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条顶端,手稿原有:“以一人之词论,如白石詠蟋蟀: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便不隔”。
情、景“不隔”举例(81—41)甲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
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眼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
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①“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
为不隔。
①此句下,手稿原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雏按:静安在《二牖轩随录》中将以上两条合并,有所增删如
下: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生年不满百,常怀乎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
酒,被服纨与素’,写憎如此,方为不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
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词亦如之,
如欧阳公《少年游》詠春草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换头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使用故事,便
不如前半精采。然欧词前半实写,故至此不能不拓开。若通首如此,
则成笑柄,甫宋人词则不免通体皆是‘谢家池上’矣!”
(据《二牖轩随录》原刊稿)
“所见看真,所知者深”(7—56)甲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①,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
口而出,无②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③,所知者深也④。诗词皆
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⑤。
①手稿原作“入人肺腑”。②“无”下有“一”。⑤“真”原
作“深”。④“也”前原有“故”,⑤“可无大误矣”,作“百不
失一。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无同之叹也”。
“专作憎语而绝妙者”(52 一删11)乙
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看,如牛峤之“甘(当作‘须’)
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顾复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欧阳修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许多烦恼,
只为当时,一晌留情”,此等词古今①曾不多见。余《乙稿》中颇于此
方面有开拓之功②。
①“古今”,编录者改为“求之古今人词中”。见幼安本,下
同。②此句被编录者删去。
“一切景语皆憎语”(50—删10)丙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清语也。
不美剌,不投赠,不隶事,不粉饰(42—57)甲
人能干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②饰之
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①“赠”下,手稿有“怀古詠史’:③“粉”,作“装”。
“词忌用替代字”(9—34)甲
词忌①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
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
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②。此少游之“小
楼连苑”,“绣毅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①“忌”前手稿有“最”,②“意足”句与”语妙”句,手稿
互易。
驳《乐府捐迷》代字说(10—35)甲
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幼安本按:原无
‘破’字,据《花草粹编》附刊本《乐府指迷》加)桃,须用‘红雨’
“刘郎”等字。詠(原作‘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
“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①字者果②以是为上,则占今类书具
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③为《提要》所讥也。
①“代”前手稿有“替”’,②“果”前原有“若”③“其”
手稿无。
白(乐天)吴(梅村)优劣(43—58)甲
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①,只“小玉双成”四字②,才
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③。白吴优劣即于此见。不独作诗为然,
填词家亦不可不知也。
①“所隶之事”,手稿原作“不隶一事”,②“只”前原有“所
用者”。“字”前原有“代”。③“办”,作“可”,原作“能作”。
双声、蠢韵有助于词的音律美(15—删2)丙
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
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松蔼①先生(春)著《社诗双声叠韵谱
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
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
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
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 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
慢骂”,“狞”奴”二字皆从n 得声,“慢骂”二字皆从m 得声是也。)
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②“后牖有朽柳”,“后牖有”
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
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 也。)自李淑《诗苑》伪造
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
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
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③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①“蔼”当作“霭”②“之”,幼安本缺。③“世之”原作“白
石玉田诸家”。
“叠韵亦不拘乎上去三声”(16—删3)丙
昔人①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乎上去三声凡字之同
母音②者,虽平厌有殊,皆叠韵也。
①“昔人”,编录者改为”世人”,见幼安本。2”同母音””,
幼安本误作?”同母”。
(三)诗的鉴赏论
南宋以来词之不振的原因(附21)丁
王君静安将刊其所为《人间词》,冶书告余曰:”知我词者莫如子,
序之亦莫如子宜”,余与君处十年矣。比年以来,君颇以词自娱。余虽
不能词,然喜读词。每夜瞩始下,一灯荧然,玩古人之作,未尝不与君
共,君成一阂,易一字,未尝不以讯余。既其①暌离,苟有所作,未尝
不邮以示余也。然则余于君之词,又乌可以无言乎?
