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幕后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 第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那种妖里妖气、搔首弄姿的惯用表现手法。所以,师伟又一次以其“本色表演”加“性格表演”的双向融合,出色的让这部影片中的女特务清新脱俗,令人倍感新鲜和可爱。虽说银幕上的方丽漂亮、洋气,而此时扮演女特务的师伟,却已是37岁的中年女性。    
    来自河南省郑州市话剧团的著名话剧演员陆丽珠,外表形象冷艳、美丽,集高雅不凡的气质于一体。她多年来的舞台表演功底,练就了扎实的塑造各类角色的技巧,故被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女导演王苹选中,并于1957年特邀在上海实地开拍的反映抗战时期我地下党员出生入死、建立秘密电台的著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扮演日伪“双料”女特务柳尼娜。作为出镜较多、戏份充足的这一反派角色,陆丽珠把柳尼娜这个交际花出身、后投靠汪精卫政府和日本情报机关的“双重间谍”,表演得极其富有层次。无论是人物出场的“时局交代”,还是同日本特务的狼狈为奸,乃至为破获地下电台而采取“分区停电”的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以及最后摇身一变以国民党“接收大员”女秘书身份出现,都牢牢地抓住了人物性格随时局、时代的不同变化为着眼点,精彩的演出了这个女特务心如蛇蝎、冷酷而工于心计的复杂女性的心理特点。后来,为了这一部从影之作,陆丽珠在“文革”中身心遭受极大地摧残,而吃尽了苦头,造反派们可笑而幼稚地把角色和扮演者简单的“对号入座”,也无形地衬托出陆丽珠这个女特务形象的深入人心。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重新复出后的陆丽珠,还领衔主演过以解放开封为背景的话剧《神秘的古城》,曾经轰动一时。


第三部分:一咏三叹《红灯记》银幕著名女特务形象回放(2)

    1960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由王苹、袁先联合执导描写解放军工作队深入云南傣族发动群众的反特故事片《勐垄沙》里,重庆话剧团的女演员曹樱继五年前在《五更寒》中扮演巧凤之后,再次“触电”,在这部影片中以女特务刀爱玲的面孔出现。这是一个国民党在溃逃时期,潜伏在傣族头人家里进行破坏土改活动的女特务。这个女特务身穿傣族的长筒裙,说话和走路都是故作姿态,与女特务标准的“花旗袍、烫发头、高跟鞋”非常相似。而演员的表演也完全是按照女特务特有的模型,带有明显夸张、脸谱化的表演模式,使人们从面孔上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女特务诡计多端的内心世界。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政治时代的特定背景,反特片作为一种及时反映社会现实、又有其惊险样式的剧情处理,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建国初期的《天罗地网》、《斩断魔爪》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同类题材的最早尝试。而1957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羊城暗哨》,则是集惊险样式、悬念特征和曲折故事情节发展之大成的最经典的反特片代表作,剧中塑造的两个非常突出的女特务形象尤为令人称道。这部影片是由发生在广州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影片中的女特务“八姑”和“梅姨”的扮演者是狄梵和梁明,无疑给影片本身增添了最为精彩和成功的一笔。此外,著名导演卢珏则以深厚的艺术功底,把起初剧本中由演员夏天扮演马老板真正身份的“梅姨”,更加深化地扩展到女佣人刘妈身上,使其故事情节更加复杂、曲折,并让女特务头目直到影片最后一场船上高潮戏时,才始露出“庐山真面目”,这不得不佩服导演的高超技巧。狄梵和梁明早于40年代就已经从影,俩人都分别参演过《复活》、《水上人家》和《姊妹劫》、《腐蚀》等多部故事影片。女特务“八姑”的扮演者狄梵,精心扮演了这一角色,发挥了作为演员最对戏路的精彩演技,这个“八姑”不但早已成为狄梵个人银幕最为光彩的代表作,而且多年来许多老影迷们都还念念不忘她的“八姑”。现在,狄梵走在外边,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八姑”,可见角色的影响之大。而这个角色的魅力何在?这主要是因为狄梵并没有单纯的按照反派角色的表演套路来束缚自己。(她既没有把角色去简单化、甚至用单一的“脸谱化”来丑化处理这一人物,而是把女人在妖冶背后一颗冷寂的心,还有渴望真爱、对侦察员王炼所隐藏在内心时常想要倾诉和表达的爱恋,以及自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既狡猾又愚蠢的性格,全部淋漓尽致的随着情节的发展给表演出来。)虽说影片对这一人物的举止,也仅仅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敢过多地用胶片刻意的渲染和刻意的表现,但狄梵在极其有限的戏份中,靠着自己对角色深入细致的理解,真实的表现出了八姑七情六欲的人物心态。而同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知名演员梁明,主要是以专演“老旦”角色而见长,她饰演的女特务“梅姨”在戏中百分之九十都是以慈眉善目的女佣人身份出现,直到影片结尾处才揭开谜底。故此,“梅姨”的神秘,先天赋予了这一角色以极大的可塑性。人物的佣人着装,到女特务头目的旗袍着装,性格变化自然由此转向,其特定形象也就随着角色的改换而凸现出来。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拍摄的反映“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是根据轰动全国的南京前线话剧团演出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这部影片虽不是以反特为主线,但在表现与潜伏特务作斗争的情节上也着墨不少,故影片中所出现的女特务形象,也自然映入了观众的视线。这个名叫曲曼丽的女特务,主要任务是受特务老K指使,准备爆炸“五一”游园会,制造新上海的社会混乱,最后当然是在英勇的“好八连”战士面前被挫败诡计,粉碎阴谋。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齐上银幕,女特务的角色也是由该剧团的女演员姜曼璞扮演。姜曼璞外形娇媚,肤色白皙,说起话来也是细语轻声,虽然服装时髦、艳丽,但绝没有固有女特务的服饰装扮得那样耀眼。在上海解放初期的那个时代,姜曼璞塑造的女特务形象,主要是以大学生的身份出现,这当然又是独特女特务形象的另一种类型。姜曼璞的丈夫白文正是颇有影响的话剧《我是一个兵》的编剧,随后,这部话剧被改编成喜剧电影《哥俩好》。    
    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曾经是反特片风光一时的拍摄“大户”,故在全国各大电影制片厂中出现的反特片片种最多。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的《无形的战线》、《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国庆十点钟》、《南海的早晨》、《海上神鹰》,还是七八十年代的《风云岛》、《熊迹》、《暗礁》、《客从何来》,当然,最为成功、也最著名的当属《寂静的山林》、《虎穴追踪》、《徐秋影案件》、《前哨》、《铁道卫士》、《冰山上的来客》这六部许多观众耳熟能详、过目不忘的优秀反特故事片,巧合是这六部反特片里面,也都有一个女特务来展开故事情节,让观众有一种欣赏影片之外的特殊感受。


