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通俗些,申请大学的最基本策略是要发现料子在哪里,干货在哪里,然后,根据客人的口味做出合口味的饭菜来。
也就是说,要了解客人的口味是什么(学校想招收什么样的人),要发现自己的“干货”在哪里(自己所能满足或达到学校要求的强项是什么),才能做出合口味的饭菜。
除了根据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整理自己的申请材料这条最主要的原则以外,还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策略值得注意。为什么说不大不小呢?因为,你说大吧,不是原则性的策略;你说小吧,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是“大信封”(录取通知、资助材料、住房信息等)和“小信封”(仅仅一纸之薄的不录取通知)的区别。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求学指南(七)
特殊技能
茶余饭后,有些美国朋友爱跟我聊“文化大革命”,但他们总是听得半懂不懂。可能又正是这种半懂不懂,使得他们越发爱“纠缠不清”。
有一次,说到我下乡插队三年,终于得抽进工厂当工人;而和我到同一个村子插队的我最好的朋友,一插就是六年……
矿矿在一旁插话:“您这个朋友的爸爸妈妈不是学校的领导吗?我们的爷爷奶奶是有‘问题’的老师,怎么你又比别人先进厂呢……”
我说:“因为我会唱歌跳舞,还会打球……”
美国朋友们和矿矿一脸茫然:进工厂是当工人,是干活儿,是打工,跟唱歌跳舞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今年矿矿申请大学,我才终于找到了三十年前在地球的那一端我因“文艺特长”得以优先进工厂当工人,与三十年后在地球的这一端不少人因“一技之长”得以优先进大学当学生的共同之处。
有一次,我试着用这个异曲同工之处解释我三十年前因“唱歌跳舞”得以优先进工厂当工人的原因。果然,一点即通,对方连连点头。
现在,我再用这个异曲同工之处给中国读者解释为什么美国大学优先考虑一些申请者的“一技之长”,相信也能一点即通。
这里所说的“一技之长”,并不完全是中国一般意义上的“特长生”,而是“特长生”中的“特长生”。
三十年前,在我生活的那个超过50万人口的中国南方中小城市,会拉手风琴的年轻人就那么几个,以至大家的工作单位、习性爱好、年龄住址互相都了如指掌。我刚到美国时,自以为多才多艺。谁知道,许多美国教授都有一两手绝活儿,吹号的、拉琴的、唱歌的、跳舞的、打球的……几乎没有哪个没有绝活儿的。光是我教书的社会研究系,十来个教授中会拉手风琴的就有两个。开起晚会来,教授们的多才多艺让我目不暇接,自叹“井底青蛙”。
现在,国内的孩子会拉手风琴、会弹钢琴的,一抓一大把。美国的孩子吹拉弹唱、体育运动,更是谁都会两手。因此,这里说的“一技之长”,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特长生”(当然,如果获得大奖,则另当别论)。
所谓“特殊技能”是指一般美国孩子不具备的技能,如微雕、民间剪纸、手指画、乒乓球、羽毛球、藤球……
由于许多美国大学在选拔申请者时都十分重视该申请者能够为校园这个特殊社区的多姿多彩增添些什么,因此,有这种特殊技能的考生会得到一些美国大学的青睐,甚至会在一般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当然,这种“特殊技能”不是泛泛地会两下,而是必须有相当水准。另外,“特殊技能”必须“特殊”,否则无法脱颖而出;但太“特殊”,可能也会让一些美国大学望“技”兴叹。比如说,许多大学连羽毛球场都没有,何来用武之地?
有些美国孩子意识到自己无法在一般的乐器或体育运动中出类拔萃,于是在初中时就悄悄地学一些偏门的乐器或冷门的体育运动,如大号、中提琴、竖琴、双簧管、划船、竞走……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生乐团、合唱团、划船队、竞走队,而这“团”那“队”的,都由相关的系部或教授进行组织和管理。在“团”“队”里的这方面的乐手和选手毕业前,相关的系部或教授就会通知招生办公室在招收新生时注意录取这方面的人才,或者干脆亲自出马去选拔这方面的人才。于是,那些有“预谋”去学偏门乐器或冷门运动的学生,就会在竞争对手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投资与捐款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是一个以“资”为“本”的社会,或者说是一个重视资本运营的社会。
因此,既有堂堂皇皇的“投资移民”,也有堂堂正正的“投资入学”。
美国许多大学都有不成文甚至明文的规定:可以用捐款的形式换取某些学生的入学资格。
一般来说,以个人名义捐款的,换取的可能是某个学生的入学资格;以公司或集体的名义捐款的,换取的可能是某些学生(如某公司雇员的子弟,或某家族的后代)的入学资格。当然,是某个还是某些,必须看具体的捐款条文和捐款数目。
不同档次的学校,不同资金需求的学校,在不同的境况下,在不同的时间里,所要求的捐款数目是不等的。
有些华人或华资企业把钱一捐,学生获得入学资格,就完事。当然,换取了学生的入学资格,目的已达到。但是,每每听到这种事情,我就想,既然钱已经捐了,为什么不能考虑一石二鸟的捐款策略呢?
