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样,先治污、后引水;否则,是没有意义的。”他建议扩大招生自主权应该缓行。     
    杨东平举例说,高校曾经有2%的自主调配指标,这2%的指标带来了不少争议。有的省曾经以取消2%的行动代表反腐决心。“在目前社会风气、道德标准和学校管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扩大自主招生权力就意味着扩大腐败。我们不能过于理想化,分数还是最公平的考核方法。”他说。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我们在等谁(二)

    “三公”为什么在国外不是问题     
    对国外许多大学而言,分数只是衡量学生入学的一个指标,却不是最重要的指标。以美国大学为例,除SAT成绩(SAT考试原本的设置宗旨是对申请者的学业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测验。半个世纪以来,这项考试在美国一直都作为美国大学入学选拔制度的中心项目)以外,还包括:是否当过学生会主席、是否得过文体比赛名次、是否在著名报刊上发表过作品、是否当过义工、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教师校长推荐等表明个人能力的因素,以及杰出体育才能、少数民族、当地居民、父母是校友等非学术性因素。     
    对美国高校而言,“特长因素”加学术因素,是考察学生的综合指标。这一指标在美国已经执行多年,却很少引起非议。美国的高校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晓阳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他曾经与别人合作,专门写过一篇比较清华大学与加州大学招生制度的论文。     
    王晓阳副教授介绍,相比而言,美国的高中毕业生以及其他的申请者在确定自己希望所上的大学之后,直接申请入学。中学以及地方的教育官员不介入招生过程。加州大学的招生官员参照多种材料,例如高中成绩、个人自述、推荐信等来评价学生,在选拔学生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加州大学目前似乎倾向于更加减少考试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     
    对国外大学而言,长期招生已经形成一套信用体系。学校想要最好的学生,不会因后门而录取差生。王晓阳副教授介绍,如果有照顾,学校也会大大方方地说明录取的原因,比如说通过录取名人的子弟等方式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但这部分比例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前几年,曾经有记者假扮家长,以捐钱为名要求剑桥大学录取自己的孩子。此事被媒体披露后,校方对有关人员作出了严肃处理。     
    国内高校也意识到这一问题。“高校在拥有招生自主权的同时,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保证自主选拔的公平公正,无疑需要高校自身加强制度建设和增加自律意识,但仅仅靠高校信守承诺还远远不够,公正公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宗俊峰说。     
    宗俊峰直言,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考生和考生所在的中学以及高校,都将面临考验。中学能否客观地将学生推荐给高校、学生能否切实履行自己的诺言、高校能否客观公正地选拔优秀学生,都涉及个人或单位的诚信度。“应该加强后期追踪和调研,逐渐建立起一套信用体系。这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长期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宗主任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原春琳)    
    读了各报刊一系列的关于5%的自主招生的报道,我看到了中国高考改革的一抹曙光。中国终于跨出了这难能可贵的第一步。这是中国高考改革的希望,也是努力的方向。    
    难能可贵的缺陷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琢磨,我们不难发现,这难能可贵的5%,仍有不少的先天缺陷。    
    首先,这个5%就意味着100%先天缺了95%,更重要的缺陷是这5%只面向少数地区、少数学校、少数人。由于不是全国的考生都能申请这5%,这就使得这个先天缺陷更有局限性。比如说,中国人民大学只向北京、天津、河北等9省市的59所中学下达自主招生计划。这9省市的59所中学以外的任何优秀学生,只能望人大的5%兴叹。5%本来已经是少数,再加上5%只惠及少数地区的少数学校中的少数人,总让人有杯水车薪的遗憾。但是,中国毕竟有了传统高考以外的5%,这就是希望。因为,满天的彩霞总是始于一抹晨曦!    
