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如果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可以考虑只申请入学而不申请奖学金,以便更容易达到入学的主要目的。当然,也可以同时申请几个学校:对档次高一些的学校,只申请入学,不申请资助;对档次低一些的学校,既申请入学也申请资助。
第三,对于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来说,要注意填表的策略,既不撒谎,又有利于申请。比如,国内读者给我来信,说是父母“借”钱给他来美国读书。如果要申请资助,作为一个“故事”讲给招生办的人听,可能很感人。但如果不要资助只申请入学,招生办的官员就会考虑:你这个“借”来的钱靠不靠得住?能不能支撑长长的四年?万一有变化,怎么办?这个“借”字就吓退了许多美国大学。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给少数民族加分,美国大学成被告
根据2002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的大学“排坐次”,密执安大学为公立大学的“老三”(“老大”是伯克利,“老二”是弗吉尼亚大学)。但是,这个公立大学的“老三”惹上了麻烦。首先,是两个白人学生向最高法院控告该大学的照顾少数民族的招生政策;然后,是贵为美国总统的布什先生于2003年1月15日在白宫发表声明:密执安大学的照顾黑人、拉丁族裔、印第安人的招生政策“违宪”——违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还指示有关部门制定一份批驳密执安大学招生政策的报告,并提交给最高法院进行听证和裁决。
给密执安大学惹“祸”的是一份有关“平权”的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有人译为《平权措施》,也有人译作《平权法案》)。
所谓《平权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大学在录取新生或决定奖学金时,优先考虑少数民族。但是,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并不包括亚裔,仅仅指黑人、拉丁族裔、印第安人。也就是说,在名额有限而各个申请者的各方面条件(特别是SAT或ACT分数和学校平时成绩)相同或相近时,优先录取这三个族裔的申请者;甚至干脆给他们加分,以增强这三个少数民族的学生的竞争力。
实际上,大多数大学或多或少地实行这项《平权措施》。有时为了使这三个少数民族能在新生中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惜降低录取标准。
下面是部分美国第一流大学2001—2002学年招收的新生中的各个民族的比例(根据2003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的综合大学排名的先后次序):
白人 亚裔 黑人 拉丁 印第安 国际
1。普林斯顿(Princeton) 68% 12% 7% 6% 1% 6%
2。哈佛(Harvard) 59% 17% 8% 8% 1% 7%
3。耶鲁(Yale) 66% 15% 8% 6% 1% 5%
4。加州理工(CIT) 60% 24% 1% 6% 0% 9%
5。杜克(Duke) 69% 12% 10% 5% 0% 3%
6。麻省理工(MIT) 45% 27% 6% 11% 2% 9%
7。斯坦福(Stanford) 50% 25% 9% 10% 2% 5%
8。宾夕法尼亚大学(U。 Penn。) 61% 19% 6% 5% 0% 9%
9。达特茅斯(Dartmouth) 72% 10% 6% 6% 2% 4%
10。哥伦比亚(Columbia) 61% 18% 8% 7% 0% 7%
11。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69% 17% 7% 4% 0% 3%
12。芝加哥大学(U Chicago) 64% 18% 4% 7% 0% 6%
13。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St。 Louis) 74% 11% 7% 2% 0% 5%
14。康乃尔(Cornell) 66% 16% 4% 6% 1% 7%
15。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67% 17% 5% 3% 0% 8%
16。莱斯大学(Rice) 65% 15% 6% 10% 0% 2%
17。布朗大学(Brown) 65% 15% 6% 6% 1% 7%
18。艾莫利大学(Emory) 70% 15% 9% 3% 0% 2%
19。诺特•;达姆(Notre Dame) 84% 4% 3% 7% 0% 2%
20。伯克利(Berkeley) 42% 40% 4% 10% 1% 4%
从上表,我们可以一眼看出,在这20所顶尖大学里,黑人占新生10%的仅有杜克大学一家;拉丁族裔占10%的只有麻省理工、斯坦福和伯克利,其中有两所是在拉丁族裔(特别是墨西哥人)聚集的加州。但是,在这20所顶尖大学里,只有天主教办的诺特•;达姆大学的亚裔是4%,其余的19所大学全都超过10%,而且伯克利竟达到42%(也有资料说是40%)。平均起来,在这20所顶尖大学中,亚裔学生所占比例为17。35%。
在这些神秘的百分比中,有多少黑人、拉丁族裔和印第安人得益于《平权措施》,因降低标准而被录取?在这些神秘的百分比中,又有多少亚裔超过标准未被录取?国际学生的情况也很有意思:虽然叫“国际学生”,实际上多是亚洲国家的学生。
美国有不少辅导高中生申请大学的咨询公司。有一个公司的老板曾在“常春藤联盟”某校招生办干过几年,他和我聊天时说道:亚裔孩子的SAT平均分是1480分,而黑人孩子如果得这个分数,哈佛就要像录取英雄一样来对待他了……在他经手的案例里,亚裔孩子的平均分甚至超过一些少数民族孩子的最高分。如果亚裔学生没有什么专长,SAT又没超过1500分,“常春藤联盟”一类学校会不屑一顾。但如果是其他少数民族孩子,SAT有1400分,许多顶尖大学会“打开大门迎闯王”。
