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在公元前24年曾经攻入阿拉比亚。
阿拉伯的良马(kuhaylān)以健美、坚忍、伶俐、忠实等特征著名于世,西方人常以阿拉伯马为良马的典型。八世纪时,阿拉伯人经由西班牙,将马种传入欧洲,阿拉伯马的血统,就永远保存在柏柏尔马和安达卢西亚马的后裔中③。十字军战争期间,英国马因同阿拉伯马交配,而接受了新鲜的血统。
在阿拉比亚,马是一种奢侈的动物,马的饲养和管理,已成了沙漠中人的一个问题。有马的人,就是有资产的人。贝杜因人进行劫掠的时候,必需迅速的活动;马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这种需要。马还可用于野外运动:比武、竞走、狩猎等。现在,阿拉伯人的帐棚里,遇缺水的时候,尽管孩子们哭着要水喝,家长可以充耳不闻,却把最后一滴水倒在水桶里,拿去放在马的面前。
马固然是阿拉伯人最珍贵的家畜,但就游牧人的观点来说,骆驼却是最有用的东西。假使没有骆驼,就不能设想沙漠是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营养、运输、贸易,无一样不依靠骆驼。新娘的财礼、凶手的赎罪金、赌博者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是以骆驼为计算单位的。骆驼是贝杜因人忠实的朋友,是他的心腹,是他的养父和养母。驼乳可以解渴,驼肉可以充饥,驼皮可以做衣服,驼毛可以织帐棚,驼粪可以做燃料,驼尿可以当生发油,还可以做药。在游牧人看来,骆驼不仅是沙漠船,而且是真主的特赐(参阅《古兰经》16∶5—8)。斯普林杰说得最好:贝杜因人是“骆驼的寄生虫”。①现在的贝杜因人,喜欢自称为“驼民”(ahl al…ba`ir)。穆西尔说,鲁韦莱部族的成员,在某种困难的情况下,差不多人人都喝过驼胃里的水②。在危急的时候,他们就宰一只老驼,或者把一条棍子插入某只驼的喉咙里,使它把胃里的水吐出来。倘若骆驼喝水后不过一两天,它胃里的水是勉强可以做饮料的。骆驼在阿拉比亚人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阿拉伯语中,有一千多个名词,是关于骆驼的各个品种和生长阶段的,名目之多,只有宝剑的各种名称可以与之相比。阿拉比亚的骆驼,最能耐渴,饮水一次之后,在冬季能旅行二十五、六天,在夏季能旅行五、六天。骆驼是初期的穆斯林能征服四邻的一个因素,因为它能保证军队的机动性,使游牧民族对土著民族占优势。相传,哈里发欧麦尔说:“在骆驼繁殖的地方,阿拉伯人才能昌盛。”阿拉伯半岛,就骆驼饲养来说,依然是世界的主要中心。纳季德的马,哈萨的驴,阿曼的驼,都是世界著名的。在过去,阿曼和波斯湾的采珠业,某些地区的盐矿和骆驼饲养是主要收入来源。但自1933年开采石油以来,与石油业有关的各种广泛的活动已经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哈萨的油田在世界上是蕴藏量最丰富的油田。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米甸人进攻以色列人(《士师记》,6∶5,参阅《创世记》24∶64),才把骆驼(就象马原产于美洲那样)从阿拉比亚的西北部传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文献中提及骆驼,这大概是第一次①。公元前第七世纪时,亚述人进攻埃及,骆驼才传入埃及;公元后第七世纪时,穆斯林进攻北非洲时,又传入北非洲。
② 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亚丁等地的长期殖民统治。1970年11月30日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译者
③ 戈壁沙漠主要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译者
① 最高峰参阅 Carl Rathjens和Hermann v Wissmann,Südarabiens…Reise,vol。iii,Landeskundliche Ergebnisse(Hamburg,1934),P。2。
① Arabia Felix:Across the Empty Quarter of Arabia(New York,1932)。
① Mu’jam al…Buldān, ed。F。Wüstenfeld(Leipzig,1866—1873),index。
② 克而白是天房的名称,参阅本书第108页。——译者
③ Futūhal…Buldān,ed。de Goeje(Leyden,1866),pp。53—55;tr。PhilipK。Hitti,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State(New York,1916,reprint Beirūt,1966),PP。82—84。
① Masālik al…Mamālik,ed。de Goeje(Leyden,1870)p。19,11。12—13。
① Al…lklil,Bk。VIII,ed。Nabih A。Faris(Princeton,1940),p。7;参阅Nazīh M。al…‘Azm,Rihlah fi Bilād al…Arab al…Sa‘īdah(Cairo,1937?),pt。1,p。118。
② 见A。Petermann,Mitteilungenaus Justus Perthes geographischer Anstalt,vol。32(Gotha,1886), p。43。
③ 咖啡因产于埃塞俄比亚的伽法省而得名。——译者
④ 参考al…Jazīri in de Sacy, Chrestomathie arabe,2nd ed。(Paris,1826),vol。i,pp。138以下,译文pp。412以下。
⑤ 麦蕈亦称松露,是一种地下菌属,可供调味;番泻叶是一种缓泻药。——译者
① 阿拉伯人喜欢把椰枣、葡萄干等泡在凉水里,过一两天发酵后,有甜味和酒味,却不醉人。因此译成枣醴或葡萄醴。——译者
② 参阅ibn…Qutaybah,‘Uyūn al…Akhbār(Cairo,1930),vol。iii,pp。209—213。
③ Al…Suyūti;Husn al…Muhādarah(Cairo,1321),vol。ii;p。255。
④ 参阅本书第97页。
① 参阅R。Meinertzhagen,The Birds of Arabia(Edinburgh;1954)。
② T。E。Lawrence,Seven Pillars of Wisdom (New York,1936),pp。 269—270。
