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校长自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大学校长自白- 第6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分的展现。我们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宣传和实践刘道玉的教育改革主张,使更多的青年学子受到教育改革的启迪,成为创造性的人才,我们特倡议:在“唯楚有才”的长江中游“沃土”的武汉,建立“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    
    ……    
    我们发起这一倡议,其心是竭诚的,以期为贯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尽心尽力。但是,我们涉世工作不久,势单力薄,颇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我们真诚地向海内外各界朋友和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校友们呼吁,敬请您们奉献一片爱心。古谚云:“集腋成裘”、“汇涓成流”,虽说我们个人的力量微小,但如果大家都伸出友谊之手,慷慨解囊相助,那么这个基金会不仅可以建立起来,而且定会形成一股影响和推动教育改革的巨大力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如果说“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是一朵山花,那么支持这个基金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界有识之士就是她赖以生长的土壤和甘霖。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一批有胆有识之士的赞助。我们期盼着那一天——教育园地的“山花烂漫”之时,您们不仅将和我们共同分享教育改革的硕果,而且您们的大名和贡献,将和“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一起“垂辉映千秋”!    
    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的英文译名为:The Foundation for Paving…stone Education Reform;Wuhan China。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陈良心和李可可,无偿地为基金会设计了标识性的会徽。他们从英文译名的缩写PSF,以抽象的艺术手法,把它们绘制成一个人(F)、一扇窗(P)和一卷书(S),以绿色为背景,把一组图形组合在一个圆形的图案中。绿色象征生命,图形寓意为: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书文。    
    基金会的精神文化是:爱心、敬业、参与、创新;为教育改革、为创造性人才成长、为通向21世纪铺路!


第十章 魂牵梦萦系教育爱的学校

    经过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群。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以后,除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以外,对文化教育的消费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了。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人愿意向教育投资,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接受全程管理式的寄宿的教育,以便自己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适应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应当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教育观念、消费观念转变的必然结果,是利己、利民、利国的大好事。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四川省成都市的卿光亚于1992年,在都江堰创办了光亚学校,开创了我国现代私立(或民办)学校之先河。接着,这种类型的学校在广东、海南等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迅速地发展起来,后来发展到全国各地。    
    1994年10月,武汉市一家民营公司联合江岸区经委和谌家矶乡政府找到我,意欲合办一所民办的寄宿制中小学。鉴于我对这种模仿国外的寄宿制学校有一定的兴趣,有利于我进行全程跟踪研究,同时也考虑到有两级政府参加,具有可信度,所以我同意以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的名义参加联合办学。    
    刚开始,有少数人似乎不大理解,刘道玉曾经是大学校长,搞了一辈子高等教育,为什么在花甲以后又去办中小学呢?这是不是委屈了自己呢?对此,我自有个人的考虑,也有自己价值的判断标准。的确,如果从入大学算起,我从事高等教育40多年了,担任大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也有四分之一的世纪了,研著成果也不少。那么,我为什么要杀一个回马枪,去当一个在有些人看来吃力不讨好的“孩子王”呢?从根本上说,这要源于我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家的崇拜。在前苏联曾流行一种说法:大学是出科学家的,中小学是出教育家的。这话对我有很大的影响。难道不是吗?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普鲁斯卡娅、马卡连柯、凯洛夫、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是从事幼儿和基础教育的。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在小学和中学任教。为了进行教学研究,他亲自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年级和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对3700多名学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出版了40多本教育学著作,从而成为一名当代著名教育家。类似的现象,在西方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些思想家们为了推行自己的教育事业,他们宁愿创办一所学校,例如古希腊柏拉图创办柏拉图学园,捷克夸美纽斯创办实验学校,德国黑格尔创办黑格尔中学,英国罗素创办比肯山学校,美国杜威创办杜威实验学校等。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辞去了东南大学教务长、教授之职,亲自创办晓庄小学和晓庄师范学校,他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论著。    
    我仰慕教育史上的先贤,亦想步其教育实验创新的后尘。应当说,我参与创办的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就是我的这一初衷的体现,我把它当作进行教育改革的舞台,当作推行我的教育理念的“实验田”。在办学之初,我在《办学情怀》一诗中,曾写下了我的这一心愿:    
    办学情怀从教育英数十年,双鬓斑白不甘闲。    
    借得改革春风雨,躬耕一方“实验田”。    
    问君读书好去处?    