具体怎么给这三个少数民族的申请者加分或降低标准,这是各个大学的“机密”,很难获悉。
根据媒体的披露,密执安大学给上述三个少数民族的申请者加20分,但到底这20分是怎么回事,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入学标准100分中的20分,有的说是150分中的20分。我从广播电台听到的是“占录取标准的10%”,即200分中的20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不懂行的媒体的“道听途说”。因为,他们不是“行家”,说不到点子上,也无法得知密执安大学的“秘密计算公式”:到底这20分是类似前面所披露的“常春藤联盟”学校的AI中的20分,还是把SAT或ACT分数、学校成绩、课外活动、社会活动、作文等方面的信息按照一定的公式量化后,相加得出的总分(100分、150分或200分)中的20分?
不管怎么说,这20分的分量是相当可观的。不然,也不会惊动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和最高法院。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大学招生像在谈恋爱(一)
我发现,美国的大学招生过程很像生活中的“谈恋爱,找对象”。特别是大学和申请者之间互相追逐的“恋爱三部曲”,非常有意思,也很值得国人反思我们的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
第一个阶段,大学追着学生抛绣球,把考生“追”得迷迷糊糊。
美国的高中生从高二开始,就参加“高考的预考”,即PSAT考试。高三年级,又参加第二次PSAT考试。
PSAT于每年的10月中旬举行。一两个月后,成绩一出来,各大学就纷纷向举办PSAT考试的机构购买有关成绩段的资料。各大学分析有关考生的资料以后,就向这些考生发出热情洋溢的“求爱”信件,并且不断地寄各种咨询卡和设计精美的画册。
成绩好一些的考生,从1月底2月初开始,每天家里的邮箱都爆满。斯文一些的学校,先来些“骚扰”信件,问你要不要漂亮的画册。有些大学不管三七二十一,猛寄精美的“垃圾邮件”。
等到高四年级,考生参加了正式的“高考”——SAT的考试后,各高校更是进行各种邮件的“狂轰滥炸”,有些学校甚至直接给考生的家里打电话(我们家就接到过数次“电话骚扰”)……
仔细读一读这些来信,也很有意思:有单刀直入式、有缠绵温柔式、有问题引导式、有自吹自擂式……总之,求爱信是怎么写的,这些信也差不多,改一改“称呼”和“署名”罢了。
其实,说白了,这也是一种“求爱”。
当然,不少学校也是“自重”的、顾及身份的,甚至要你主动有所表示后,才会给你寄邮件。
有些一流大学的来信,让你觉得只要你答应就能进去,甚至是已经录取了你,只等你去报到。
申请大学的最后期限尚未到,就有一些大学不断地来信“提醒”你:还有一个星期……甚至期限都过了,还有大学来信表示愿意再宽限一定的时间。
这个阶段,成绩好的考生被“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的,自以为是“大爷”,别人是“孙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那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很多人可能会说: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算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动作。或许,有人还会提到某些高校的教师竞争上岗制。或许,还有人会说……不管怎么说,我总觉得,高考改革进展缓慢。然而,我又总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高校招生也将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产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数十所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试点改革,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
教育是事业,不是企业,这是传统的看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把教育看成一种产业。但是,中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制度,而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的性质。现在大量出现的私立中小学是对义务教育的补充,属于教育产业的一部分。尽管实行9年义务教育,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时期也可以看作是某种形式的社会福利事业,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由地方财政、中央财政拨款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涌下,大学的一只脚尖已经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打湿,但大半个身子还紧紧地靠在政府的财政上。美国的各级公立大学从各级政府得到财政拨款,但学校的经费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学费、校友捐款、企业资助。据说,现在不少州立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州政府,而是各种不同的渠道。因此,有人调侃道:应该把“state university(州立大学)”改成“state…assisted university(州赞助的大学)”。美国大学里有个很流行的说法:看一个大学校长是不是好校长,就看他或她能不能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