第三部分:一咏三叹《红灯记》银幕著名女特务形象回放(3)

    曾在40年代中期东北“伪满”时期就主演过《黑痣美人》等多部电影的著名演员白玫,解放后在长影厂主要从事译制片配音工作,因年龄关系,参演的影片数量屈指可数,1956年,白玫与“英俊小生”王心刚一起联袂主演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特故事片《寂静的山林》,在影片中,她扮演的女特务李文英从海外回来,潜入东北某市进行拉拢、腐蚀、物色和发展新特务,准备里应外合,共同制造反革命事件。这个女特务外表伪装进步,内心却极其反动,并根深蒂固地仇视和反对新生的共和国政权。我侦察员史永光化装成跑行商的特务冯广发,与女特务从接触到相识,从而全面了解到特务集团的活动线索,最后配合公安将空投特务和潜伏特务一网打尽。可贵的是,白玫在塑造这个女特务形象上,首先把女性特有的柔情表演得丝丝入扣,在处理女特务与分离多年的幼子相见时所流露出的母爱情怀,表现出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所流露出人性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也是这个女特务形象的亮点。而在与王心刚扮演侦察员角色的对手戏中,又把一个女人的柔情蜜意,发展到男女之间不可避免的暧昧关系,表演得非常得体和到位,展现出女特务内心丰富的个人情感。所以,白玫饰演的李文英,一改那种“脸谱化”的女特务的形象,真实袒露自己的心扉,细腻地显示出一个女演员对角色的渗透力和个性化的表演。后来,步入老年的白玫生前的最后一个角色,是在长影厂的反特片《第三个被谋杀者》中,扮演了以修女身份潜伏的女特务罗曼的银幕形象。    
    在同一时期,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虎穴追踪》,作为惊险样式典型的反特故事片,片中的剧情发展也有两个女特务作铺垫。一个是由北影厂的女演员莽一萍扮演的女特务米如珍,另一个就是由长影厂的叶琳琅扮演的女特务资丽萍。莽一萍在建国前夕的北京,就与著名喜剧演员韩非在一起合作主演了吴永刚导演的《飞红巾》,只可惜影片在时局变化中而未能封镜。她在该片扮演的这个女特务形象,从外形上来讲主要是由服装造型来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性格。第一次出场是身穿旗袍对上司指令自己潜伏下来进行破坏活动的极其不满,第二次的出场,则是一身东北农村妇女的肥大棉袄的装扮,表露出在农村进行破坏活动时的凶狠和毒辣。莽一萍的外表,非常适合人们脑海中常见的女特务的形象,再经她自然入戏、出神入化的表演,可以说是银幕上标准类型女特务的代表和样板。只可惜这一颇有潜质的女演员,受戏路限制,虽演技自如但一直未能得到导演们的重视,其自身的形象定位,当然也不可能在以重点表现革命斗争题材的当时去出演重要角色,所以,莽一萍留给人们的银幕形象,除了女特务形象,似乎也没有其他什么别的角色了。而叶琳琅作为有别于专演女特务、并能开拓喜剧戏路的著名演员来讲,她在《虎穴追踪》里扮演的以粮食局长秘书身份为掩护,窃取情报的“地下”女特务。所以,角色的外在身份,是女特务从不显山露水,到最后一幕的原形毕露,叶琳琅把这一女特务循序渐进表演得有张有弛,不愠不火,且把这一角色又淋漓尽致地延续发挥到另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反特片《铁道卫士》中的女特务王曼丽身上。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铁道卫士》,作为一部著名的反特故事片,早已家喻户晓,因为在“文革”中所有的故事影片均遭封杀,而在其后期为纪念抗美援朝40周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才挑选出五部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故事片公开复映。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铁道卫士》并不能同“特赦”的《打击侵略者》、《奇袭》、《英雄儿女》和朝鲜片《战友》那样直接以朝鲜前线为中心来展开故事,作为一部反特片类型的影片,这部《铁道卫士》,仅仅是把抗美援朝作为其故事情节的背景,只因另一部直接描写朝鲜战场的著名影片《上甘岭》里的主创人员,其“右派”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