所谓一石二鸟的捐款策略,就是不能让捐出去的钱不了了之——拿去发工资啦,还是拿去付银行的贷款利息啦,或是作为奖学金发给学生啦……而是要做到专款专用,雁过留声。
最明智的一石二鸟的捐款策略应该是项目捐款或投资性捐款。在保证学生拥有入学资格的同时,应该明确捐款的去向、作用和目的。比如说,建一个命名的实验室,成立一个命名的奖学金基金会……
这种项目捐款或投资性捐款,既能达到学生拥有入学资格之目的,又能在学校的历史上留下一块基石。当然,项目捐款或投资性捐款的要求可能会复杂一些,需要和学校进行必要的沟通。
专业选择
某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我们走访坐落于碧水蓝天、烟波浩淼的密执安湖畔的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尽管事前已有人打“预防针”——说是西北大学非常漂亮,但“预防针”还是失效,我仍被它的beautiful震撼了!它兼有普林斯顿校园的宁静幽雅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雄伟别致,加上坐落在湛蓝无垠的大湖畔,给人一种既庄严雄浑又雅致清新更兼庞然大气的不同感觉的完美合成。应该说,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校园。
然而,更让我吃惊的是,接待我们的那个大四生淡淡地说道:“我已经改了六次半专业了……”
见我们大笑,他停了一下,又说:“现在,家里或者朋友打电话来,第一句话就问:‘现在你的专业是什么?’”
我在心里暗自盘算:改了六次半,这个“半”就是现在又正在改一次。那么,从大一到大三,年年都改,每年至少改两次。
当然,四年内改六次专业,这六个专业应该都是近似专业,否则学习的难度不可想像。这并不是说专业差别大就不允许改,而是学生自己难以承受。
在美国上大学,选专业或改专业并不像在中国那么难,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学问。
2002年12月,我到首都师大讲学,有个学生提问:“人们都说要扬长避短,要‘藏拙’,但我的‘拙’正好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我该怎么办?是‘藏’还是不‘藏’?”
这是困扰着许多人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我最爱看的一个电视节目叫“American Idol”。美国的少男少女们被邀请到这个节目来唱自己最拿手的歌曲。先由三个专家进行层层筛选,最后由观众投票。为了成为“American Idol”,数不胜数的少男少女们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来参加比赛,甚至顶着寒风,哆哆嗦嗦地彻夜在街上排队等候报名参赛……
除了少数人真能唱以外,多数人不是黄腔走调,就是五音不全,或者丑态百出……但个个都傲视群雄,信心十足,自以为是。
我在捧腹不已、笑不成声的同时,也被这些年轻人的执著感动。
要命的是,这些人并不以“拙”为“拙”。有个动作、表情和演唱女性化十足的男青年,自己的演唱明明就是惨不忍睹,还要跟专家争执:“虽然不是最好的一个,但肯定是杰出的……”
在申请大学的问题上,也有“藏拙”的策略。
许多美国大学允许学生入学时暂不选择专业,有的甚至可以到大学二年级以后再定专业,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免过早地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扼杀在摇篮之中。据说,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就表露得比较晚。
然而,美国大学在实行这个“入学时可以暂不报专业”的招生政策时,也有自己的为难和尴尬之处。比如,学校的心理学教授就那么几个,如果新生入学一两年后,许多人突然对心理学感兴趣起来,不是打学校一个措手不及吗?因此,有不少学校在申请表上有一栏询问道:“什么是你的兴趣或潜在的兴趣,或者可能选择的专业?”
如果你说你对计算机感兴趣,但是招生办的人发现你的数学并不好,或者是你的数学比不上其他也对计算机感兴趣的申请者,那么你可能就会被“莫名其妙”地拒之门外。
如果这一栏允许不回答的话,明智的策略是不填写。如果要求回答的话,也可以采取含糊以对的策略。
因为,如果许多人都对你感兴趣的专业感兴趣的话,你也可能被莫名其妙地拒之门外。
另外,有些学校从整体上可能不如哈佛有名气,但某些“拳头专业”却比哈佛强,如西北大学的新闻学、商业学,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卡内基大学的电脑专业,哥伦比亚大学的英文专业在全美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当你申请这些大学时,请记住:许多优秀人才是奔着这些专业而来的。当然,如果你的志向非常明确,本身的条件又十分优异,你不妨表露你的兴趣。否则,可以先藏一藏“拙”,入学后再说。
同样,有些名牌大学整体非常强,但某些专业并不十分抢手,申请的人不是很多。有些人为了进这些名牌大学,就从“明确表示申请这些弱项专业”入手,选择最弱的“突破口”。
实际上,这也是“孙膑赛马”的策略。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求学指南(八)
面谈玄机
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概括面谈还是挺恰如其分的。
美国大学的招生面谈,除了极少数由招生办的人员直接执行外,绝大多数是通过各个大学在各地的校友会执行的。只有少数学校要求面谈,绝大部分学校并不要求面谈。其实,即使是那些要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