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幕后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细腻传神的导演风格,引起圈内外的瞩目和重视。    
    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开始了,在当时浓厚的政治高气压下;人们的思想是单纯的,同时也是激进的,许多人盲目跟风,唯恐跟不上步伐而掉队。单纯的谢晋当然也是同样,他紧跟形势,满怀热情,接受组织交给的新任务,加紧赶拍1958年上影天马厂的两部非常应时的电影——儿童题材的《大跃进中的小主人》(与杨小仲、张天赐合导),另一部则是《大风浪里的小故事》。这部影片由3个短片《此路不通》、《旧恨新仇》、《疾风劲草》组成,是当时唯一一部以反“右派”为主题的故事片。谢晋就在其中之一的《疾风劲草》中,担任编剧加导演,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殷唯慧、焦晃、李家耀和上影厂的杨在葆、齐衡、高博、程之等主演。影片主要讲叙的是华东大学秦兆龙等人,利用整风运动向党进攻,共青团员杨文英与其坚决斗争。饰演秦兆龙的杨在葆,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进厂后,首次被谢晋挑中,扮演一个相貌与角色反差很大的角色,与他外貌长相的“工农兵”形象相去甚远。这便是谢晋别出心裁想来有意测试一个刚入道的年轻演员的基本功,而且谢晋明确要求杨在葆不要以反派而演反派,而是要从内心去理解角色,反角正演,演出这一人物的褊狭,这一点足以使杨在葆受益匪浅,同时也可看见谢晋在导戏中,以善于挖掘人物性格而见长的特点。尽管这部影片明显地贴上了政治图解的标签,但是,谢晋在努力塑造和刻画人物真实形象和典型性格上的独到钻研,却是可圈可点的。    
    然而,艺术创作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和艰险的,随着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深入,使刚刚起步的新中国电影艺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电影界受“浮夸风”的影响,一些赶时间、抢速度、严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和原则而拍摄的粗制滥造的应景之作,日渐抬头。长影厂在1958年拍成并上映的《水库上的歌声》,被正式定名为“艺术性纪录片”之后,谢晋在天马厂导演的另一部同样是反映真人真事的故事片——《黄宝妹》紧跟而上,成为在“大跃进”运动中的第二部“艺术性纪录片”,被评论界称为“艺术性纪录片的代表作”。影片以真人真事介绍了著名的劳动模范黄宝妹,在党的领导下,与纺织女工在一起,消灭接头白点及创造“逐锭整修”,进一步发展了“郝建秀操作法”的生动事迹。影片编剧陈夫、叶明,此时的谢晋,又率先采用了新闻纪实手法,大胆建议由生活中的劳动模范黄宝妹亲自担任主演,以更好的突出“艺术性纪录片”的特点。这一用真人演真人的首创,后来到了80年代末期以后,被著名导演张良、张艺谋等人所采用。谢晋早在50年代中后期的捷足先登,其个性化的导演风格,独树一帜。此外,谢晋还执导了由3个儿童故事短片组合而成的《大跃进中的小主人》之《服务》和《小气象台》短片,与殷子编剧、杨小仲导演的《文化先锋》合为一部影片。    
    当时,通过“艺术性纪录片”《水库上的歌声》和《黄宝妹》为头,由此带动了一大批此种类型影片,趁“大跃进”之风的一哄而上,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自1958—1959年的短短两年间,竟有60余部“艺术性纪录片”相继公映,这些以歌颂“大跃进”为中心内容的影片纷纷出现,一时在电影界泛滥成灾,形成了1958—1959年全国影坛凯歌高奏的“主旋律”,占全国故事片生产总额一半以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9年9月前后,被庆祝建国十周年的18部优秀献礼片所取代,后只以四五部这种类型影片的弱势做尾声。    
    1961年,“大跃进”的惨痛教训,迫使中央迅速作出扭转形势的方针,电影界在一段时间遭受挫折以后,又出现了少有的、喜人的创作势头。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便是其中突出的一部。当时1961—1963年间,中国影坛呈现出国产影片数量总体生产下降,但艺术价值颇高、质量上乘的影片已形成规模的显著特点。谢晋于1960年执导的这部《红色娘子军》,脍炙人口,1961年在全国公映,并于1962年获得了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也或许是《女篮5号》的成功拍摄,谢晋“重作冯妇”于1962年执导了另一部体育喜剧片《大李、老李和小李》,而1965年拍摄完成的故事片《舞台姐妹》,则使谢晋在即将来临的“文革”风暴中九死一生。    
    


