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颐和园已被《世界吉尼斯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从东往西,廊中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个重檐八角亭子,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四亭两两相对。这四座亭子不仅使长廊的布局更趋严谨且富于变化,而且还是长廊起伏的地势和曲折的走向变化的连接点,由于处理巧妙,所以人们在长廊内游览,并不会明显感到地势和走向的变化,难怪人们说这是古代匠师们绝妙的艺术杰作。廊中共有彩画14 000多幅,故有画廊之称。同时还建有短廊连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及山脚下的一座八面三层建筑,可谓山色湖光共一楼。
皇帝消失了,画匠也消失了,整个清朝都消失了,留下的是这座山、这片水、这段长廊,及长廊里美人迟暮的彩绘
来这里游览的人多半会看着画廊指指点点,这些采集于《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名著的绘画作品,对我们的古典文化知识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测试。
三百多年前的工匠们创作的作品被收藏在这座古老的长廊中,堪称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久的画展了。然而,岁月无情,时间会给很多古物打上烙印,很多画面已经残缺不全了。这让人总不免有些遗憾。
前不久,颐和园管理处组织了一批专家和艺术家,将残缺不全的长廊画面逐一复原,并粉饰一新。对此,很多学者颇有微词,认为这样的粉饰破坏了原有的沧桑,而不同时代的艺术的灵魂,是无法模仿的。
其实,我们何必不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这种变化呢?管理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游客,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普及古代文化知识。有什么不好呢?或许再过300年,当新漆褪尽,那份沧桑又回到了民间。
第一部分C:厂甸 Changdian
北京的有些地名是靠庙会而被人记住的,比如厂甸。
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衰于民国,复苏于新中国成立后,消失于“文革”初期。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灯市、转而书市、渐成贸易集市的演变过程,时有学者誉之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
厂甸原是北京南城南新华街路东的一条小胡同,元代设窑烧制琉璃瓦,故名琉璃厂厂甸。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据乾隆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1918年,北平市政当局正式认定厂甸为京都惟一的官设春节庙会集市。
与京城其他几个庙会不同,厂甸庙会向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当然,厂甸庙会的传统小吃很有名,传统工艺品、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也颇负盛名。逛庙会的游客形形色色、摩肩接踵,男女老少都能在逛庙会时各得其乐,各有所获。
厂甸古玩摊
以儿童玩具(时称“耍货”)为例,由几十个彩色风轮、小泥鼓联在一起的大风车,到一大枚铜元便能买到的泥人模子;由蜡做的能浮在水中的小鸭子、小金鱼,到活泼泼的各种小活金鱼,真是数也数不尽,说也说不清。正月里学中放假,那时还时兴给长辈拜年,拿压岁钱,所以即使是寒门小户人家的孩子,腰中也有十枚二十枚铜子,到厂甸去也总能买到一两样称心如意的玩艺儿的。至于富有之家的子弟,那就更是取精用宏、不惜金钱,专拣好玩的买了。所以那时的厂甸庙会,人头攒动,至少有一半是儿童。
鲁迅先生第一次去厂甸,是1913年正月初一(公历2月6日),日记记道:“旧历元旦也,午后即散部(步)往琉璃厂,诸店悉闭,仅有玩具摊不少,买数事而归。”大年初一的厂甸,书籍、古玩、吃食等摊还没有摆出来,就只是玩具摊热闹了。先生“买数事而归”,是些什么玩艺儿呢?
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耍货摊子,都集中在海王村公园以及公园周围。从海王村公园前门说起,有卖扑扑噔的挑子,卖小金鱼、金鱼缸的挑子,卖风车的汉子,卖空竹的车子,卖花炮的临时铺子;海王村公园里面,有江米人摊子,刀剑鬼脸摊子,弹弓袖箭摊子,猴戏摊子,料器飞禽走兽摊子,花灯摊子;一家风筝摊子在海王村西门外往北,一家在西琉璃厂路北,那平日是一家粥店,到厂甸期间作为卖风筝的临时营业处,便是有名的哈记风筝(哈记风筝的创始人为乾隆年间哈姓回民,回族尊称人为“某把”,因之又称“哈把风筝”,其最著名者为丈二尖脚大沙燕)。这些耍货,有些是平时各庙会也能买到的,有些是平日小贩串胡同沿街叫卖的,有的则是只有正月里的厂甸有,厂甸一收市,便再也买不到了。如五彩缤纷的大风筝,哗哗作响的大风车,在平时都是无处购买的。
也许是迎合京城人的怀旧情结,北京市政府于近几年恢复了厂甸庙会。每年春节厂甸庙会从正月初一到初六共六天,地址依然以琉璃厂为中轴线,北起和平门路口,南至虎坊桥十字路口,全长1 050米。庙会改变现存庙会封闭型游园的形式,实行开放型步行旅游商业街模式。内容有老北京传统花会、旧京民俗老照片展和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天桥绝活表演、京剧等传统剧目演出、特价书市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甜香诱人的糖葫芦、风格各异的风筝和风车等颇具厂甸传统特色的商品风采再现,来自南方北方的能人巧匠也在一横一纵两条大街上摆开擂台展露手艺。当然,琉璃厂文化街上的众多老字号也不甘寂寞,荣宝斋就率先而动,木版水印尽显百年功底;而汲古阁的文物复制、李福寿的制笔工艺、中国书店的古旧图书修复技艺,足令游客大开眼界。像坐花轿、跳火盆、掀盖头等老北京的传统婚礼仪式,也纷纷亮相庙会现场。