③ 参阅本书第39和41页。
① 见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665页,“他们(阿拉伯人)全都骑着速度决不比马差的骆驼。”——译者
② Geography;Bk。XVI,ch。4,§§2&26。
③ William R。 Brown,TheHorse of the Desert(New York,1929),pp。123以下。
① 见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ndischen Gesellschaft; xiv(1891), p。361,1。13。
②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Rwala Bedouins(New York,1928), p。 368。参阅 Bertram Thomas的文章,见The Near East and India; Nov。1, 1928,p。518。
① 参阅 Carleton S。 Coon,Caravan:the Story of the Middle East(NewYork,1951),p。 61。
第三章 贝杜因人的生活
阿拉比亚的居民,为适应土地的双重性,分为两个主要的集团:游牧的贝杜因人和定居的人民。流动的居民与定居的居民,二者之间,通常没有明确的界线。中间还有半游牧的人和半定居的人。一度是贝杜因的某些城居的人民,有时会现出他们的游牧人的原形;也还有一些贝杜因人正处在变为城居人民的过程中。定居人民的血液,常因游牧人民的血统而获得更新的机会。
贝杜因人并不是无目的的、为漂泊而漂泊的吉普赛人②。贝杜因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生命适应沙漠环境的最好的方式。哪里有水草,他们就到那里去放牧牲畜,逐水草而居。游牧制度是内夫得地区的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正如工业制度是底特律和曼彻斯特的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一样。
城居的人民和游牧的人民,他们彼此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是自我利益和自我保存的迫切动机所促成的。城居人民,得天独厚;游牧人民,以坚决的态度,向他们索取自己所缺乏的生活资料,或以暴力掠夺,或以和平方法,彼此交易。他或做强盗,或做商人,或身兼二职。沙漠里的强盗和海洋里的强盗,有许多特质是彼此相同的。
游牧人,作为一个类型来看,现在和过去完全一样,将来仍然是这样。他的文化模型,永远是一样的。变化、进步、发展,都不在他所愿意遵守的规律之列。他受不到外来的观念和风俗的影响,所以他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他的祖先的生活方式——住在用羊毛或驼毛织成的“毛屋”里,用同样的方法,在同一牧地上放牧绵羊和山羊。养羊、养驼、养马、狩猎和劫掠,构成他主要的职业。照他的想法,这些事才是男子汉值得干的职业,农业和各种工商业,是有损威严的。倘若脱离了那个环境,他就不是一个游牧人了。在肥沃的新月地区,有许多帝国灭亡了,又有许多帝国兴起来,荒凉的沙漠里的贝杜因人,却依然如故①。
贝杜因人、骆驼和枣椰,是沙漠中一切生物的三位一体的统治者;再加上沙子,就构成沙漠里的四大主角。
对沙漠的居民来说,沙漠不仅是一个可居住的地方,而且是他的神圣的传统的守护者,是他的纯粹的语言和血统的保卫者,是防范外界侵略的第一条防线。沙漠缺水,天气炎热,道路不明,食物缺乏,这四件事,在承平时期,都是游牧人的劲敌;在战争时期,却是他们的忠实的盟友。游牧的阿拉比亚人,不大屈服于外来的束缚,是不足为奇的。
贝杜因人体格上和心理上的结构,忠实地反映出沙漠地方的连续性及其单调和干燥。在解剖学上,他是一捆神经、骨骼和肌肉。由他的体格,可以窥见沙漠的硗瘠和荒凉。他日常的食物,是椰枣和面粥或炒面,再加凉水或奶。他的衣服是象食物一样缺乏的:一件长的衬衫(thawb),一条带子和一件宽舒而飘垂的上衣(‘abā’),这是我们在图画上看熟了的。头上蒙一块披巾(kūfiyah),用一条细绳(‘iqāl)给结稳了。裤子是不作兴穿的,鞋袜是希罕的。坚忍和耐劳,似乎是他的无上美德;他有这种美德,故能在生物希罕的环境里生存下去。消极是这种美德的坏处。他宁愿消极地忍受,不愿想法改变自己所处的景况,命运无论怎样恶劣,是无关紧要的。个人主义,是他的另一种明显的特性,这种特性是根深柢固的,因此,贝杜因人不能把自己提高到一个国际型的社会成员的地位,他只关心本部族的福利,要他关心各部族共同的福利,那是很困难的。纪律、秩序、权威,都不是沙漠生活中的崇拜对象。一个贝杜因人曾祈祷说:“主呀!求你怜悯我,怜悯穆罕默德,不要怜悯别的任何人。”①自易司马仪(以实玛利)的时代起,游牧的阿拉比亚人,是反对一切人的,一切人也都是反对他的。
劫掠(ghazw)本来是一种盗贼的行径,但是,沙漠生活的经济情况和社会情况,却已经把劫掠提升到一种民族风俗的地位了。这种风俗,是以贝杜因人畜牧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基础的。在沙漠地方,好战心理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心理状态;劫掠是有数的几种表现丈夫气概的职业之一。基督教的部族,如台格利卜人,也公开地干这种事。伍麦叶王朝早期的诗人顾托密曾以四句诗说明这种生活的指导原则,大意是说: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
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
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②。
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劫掠现已成非法的行为了。
劫掠是一种民族游戏,除非在迫于不得已的情况之下,照例是应该不流一滴血的。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对于减少需要养活的人口的数目,劫掠虽有帮助,但实际上不能增加可用的物资的总量。一个弱小的部落,或边境上的定居地,可以用现在所谓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