第二部分:性命攸关的《逆风千里》几番风雨 几经沉浮

    1966年“5·16”开始刮起的“文革”风,在随后短暂的时间里,越刮越猛,这场运动比以往任何一次政治运动都要来势凶猛,整个电影界的一片混乱状况,在此难以尽言。总之,“文革”前17年的影片统统都被打成“毒草”,谢晋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这三个银幕代表作,更是首当其冲,被一批再批,批倒批臭。在“文革”声势最大的1966—1969年,北影厂拍摄的《早春二月》、上影厂出品的《舞台姐妹》,作为重中之重的两棵“大毒草”,被指责为“阶级调和论”和“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典型,同遭厄运,成为当时电影界株连人员最多的两大冤案。作为导演的谢晋,自然是其中的主角,被扫地出门,挂牌批斗,谢晋所在的天马厂把他当成“活靶子”,而召开的批判会累积多达200余次。《舞台姐妹》女主角竺春花的原型——著名越剧名角袁雪芬,也受到株连,经常“跟随”谢晋同批同斗,特别是可怜的上官云珠,注定要死于非命,她在“文革”之前最后的三部戏——《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血碑》中主要角色的死亡命运,最终也不幸地演绎出了生活中的真实悲剧:剧中扮演沈家姆妈的沈浩、出演和尚阿鑫的邓楠,都先后过早地撒手人寰。谢晋的生命虽未终结,但他整天的挨批挨斗,接连抄家,隔离审查,全家最后沦落到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只好用报纸垫着冰冷的地板睡觉。在“文革”中饱受精神摧残和肉体痛苦的谢晋,身不由己和全厂许多职工一起,被强行赶到上海郊外的奉贤县上海电影系统“五七”干校,继续批斗和接受劳动改造。    
    阴晦的时光挨到了1972年,因林彪“九·一三”为转折点,许多电影界人士也由此为契机,得到了暂时的“解放”。鉴于谢晋的才华、名气和导演技巧的日趋成熟,上影厂领导班子重新启用谢晋是秉承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图,抓紧时间拍摄“八个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还有由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三段组成的舞台艺术片,连同另外两部的京剧《海港》、《奇袭白虎团》,列为第一批“八个样板戏”影片。此外,第二批的“样板戏”分别为“六京两舞”(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平原作战》、《红云岗》、《磐石湾》,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此番,令谢晋执导的正是上海京剧团演出拍摄的《海港》,这部京剧艺术片由北影厂和上影厂联合拍摄,是两批“样板戏”唯一一部两厂合拍的影片,也是先后在两年间,拍摄过两个不同版本的影片,后洗印和制作成普通和宽银幕两种胶片。起初,本由北影厂已经拍摄过几部“样板戏”的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后来,由于联合上影厂,故此又加上了谢晋,还配上另一个知名导演傅超武,形成强大的导演阵容。    
    在《海港》剧组,与之联袂执导的谢铁骊,正是“文革”中一北一南两棵“大毒草”之一《早春二月》的导演。今次两人意外合作这样一部革命“样板戏”,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形成一种莫大的讽刺。谢铁骊是比谢晋早一些被解放出来的“牛鬼蛇神”,究其原因,正是江青非常欣赏《早春二月》这部影片中那种淡雅、清新、优美的散文化抒情风格,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可是,该片在公开场所里被公然大批特批,真是一种滑稽可笑的自我嘲弄。谢铁骊解放后,已经被勒令导演了《智取威虎山》的“样板戏”影片,《海港》是他的第二部“样板戏”作品,后来,又强迫以政治任务的需要,导演了《龙江颂》和《杜鹃山》,成为“文革”后期导演“样板戏”影片最多的一位权威性导演。而谢晋重返人间,却已是心力交瘁,因为除了他自身在“文革”中的种种磨难之外,他的父亲在精神压抑和病痛折磨下死去,他的母亲受此刺激,坠楼身亡。他的妻子不可避免地受到株连,他的孩子阿三、阿四并非先天痴呆,是在“文革”中,受人歧视,脆弱的心灵受到创伤,后天造成的。一家人的多灾多难,使谢晋的身心伤痕累累。但是,党的命令,组织的要求,他只有以服从为天职,况且,重返电影导演的岗位,也是他多年来想都没敢想的事情。重执导筒,面对摄影机,面对水银灯,面对剧组的演职员,谢晋的心头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感慨!《海港》拍摄周期之长,摄制之难,反复修改之苦,在这里自然省略不提,但由于众多艺术家们在台前幕后默默无闻地精益求精,使得这部京剧艺术片大放异彩。如果抛开主题内容不讲,其唱腔、其台词、其电影手法的运用,都是相当考究的。


第二部分:性命攸关的《逆风千里》历史在这里沉思

    “文革”在继续,但其政治风向千变万化,形格势禁风云变幻,令人无所适从,如芒在背。1975年“批林批孔”之后,又接着是“反击右倾翻案风”,一部着重描写“文革”期间农村赤脚医生同阶级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影片《春苗》,应运而生。在此前后同类题材的尚有《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山花》、《山村新人》、《牛角石》、《红雨》、《雁鸣湖畔》、《海上明珠》等。    
    谢晋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开拍了“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所刻意炮制的为他们反革命夺权大造声势和舆论的这部名叫《春苗》的电影。影片由赵志强、杨时文、曹雷编剧,谢晋联合上影厂的导演颜碧丽、梁廷铎,启用了新人李秀明主演女主角春苗,上影厂的老演员李玲君、白穆、高淬、冯奇和演员剧团的达式常、张瑜,还有借用以主演《上甘岭》、《暴风骤雨》而闻名的八一厂老演员高宝成,扮演了剧中的主要和重要角色。该片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乃至角色的一举一动,无不强加“三突出”和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以及鲜明、突出的阶级斗争主题,是当时此类题材最出名的“文革”电影之一。李秀明后来在时隔多年后,又被谢晋招至麾下,主演由他执导的另一部影片《秋瑾》。在《春苗》剧组,谢晋虽为导演之一,但处处要按照上级意图,违心的来处理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分镜头,乃至每一处细节,那种名为导演、实为工具的强权高压之下的精神枷锁,无疑比“文革”中遭受种种苦难的外伤,更多了一层难以理喻和内心积郁的苦楚。    
    第二年的1976年,第二批样板戏“六京两舞”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