这对今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
第一部分C:城门 Chengmen
老北京的城门,有“内九外七”之说。“内九”是指内城有九座城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外七”指外城有七座城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外城因是明嘉靖年间后建的,其荒凉有如农村,像广安门和广渠门内,多是坟地。
崇文门位于北京东边,宣武门在西边。“崇文”是崇敬文化的意思,“宣武”是宣扬武威的意思。两座城门并列东西,是取左文右武、文治武安的涵义。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东方为木,主生;西方为金,主死,所以进北京赶考的举人要进崇文门,死人出殡要走宣武门,死刑犯押赴刑场在清代也是出宣武门到菜市口刑场。明清两代从南方运来的各种货物经大运河到通州后,都要经陆路从崇文门进城,在崇文门接受检查,交纳税金。朝廷在崇文门设立税关,并且派专人监管。明清时北京的粮食多是从江南地区用船只沿大运河运到通州,再将粮食卸船装车运到北京朝阳门内的海运仓、东门仓和禄米仓,所以朝阳门也有粮门之称。安定门和德胜门也是名称对应的两座城门,军队出征要走安定门,打了胜仗之后凯旋班师要从德胜门进城。据说明初徐达率明军进攻北京时,元顺帝就是从元大都北城西边的健德门逃走的,徐达为纪念这次胜利,将健德门改名得胜门,后来城墙南移,又改称德胜门。东直门以运送木料的车居多,这些木料也是从运河水运而来的。安定门外的粪场比较多,所以粪车多从安定门出入。阜成门多走煤车,因为当时北京西郊的门头沟地区产煤。西直门则多走水车,因为当时北京城内水井的水质不佳,宫廷的饮用水要从西郊玉泉山用水车运到城内。
找不着了,那珠联璧合的大城墙和不可一世的城门楼子
明、清的北京内城,有相当一部分与元大都城相叠压,东西城墙与城门也与元代的城门、城墙重叠。城门名称虽各异,但城门设定的本义却相同。其各门的含义是:西直门(元和义门),称开门,属皇帝晓喻之门;阜成门(元齐化门),称杜门,是休憩之门;东直门(元崇仁门),商门,为交易之门;德胜门(元健德门),修门,乃品德高尚之门;安定门(元安贞门),生门、丰裕之门,皇帝每年去地坛祈祷走此门;崇文门(元哈德门),光明、昌盛之门;宣武门(元顺承门),死门、不幸枯竭之门,送葬多走此门,清代菜市口斩人时犯人走此门;正阳门(元丽正门),国门,只许皇帝经过,城门两侧筑有环抱式东西月城,官民出入于左、右瓮城门。
清代末年,北京城墙逐渐拆除,出现了许多豁口,城门豁口越来越多,如为通火车而开的左安门豁口城门,为让东交民巷洋人方便而在正阳门和崇文门之间开的御河桥城门,为让权贵们从国务院去西长安街方便而在皇城上开的灰厂口城门等,还有1913年在天安门东西两侧皇城所开的南池子和南长街城门,段祺瑞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开的和平门,其他还有德胜门豁口、安定门豁口等。
后来,北京城门由内九外七共16门增加到30多门。新中国成立以后,内、外城城墙被大规模拆除,城门也无所依附,除正阳门、德胜门等几处外,大多数城门已名存实亡,而只剩下名称供人们想像其昔日的辉煌了。
雪后的城门威武地挺立着,如今已没有这样的美丽景色了。
若以今天论,内城不止九门,由于社会发展,目前已有12门了。新增的三个城门是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其中和平门开于1926年,原称新华门,因与中南海新华门重复,遂改名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开于上世纪40年代,日伪时期,东为启明门,西为长安门,因具侵略性质,1945年改名为复兴门、建国门。二门之命名乃根据当时流行于校园的歌曲:“……建国一定成功、民族必定复兴,中华康乐无穷。”取其中“建国”、“复兴”二词。然而二门只是简易豁口而已,并无城楼。
1949年,北京开始现代化城市建设。参加北京建设的梁思成等人主张保存古建筑城墙和城楼,“因为它们是一串光彩耀目的中华民族的璎珞,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珍宝,而且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文物……我们必须‘古今兼顾,新旧两制’,北京应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
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并没有采纳梁思成等人的意见,决定拆掉旧有建筑,在其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工业化的首都。随着北京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开展,西便门、东便门、广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广渠门、西直门、安定门、阜成门、朝阳门等各门及城楼相继拆除,至今只有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内城东南角楼、德胜门箭楼保存了下来。1968年之前,北京城的各段城墙基本尚存,后来随着环城地铁的修建,城墙基本上都被拆除了,只剩下东南角楼西侧的几段残垣。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即使从1368年算起,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正当它刚满600年之际,却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突然消失了。1969年在“深挖洞”的号召下,北京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