夫自甫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
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彫琢也。嘉道以后之词。作不谐美也,然无救
于浅薄者,意竭于模拟也。君之于词,于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于
北宋,喜永叔、子瞻、少游、美成;于南宋,除稼轩、白石外,所嗜盖
鲜矣。尤痛低梦窗玉田。谓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彫琢,一敷衍,其
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此始。其持论如此。
及读君自所为词,则诚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沉,直而能曲。
不屑屑于言词之未,而名句间出,往往②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指远,
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君始为词时,亦不自意
其至此,而卒至此者,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若夫观物之微,讬兴之
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求之古代作者,罕有伦比。鸣呼!不胜古人,
不足以与古人并。君其知之矣、世有疑余言者乎,则何不取古人之间,
与君词比类而观之也?光绪丙午三月,山阴樊志厚叙。
①“其”,可能误排,编录者改为“而”。见幼安本,下同。
②”往往”前,编录者加“殆”。
雏按,《人间词甲稿序》,原载《教育世界》朵志“丙午四月
七期”第123 号,属静安自作,参看本书“附录”。
“诗人之眼”与“政治家之眼”(96—删37)乙
“君王在(当作”忍’)把平陈业,换得(当作‘只换’)雷塘数
亩田”,政治家之言也。”长陵亦是闲丘垅,异日谁知与仲多”,诗人
之言也。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限则通古今①而观之。词人
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故感事、怀古等作,当与寿
词同为词家所禁也。
①“古今”下原有“全体”,又曾改为“宇宙”。
“池塘春草谢家春”(82—删27)乙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
费精神”。此遗山论诗绝句也。梦窗①、玉田辈当不乐闻此语。
①“梦窗”前原有“美成、白石”。
“词之为体,要■宜修”(44—删12)乙
同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①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
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①“言”原作“达”。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64—32)甲
词之雅郑,在神①不在貌②。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
之美成,便有淑女③与倡伎之别。
①“神”下原有“理”。②“貌”原作“骨相”。③”‘淑女”
原作“贵妇人”。
为牛峤“情语’”辩解(51)丙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孔子讥之。故知孔门而用词,则①“甘
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等作,必不在见删之数②。
①“则”下原有“牛峤之”。②此语原作“必不从删诗之数”。
“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124—62)甲
“昔为偶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什难独守”,“何不
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当作‘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
然①,非无淫词,读②之者但觉其亲切③动人。非无鄙同,们觉其精力
弥满。可知淫词与鄙同之病,非淫与鄙之病④,而游词⑤之病⑥也。“岂
不尔思,室是远而”,而子曰:“来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恶其游也。
①五字手稿原作“大家”,②“读”前有“然”③“亲切”,”
作””沈挚”,”沈”原作“真”,④⑤“病”俞均有”“为”。
⑤“词”,手稿无。
“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馒薄语”(103—删43)乙
读《会真记》者,恶张生之薄悻而恕其好非,读《水浒传》者,恕
宋江之横暴而责其深险。此人人之所同也。故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
薄语,龚定庵诗云:“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慕遂初衣。偶逢锦瑟佳
人间,便说寻春为汝归。”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①间。余辈读耆
卿、伯可词,亦有此感②。视永叔、希文小词何如耶?
①“墨”原作“笔之”,②此句下原有“视美成之以俗媚为工
(按,五字模糊,者更属可厌”。
“固哉,皋文之为词也”(73—删25)乙
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①、永叔《蝶恋花》、子瞻
《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阮亭《花草
蒙抬》谓坡公命官磨蝎,生前为王珪、舒亶辈所苦,身②,后义硬受此
差排。由今③观之,受差排者独一坡公已耶!
①此语下原有“应制之作,有何命意”。②“身”原作“死”。
③“今”原作“皋文之言”。
词的选集,各有不同倾向(113—删45)乙
读《花间》《尊前集》,令人回想徐陵《玉台新永》,读《草堂诗
余入令人回想韦縠《才调集》,读朱竹诧《词综》,张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