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经验。董竹君也想到了办企业,可是资金从何而来?她找到了二叔,二叔倒是极力赞成她开办纱管厂。她通过可靠的门路,东拼西凑,集资四千元,于1930年春末办起了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她在销售方面下足了苦功夫,直跑得双腿肿胀,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当时,女子办厂在上海还是新鲜事,很难赢得上海银行界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的信任,可想而知,要找他们贷款和拆借资金均是此路不通。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董竹君经高人指点,远涉重洋,去菲律宾马里拉华侨界招回了1万元股资,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可是好景不长,1932年1月28日夜,侵华日军悍然进攻上海闸北,群益纱管厂遭到炮击,被迫停工。海外股东不明真相,立刻有不少流言中伤董竹君,说她是“拆白党”,即今日所谓“空手套白狼”的骗子,这当然是冤枉。为了恢复生产,她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一时心急,险些中了专门设局坑人的“翻戏党”张云卿的当,好在她戳穿张氏的鬼把戏后,张氏不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敬佩她一个女人家在商机无限、危机也无限的上海滩敢闯敢干,还资助了她一些钱,以解燃眉之急。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总之是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这期间,董竹君的母亲去世了,父亲重病,债主催迫得一日紧似一日。眼前八面悬崖,竟看不到一线生机。她“顿时觉得四海茫茫,束手无策。一阵心酸,一阵沮丧,自杀之念油然而生”,甚至觉得死是最好的解脱,可以了却万般烦恼。但这个念头闪现之时,她耳畔立刻响起了夏之时的那句预言:“到头来,如果你不弄得走投无路,带着四个孩子跳黄浦江,我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难道我就这样让他轻易得到料事如神的快感?不行,绝对不行!董竹君重又攒足了心劲,她可不愿成全夏之时,他自鸣得意、捧腹大笑的样子并不可爱。父亲去世后,董竹君否极泰来,霉运终于告一段落。大成功者除了自身具备勇气和实力,通常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贵人相助,董竹君的重新崛起也不例外。
有一天,董竹君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四川人李嵩高,此人曾留学法国,是四川地方军队的军火采购员。他慕名而来,听说她会经商,资金方面遇到难处,便慷慨解囊,愿借给她两千元做生意,这岂不是雪中送炭吗?此人语气诚恳,并没有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董竹君欣然收下了这笔救命钱。她仔细一琢磨,办厂太难了,只好放弃,办川菜馆,兴许更有奔头?当时,在上海酒菜业中最受欢迎的是粤菜和闽菜,川菜屈居其后,主要是因为川菜的麻、辣、咸味道太重,不对下江人的胃口。要是将川菜的花色品种加以重新组合和改造,未见得不能与粤菜、闽菜争一日之胜。
想到就做,谋定不夺,这是董竹君的作风。应该说,一开始,她的定位就极高。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吃不仅仅是吃,还是一种文化,瞄准了这一点,她开川菜馆,便不单纯出于赚钱的商业目的,还要把它当作文化产业来经营。取店名,她无须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便想到了“锦江”二字。四川成都依傍着美丽的锦江,古时候被称为“锦官城”和“锦城”。在锦江边,有一座著名的望江楼,曾是唐朝女校书薛涛吟诗会客的地方,后来成为川中名胜。风雅的游人也许还能背诵楼中的那首七绝:
望江楼上望江流,人自望江江自流。
人影不随江水去,江声不断古今愁。
董竹君与薛涛均出身青楼,天涯沦落,虽然异代不同时,但两心相照。以“锦江”作店名,可说是雅气十足,川味十足,文化底色十足。她意犹未尽,又拿出了与之相称的设计,店徽是一片青青竹叶。
1935年3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的华格臬路,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开门便是满堂红,此后生意节节攀升,简直好到爆棚的程度。上海滩青、红帮的头面人物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固然捷足先登,南京及上海军政要人也经常在此设宴,默片时代的头号明星查尔斯·卓别林访问中国,曾在此品尝了香稣鸭子,还在其回忆录中特意提到一笔。满座的时候,竟连杜(月笙)老板也得排队,有一回,他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便让招待员捎话给董竹君,赶紧扩充店面,房间不够,就用他的名义跟房东孙梅堂商量。董竹君正求之不得,孙梅堂误以为杜老板是她的靠山,只好尽力玉成。锦江向后弄深入,必须搭天桥过去,又是杜老板出面疏通,使法租界工部局破天荒地签发了特许营业执照。经过这次扩充店面,不仅锦江的生意更加蒸蒸日上,而且董竹君名声大噪,全上海的人都认为她门路广,神通大。
在当时的酒菜业中,还没有人像董竹君那样讲求文化品味,室内装潢十分考究,除了红木雕刻宫灯、意大利样式的雕塑,墙上还挂有张大千画的丛竹、郎静山的照片和郭沫若的书法。这里应特别提及郭沫若,他困居上海期间,一直由锦江照料伙食,因此他称赞董竹君为一饭救韩信的“漂母”,还写诗填词以表谢意,其诗为:
患难一饭值千金,而今四海正陆沉。
今有英雄起巾帼,娜拉行踪素所钦。
