
8000万元,动用
20多个研究人员。
结果他们真的做出来,不但供应岛内所需,还外销美、德等先进国家,
这大概是台湾唯一能外销先进国家的化学品。
发展至今,长春集团已开发出
52种
PVA,对外发表者有
41种,日本、
美国、德国反过来要向长春洽购技术,廖铭文说:“现在他们再也不敢看轻
我们了。”
□席卷美日外销市场
“长春”产品在岛内相关业界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在国际市场上,尤其
在东南亚地区因长春品质良好,价格公允,几乎席卷了原为美、日广大的市
场,1984年外销总值
4500万美元,为台湾赚取巨额的外汇。
光复之初,台湾经济因遭受战火洗劫,荡然无存,农业生产不足,工业
更残破不堪。35年后的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已跻入工业国家之林,被公认
为经济“奇迹”,其实这个“奇迹”是从一片片瓦砾中拾起,就如同一只船
在恶劣天候里,逆航于重重险滩的急湍河流中,遭受着狂风暴雨澎湃浪涛的
袭击,而这条船能勇往直前的平安航行,则完全凭着每一位船员的坚定毅力,
同心协力维系着。
1951年,台湾社会渐趋安定,农工生产已恢复至光复前最高水准,物价
渐趋稳定。此时,政府为使有限的资源,能作有效的利用,自
1953年开始实
施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在“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发展策
略下,实施进口替代政策。
在这个期间内,衡量当时生产条件,选择需要技术简单、资本较少,而
需要劳力较多的劳力密集工作,如纺织、合板及家电装配等产业,以补充国
内需要替代进口。此时,所需的工业原料大部分仰赖进口,长春所生产的产
品全部以内销为主。
60年代,台湾实施的第三、四、五期经建计划,完全以出口导向为主,
此为出口扩张时期,而岛内所生产的原料有限,仅能供应岛内少量的需要,
大部分仍须耗费外汇由国外进口。7O年代,长春三位领导人,认为台湾经济
如欲维持成长,必须从经济结构上改变,必须自原料加工、人工密集的轻工
业升级到重工业及精密工业,从输出原料转变为输出高品质的制品。
因此,长春集团自
1969年起即积极从事研究开发,以期增加原有产品多
层次的应用,提高其附加价值,同时以内销市场建立的信心及基础,积极拓
展外销,目前外销国家多达
3O余国。
岛内石化原料的外销,在目前虽尚未居台湾重要的出口产品,但已扭转
台湾原料进口地区转为出口地区的地位,长春的贡献实功不可没。
“长春”今日的地位,并非“偶然”,也不是“机运”形成,它是结合
三位创始人的远识、智慧及卓越的领导,他们勤俭刻苦、保守稳重的作风,
而能适逢时代的变迁创造奇迹;他们平易近人、诚恳,凡事以身作则,脚踏
实地,对事业发展深具信心,使得“长春”集团发展能够持续不断。
“长春”就同它的字义,永远欣欣向荣,更能以他们的成就贡献于国家
社会。
二、台塑集团——世界塑胶之王
二、台塑集团——世界塑胶之王
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和国际保护主义的冲击意犹未尽,世界经济继
续衰退。美国许多石化业者在缩减生产,甚至出让设备厂房。台塑却在这个
时候买进卜内门化学公司(ICI)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Louis iana)红巴顿
郡(Baton Rouge)生产二氯乙烷(EDC)和氯乙烯单体(VCM)的工厂,以
及。。 Stauffer化学公司在德拉瓦州(Delaware)生产PVC的工厂。专家学者对
台塑在景气恶化中接手这两家亏损的工厂,都持观望态度。结果,台塑的经
营管理使这两家工厂人员精简,产量提高,接着景气逐渐复生,业绩也转亏
为盈。同时,台塑于1978年开始在德州(Texas)安乐角(Point fort)
所兴建生产。。 EDC、VCM和。。 PVC的工厂也已落成。于是台塑的。。 PVC总产能,包括
国内、国外各厂增加到每年。。 93万吨,超越美国。。 PVC巨擘——Goodrich的。。 85
万吨,而登上世界。。 PVC工业的王座。
□四十年来的成长
台塑的前身——福懋塑胶工业公司于。。 1954年。。 10月成立,1957年建厂完
工开始生产。。 PVC时,增资并易名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王永庆为主
要股东及实际经营者。
4O多年来,随着台湾经济建设的推动及石化工业的发展,台塑不断成长
壮大。1965年该公司合并宜兰县冬山电石厂,并在高雄设立前镇碱氯厂,更
自。。 1973年起在高雄仁武地区次第扩建或增建碱厂、氯乙烯厂、塑胶厂,以充
实塑胶原料来源。而在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下,它于1966年在前镇厂区增设
厂房生产聚丙烯腈纤维(台丽朗),次年又在关渡设立纤维加工厂,1969年
更合并了三峡志和纤维厂,组成一坚强的纤维加工体系。同年,台塑也设立
机械厂,承造企业内的机械设备,以求自力自足,节省购买机械设备的外汇
支出。1973年机械厂扩充并迁至仁武厂区,不但承制企业内的设备,也参加
岛内(如中油、中船)及国外(如巴西)厂商的建厂工程,使该公司业务更
加多元化。此外,配合中油公司第四套轻油裂解设备计划,台塑于1981年在
高雄县林园工业区投资筹设年产。。 12万吨高度聚乙烯(HDPE)及年产。。 28500
吨丙烯酸与酯类工厂,建厂于。。 1983年底完竣,1984年。。 4月试车顺利后开始
生产。
如今台塑在台湾拥有六大事业部(塑胶、台丽朗、台纤、电石、机械和
聚烯),及七大厂区(高雄厂、仁武厂、前镇厂、冬山厂、关渡厂、三峡厂
和林园厂)。厂区之广大,设备之宏伟,除国营中油公司外,恐无出其右者。
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台塑积极在海外开辟原料来源,赴美建厂、买厂。
而为了使在美国生产的原料能如期运送回岛,供应岛内需求,台塑乃斥资
3500多万美元向日本订购两艘化学槽船。“台塑一号”和“台塑二号”在。。 1981
年。。 4月启航,首开台湾厂商拥有化学槽船之先声。“台塑三号”目前正委由
中船公司建造,也为中船公司创下承造化学槽船之实例。台塑开启的先例尚
不仅于此,它在美国建厂,即是亚洲石化工业者的前锋,接手。。 ICI的红巴顿
郡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