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一方面,从社会实践本身的性质和发展来看,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和确定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发展着的。这使它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能力和作用具有无限性。不存在实践永远无法检验的认识。一个认识如果是真理,终究会被实践所证实,一个认识如果是错误,迟早会被实践所推翻,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
另一方面,从实践检验真理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定条件下实践的检验作用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实践水平总是受到工具、手段、对象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特定阶段的有限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一些科学猜想和假设都有待于实验证明,而许多神秘现象甚至迷信也有待于解释和批驳,这些都是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表现。
肯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但是,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经过逻辑证明的结论,仍然必须回到实践中,由实践来检验。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逻辑证明仍然是实践标准的一个形式。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关于认识辩证过程的原理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之一。毛泽东把这一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了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统一的,这是因为,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秩序是一致的。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和发挥。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我们党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个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国家公务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改善和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大纲要求
1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了解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理解并掌握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3掌握社会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构成和形式。
□要点速记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所谓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看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
1社会存在的概念
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意识的概念
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3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创立以前,神学史观、英雄史观和人道主义历史观等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支配和统治地位。这些唯心史观的共同特点是把神的意志、人的思想等主观因素看作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把个别历史人物看作社会历史的主宰;人类社会的历史成了纯粹的思想史,成了英雄、天才的历史。
从根本上说,历史唯心主义都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看不到人们为了生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这个基本的、简单的事实。所以,他们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都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根源,社会意识的全部内容,都是社会存在决定的。正确的理论、观点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错误的观点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2)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的。一般地说,随着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改变自己的内容。在同一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社会意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阶级社会里,同经济基础有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它并不是简单地消极地反映社会存在,而是一个曲折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自己特殊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并对社会存在发生反作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性。这表现在如下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二是社会意识超前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的发展除了受到经济的制约以外,还要受民族传统、国际文化交流等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但是这种不平衡性是相对的,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存在时,相互必然要发生密切的联系,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它的实质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特殊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当然,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前提下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动植物分布以及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场所。
(2)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源。
2地理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通过对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地理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1)从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的发展历史来看,地理环境的差异,往往影响到经济、文化的状况。例如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2)不同的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也能够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在当代,生态平衡状况不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也不同,而且这种状况越来越明显。
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社会条件间接的发生作用的,归根到底要受生产方式的制约。
(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大小和性质,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支配作用就越小。人类就越能充分利用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
(2)在同一地理环境下,社会制度的不同,往往使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3)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地理环境基本相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存在过不同的社会制度,因此,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地理环境决定论”
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指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人们的嗜好、性格、心理、气质等等差异,从而使他们处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甚至创造不同的社会制度。片面的夸大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地理环境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很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绝不是就可以忽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或者认为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随意地改变它。如果不尊重自然的规律,不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必然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人口因素是指人口数量、构成、分布、质量(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状况)及人口变化规律。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社会,所以,人口因素是社会的自然前提。同时,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固然依赖物质资料的生产,但也依赖于人自身的生产。没有人口资源,社会就自然灭亡,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资源缺乏,社会也发展不起来,也不能进行社会生产。所以,人口因素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人口的数量、质量、增长率等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