    别有洞天“树人园”。    
    家长学校携起手,共同擎起“艳阳天”。    
    怎样才能使这所新办的学校成为改革的“实验田”呢?为此,我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几乎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一番彻底的反思: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至今还无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我国科学技术人员缺乏原创力,在世界近现代的重大发明中没有中国人的记录?为什么我国的学生没有个性?为什么我国国民的劣根性除而不掉?为什么国民的优根性又倡而不兴?……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教育,没有从幼儿抓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旦成年以后,他们已形成的习惯是很难克服的。可是,我们的教育领导部门和绝大多的中小学办学者,压根儿就忽视了这些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一味地灌输知识,抓考试和升学率。各种检查、评比和奖励制度,各级的督导机构,都是为了强化这种应试教育而服务的。这就不能不使我国的教育和国民素质步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    
    要克服教育上的痼疾,必须发扬反叛精神,创办一种新型的学校。我所设计的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就是希望成为这样的学校。    
    当然,我所说的反叛精神是有限度的,如果太强烈了,不仅政府的主管部门不允许,甚至连那些至今仍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们也接受不了。    
    因此,我的改革不能不受到制约,只能在现实所能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践我的教育主张。所幸的是,我毕竟还是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些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首先,把学校的性质定位为爱心的学校,这主要体现在“博爱、博学、乐教、乐学、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校训上。在阶级斗争年代里,只能讲阶级爱不能讲博爱,但是教育又恰恰需要博爱精神。我们首先打破了这个禁区,公然把博爱列为校训之首。提出博爱教育,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如果不是回避矛盾的话,从实质上说,应试教育就是偏爱教育,越是重点的学校则表现得越明显。什么是偏爱教育呢?主要表现是:爱成绩好的学生,不爱成绩不佳的学生;爱听话的学生,不爱顽皮的学生;爱相貌漂亮的学生,不爱身患残疾的学生。很明显,这是一种偏见,也就是偏爱。它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在后一类的学生中也有俊才,由于世俗的偏爱,对他们歧视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从心理学上说,后一类的学生更需要爱,爱不仅是一种激励的力量,而且也是巨大的转化力量。我们提倡博爱,就是要爱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人,爱一切生命物。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为了实施博爱教育,我提出禁止在学校使用“差生”的称呼,以“暂困生”代替“差生”,以“培优补习班”代替“培优补差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小学冒出了一个“差生”的名词,而且广泛地使用,几乎成了所有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人、校长们和教师们的口头禅。但是,当我第一次听到“差生”(指学习不好)和“双差生”(指学习不好和品行不佳)时,不仅感到很刺耳,而且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心想:倘若一个成绩欠佳的学生被列入“差生”或“双差生”的名单,那不等于说是被打入了另册了吗?这个“差”字,真是足有千斤之重,可能会把他压得抬不起头来,不是在“差生”的重压之下已经酿成了不少的悲剧吗?为什么许多搞教育的人对这一不科学的称呼熟视无睹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心理学,没有爱生如子的深情,不能设身处地地体味那些被列入“另册”学生的苦恼。因此,我不仅禁止使用“差生”、“双差生”的称呼,而且还规定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的体罚,也不许使用任何有伤害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教师“忌语”。我希望这所全新学校,是一所充满爱心的“成长之家”,让教师无忧无虑地教,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学,师生相亲相爱,互教互学,在这个特殊的“家园”    
    里茁壮成长。为此,我还制订了《成长之家十则》,作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    
    其次,规定了明确而独特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制订教育政策和指导教学工作的纲,是学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依据。但是,很多办学单位并不重视教育方针的作用,要么没有自己的办学方针,要么就泛用国家空洞而又不健全的教育方针。有鉴于此,从一开始,我就把构思十多年的一个新的教育方针,放到这所实验学校进行实践。它的文学表述是:“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德、智、技、群、体、美六育并重,全面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多功能人才。”很明显,较之过去流行的教育方针相比,我提出的方针多了“技育”与“群育”。这两字不是随随便便增加的,而是有着十分明显的针对性。一个教育方针,不应当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应当是针对本国国民素质的弱点,有目的地对青少年施教,以优化国民素质。举世皆知,我国学生有两大顽症:一是读死书,不动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二是不合群,缺乏团队精神,也就是有人形容的“十个中国人一条虫”或“一盘散沙”的问题。很明显,“技育”与“群育”就是希望克服千百年来中国人素质上的弱点,以根除劣根性、塑造优根性。    
    再次,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千教万教教做成功的人,千学万学学做成功的人。这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