1936年初,董竹君开办了锦江茶室,给社会贤达名流提供一个幽雅整洁、安静舒适的清谈环境。茶室全用女招待,却从不播放靡靡之音,以示正派经营。董竹君将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办得红红火火,与其经营理念和严格管理固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她能在三教九流各路神仙中周旋自如,诸如官场中的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国民党政要戴季陶、红人郑毓秀,黑道上的青帮头目杜月笙、红帮头目黄金荣,白道上的文、教、法、工、商、报界的名流,她都能一一摆平,不开罪任何一方,在商言商,不卷进政治漩涡,尽管她也掩护和资助过一些爱国人士和地下共产党员,但总能做得天衣无缝,就算是后来军统特务沈醉有所察觉,也没能抓到足够的把柄,不敢轻举妄动。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一点不错。董竹君身上的传奇色彩极浓,有名声,有事业,如此成熟成功的美女,身后自然不乏追求者,烦心事也就随之而来。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董事、法国哈瓦斯通讯社上海分社负责人张翼枢深有背景,与黑、白两道的大人物都有拜把子交情,他来扣弦琴挑——打董竹君的主意,自以为十拿九稳。张某请吃请玩,送花送礼,表情表意,高招低招用尽,董竹君只是虚与委蛇。她知道他有家有室,而且有摆脱不了的苦衷,便急中生智,将他一军:“你要我与你结成眷属,我也同意。但你必须先和你妻子离婚。”她的“认真”令张某大吃一惊,她摆明了态度——不可能做小老婆偷偷摸摸马马虎虎过一辈子。张某色心未死,仍旁敲侧击地说:“像你这样美貌、聪明而且事业心强的女性确实少见,但是你必须知道,没有政治和经济力量来支持你的事业,想得到发展是困难的。”说这话,表明他已泄气,只不过仍硬撑着局面。于是,董竹君不失时机地抱怨道:“看来,你的意思是不肯离婚,那你也太不替我着想了!”这次口头交锋后,张某一票水撤退得无影无踪,再也没来找董竹君的碴,毕竟是他情亏理亏,怨不得别人美女不给机会。
1940年冬,董竹君搭承荷兰一家公司的轮船赴菲律宾马尼拉,一是探望大女儿国琼,二是为锦江两店募集股金。她选择的时机显然不对,日本远征军于翌年入侵菲国,董竹君与女儿沦为了难民,险些死于菲国新兵的枪口(误以为她们是日本间谍),幸亏朋友跪地作证,才逃过劫数。董竹君临危不乱,关照大家要穿戴整洁,妇女略施脂粉,因为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尊重富人和女士,打扮得漂亮些能博取同情,容易获得救助。事实证明,她这是神机妙算,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下,他们果然多次得到意想不到的援手,从而死里逃生。
1945年初,在菲律宾受困五年后,董竹君乘日本红十字会的难民船回到上海。沦陷区的上海早已面目全非,日本人的“善治德政”通过汪伪政权尽展“魅力”,有钱有势的人纸醉金迷,没钱没势的人则忍气吞声。董竹君回国后,立刻发觉锦江两店(饭店和茶室)的代理人张某某贪污严重,经营额已急剧下滑,她若再晚回一段时间,锦江两店势必会落入他人之手,她的心血便将付诸东流,真是好险啊!她急于筹集资金,在证券交易所又栽了个跟头,屋主也要挟收回店面,再加上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政府发行法币和金元券,使物价疯涨,锦江两店险象环生。董竹君临渊履冰,战战兢兢,但她相机行事,一一化险为夷。
三、慷慨无私
我们不能不佩服董竹君的精明干练,也不能不佩服她的烂漫天真,还不能不佩服她的无私慷慨。上海解放后,她遵照上海市公安局和市委的指令,以锦江两店的人员为班底,以十三层楼的华懋大厦(英国犹太人沙逊的大厦)为场地,创立锦江饭店。董竹君将自己含辛茹苦十六年所赚得的资产15万美元(折合当时黄金3千两,折合现在人民币约1千3百万元)全部奉送给国家,还交出了自己的花园住宅,她只保留了郭沫若手书的一首《沁园春》词和一套红木的文房四宝。可后来,当时的某些领导人却对董竹君的实际困难(工资只有160多元,要养活一家,还要周济朋友)视若无睹,置若罔闻,她只好再次以典押物品来过一种相对体面的生活。更可气的是,作为锦江饭店的创始人,她是首席董事长兼总经理,却被某些人莫名其妙地排挤出去,甚至给不出一条令人信服的理由。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锦江饭店还割断其前身——锦江两店的历史,尤其令她吃惊。她的四个女儿提出要求——自费立碑刻写锦江饭店的来龙去脉,也被有关方面断然拒绝,认为董竹君有为自己树碑立传之嫌。1991年锦江饭店开纪念会,这位创始人仍被遗忘,很显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一直想磨灭历史,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片面。
一位出身卑贱而能自尊、自强、自立的女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位决不苟且、决不退缩、决不屈服于命运淫威的女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位敢于在冒险家的乐园白手起家的女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位能将四个女儿全部送往美国留学的母亲是值得尊敬的,一位能捐出大笔家产给国家的女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位曾遭受两次牢狱之灾(旧社会为地下党保存宣传品,囚禁四个多月;新社会则被扣上“特务嫌疑”的帽子,囚禁六年)而能凭仗超凡的意志力挺过难关的女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位终生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女人是值得尊敬的。
董竹君是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她洞悉世事,练达人情,却又不失赤子之心。在将近百岁高龄上,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和记忆力完成四十余万字的长篇自传《我的一个世纪》,用平和从容的笔调讲述百年沧桑,无论苦乐悲欢,均娓娓道来,叙事讲理,质疑发问,都令人耳目一新。读完她的自传,我不禁想:假如这样一位综合素质极高的优秀女人还不能成功,就真的没有什么女人能取得成功了。频仍的苦难之所以摧毁不了董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