    其次,受这5%惠及的考生,只能申请一所大学,只能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这所大学。他们只有被大学挑选的权利,而自己没有选择大学的权利。可能有人会说,能让你上这22所大学中的任何一家,已算不错,你还想要什么?许多中国考生从未想过自己也应该拥有选择的权利。我这里说的选择权不是说A类B类的第一第二志愿的选择,而是A类B类的第一第二志愿都选择我的话,我拥有挑选他们中的某一个的选择权。当我自己的孩子可以不受数目限制地申请任何美国大学时,我感到一种“解渴”似的爽快;当我自己的孩子收到数所大学的录取和资助通知书,这些大学小心翼翼地在等待、试探孩子的决定的时候,我感到一种“解恨”似的快意——原来孩子也有天赋的选择权利!不错,能让你上这22所大学中的任何一家已算你幸运,但“我”想要的是本来就属于“我”的选择权,而不仅仅是被选择权。这也是这个5%的另一个缺陷。    
    再次,由于孩子没有选择权而只有被选择权,因此,从总体上看各大学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竞争。尽管这次获得5%的自主招生权的试点院校只有22家,尚不足中国高等院校总数的5%,但这少量的学校之间也没有为这5%的自主招生试行必要的竞争。总之,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即使是“600厘米”的身材,恐怕也不需要考虑减肥健身,甚至连必要的洗漱都不必在意,成千上万的“驸马”候选人已在争先恐后地排队……    
    只有中国的高等院校也有小心翼翼地等待被录取者决定是否接受录取的阶段,各大学才会千方百计地了解申请者的心理状况,去改善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去丰富校园的生活,去改革学校的后勤,去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去提升自己在大学“龙虎榜”上的排名……    
    有人可能会说,之所以中国的高等院校之间在吸引生源上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是因为供大于求——生源远远大于学校所能招收的数量。而美国的高等院校有三千多所,是中国的三倍,因为学校太多,所以出现学校之间的竞争。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率非常低——供大于求的状况不亚于北大、清华。同样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各大学之间的竞争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去年“常春藤联盟”某名牌大学招生办的一个人士,为了了解某些竞争对手(学校)的招生情况,竟然用不正当的手段进入其他学校的网站去窥视、收集他校的机密:诸如录取了谁,多少分之类的信息。结果,在整个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最后,该人士被学校辞退。美国这些一流大学之间在生源上的竞争,很有些像国内一些媒体(特别是某些同地区、同城市的媒体)之间的竞争,说得夸张、形象一些,已经到了疑神疑鬼、不共戴天的地步。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这22所大学,在这5%的自主招生中也来一下竞争:允许申请者申请多所学校,允许那些同时被数家大学录取的学生当一回“大爷”,让这22家“不可一世”的大学做一两个星期的“孙子”——等候被录取的学生给大学发“通知书”——只接受那一家的录取,不接受另几家的录取,情况会怎么样?    
    可惜我已多年不写文学作品,形象思维不够活跃,我想像不出如果中国考生能当一两个星期的“大爷”,大学做一两个星期的“孙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扩招”不是绝招

    有人是这样逻辑推论的: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招生名额太少……于是乎,出路在扩大招生——以为扩大招生可以缓解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以至于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过渡。    
    他们的结论是从美国“高考”的现状反推出来的:    
    大前提:美国高校的招生量非常大。    
    小前提:美国学生不需要通过激烈而残酷的“高考”来竞争上大学。    
    结论:所以美国可以从容地搞素质教育。    
    这个推论非常糟糕,漏洞非常多。例如,这个推论忽略了竞争的永恒性。美国大学教育的普及率在世界上屈指可数,但美国第一名校普林斯顿的门槛仍然非常高,2003年的录取率为9。9%,100个极优秀的申请者中只有不到10个人被录取。在全美国100多万高中生里,普林斯顿只能录取1000多人,虽然尚达不到万里挑一,但申请者想上普林斯顿已是非常难的了。也就是说,即便普及了大学教育,名牌大学的竞争依然存在。想一想960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有13亿炎黄子孙,就算扩招、扩招、再扩招,北大、清华仅此两家,再怎么扩招,激烈的竞争仍然存在、而且是永远存在。    
    今天,接到一位自称是佛山普通市民的读者的来信。其中一段很有意思:    
    这几天,正遇上一年一度的高考,报纸免不了侧重这方面的报道。跟往年一样,高考那几天,考场一带实行封路,不准车辆通过。据报道,送孩子参加高考的家长们自发、自愿、自觉地组成一支维护考场交通秩序的队伍,凡是经过的车辆一律被拦停,连执勤的警车也不例外,要关掉发动机推着走。高考第一天上午九时多,考场附近的一家小店跟往常一样要开门做生意,当店主把卷闸门拉到一半时(拉卷闸时会发出响声),几个愤怒的家长飞跑过来制止店主,不让他动,店主只好等到考试结束后才开门做生意。    
    我想,像这样的情形在美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这也难怪家长,因为现时的高考制度才是迫使家长们采取这种超常做法的根本原因。大家都知道,仅有一次高考机会,孩子如考不上,就game over。因此,家长们不得不想尽办法来保护孩子,让孩子得到最佳的发挥……    
    我总在想,如果问这些家长要不要取消高考,我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回答,但假若你问他们要不要扩招,他们肯定赞成!    
    扩招需不需要?非常需要!但是,我认为,首要的是变革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改革高考,然后才是扩招。    
    道理何在?打个比方:一个正在发育的青年无疑需要摄入大量的食物和营养。但是,如果选取食物和营养的方法不科学、不正确,摄入体内的可能就是不利于机体发育的食物,甚至会是毒物。    
    据报道,通过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的龙头老大。看到这则报道,我是亦喜亦忧;但忧更大过喜。因为,如果不变革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不改革高考,而是一味地扩大招生,不但不能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反而会因此培养出更多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据说,2003年有60万~1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待业的状况。当然,这有SARS突发、经济尚待发展等原因的制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