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升趋势中(如图5。5a所示),市场在点A确立一个新的高点,通常其交易量亦有所增加。然后,在减少的交易量背景之下,市场跌至B点。到此为止,一切均符合匕升趋势的正常要求,趋势进展良好。然而,下一轮上冲抵达了C点后,收市价格却无力穿越前一个高点A点。接着,价格就开始跌回。此时,一个潜在的双重顶便跃然纸上。我们之所以讲“潜在”,是因为这才是所有的反转形态成立的必要条件,而只有在收市价格突破前一个低点B的支撑之后,这个反转才能成立。除非发生突破,否则价格可能仅仅是处于横向延伸的调整阶段中,为原先趋势的恢复作准备。
理想的双重顶具有两个显著的峰,且其价格水平大致相同。交易量倾向于在第一个峰时较重。而在第二峰时较轻。在较重交易量下,当价格决定性地收市于中间谷点B点之下时,顶部形态就完成了,标志着趋势向下方的反转。以后,在下降趋势恢复之前,市场往往先要反扑回突破点的水平。
双重顶的测算技术
双重顶的测算方法是,自向下突破点(中间谷点B即被突破的价位)开始,往下投射与形态高度相等的距离。另一种方法是,先测出双重顶中第一条下降轨迹(点A到B)的幅度,然后从位于B点的中间谷点开始。向下投射相同的长度。双重底的测算方法一样,只是方向相反。
理想形态的变体
各种市场分析的领域都一样,现实情况通常都是理想模型的某种变体。比如说,有时双重顶的两个峰并不处于严格相同的水平上。有时第二峰相当疲弱,达不到第一峰的高度,这并不太成问题。而当第二峰实际上约略超过第一峰时,就出了些岔子。起初它貌似有效的向上突破,显示上升趋势已经恢复。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它竟演化成顶部过程的一个部分。为了解决这个两难间题。前面曾经提到过的那些过滤法则或许会派上用场。
过滤器
在判别突破成立与否的时候,大多数图表分析者都要求收市价格越过前一个阻挡峰值,而不仅仅是日内的穿越。其次,我们还可以采用某种价格过滤器。其中的一例便是百分比穿越原则(例如l%或3%过滤器)。第三,也可以选用双口穿越原则,这是时间过滤器的一例。换言之,为了证明向上穿越的有效性,价格必须接连两天收市于第一峰之上。
上述过滤器肯定不会是绝对可靠的,不过,它们的确有助于减少经常发生的错误信号(所谓“拉锯”现象)。这些过滤器有时有效用,有时也没用。分析者必须清楚,他面对的是百分比概率和可能性,错误信号的出现是免不了的,这是交易现实的客观规律。
在牛市中,双重顶的最后一程或最后一波在建立新高点之后,掉头转而向下的现象并不稀奇。在这种情况下,最后的一轮向上突破就形成了“牛市陷阱”(见图5。 6a和b)。但是足资安慰的是、绝大多数趋势信号还是能贯彻始终的,否则,整个趋势顺应理论就要丧失一大半价值和一大半可靠性了。
“双重顶”术语被大大滥用了
“双重顶”术语在期货市场上被大大地滥用了,大多数潜在的双重顶(或底)最终演化得面目全非。归根结底,价格本具有从前一峰值挡下,或者从前一低点弹起的强烈倾向,这种价格变化正是市场在阻挡或支撑水平上的自然反应,其本身并不足以构成反转形态。请记着,在顶部,价格必须真正跌破前一个向上反弹的低点,才能表明双重顶成立。
注意。在图5。 7a中,在点C,价格被前一个高点A挡下。这一变化在上升趋势中完全正常。然而,许多期货交易商在价格第一次试探前一个高点失败之后,马上就判断这个图形为双重顶。图5。 7b显示了在下降趋势中的对应的情况。对图表分析师来说,要判定价格从前一个高点的下撤,到底是双重顶反转形态的开端,还是仅仅是既存趋势的暂时挫折(或者反过来,要判定从前一个低点的上弹是不是双重底反转形态的发韧),是极为困难的。在通常情况下,从技术角度看,趋势继续发展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明智的做法是,一定要等到形态完成之后采取相应的动作。
两峰或两谷之间的持续时间很重要
最后,形态的规模始终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双峰之间持续的时间越长、形态的高度越大,则即将来临的反转的潜力越大。这一点对所有的图表形态而言,都是成立的。一般地,在最有效力的双重顶或底形态中,市场至少应该在双峰或双谷之间持续一个月,有时甚至可能达到两、三个月之久(在更大范围的月线图和周线图上,这类形态可能跨越数年)。这里所列举的大部分例子,是市场的顶部形态。现在朋友们应该清楚了,底部形态只是顶部形态的镜像,而两者之间的几点一般性的差别。在本章的开头部分我们己有交代。
圆顶和圆底
下面要讲的反转形态比前面几种都少见得多。它有好几个名字一圆顶或圆底、圆形、盆形或者碗形(如果系顶部形态,则不妨加上“倒扣”二字)。本形态代表着趋势的很平缓的、逐渐的变化。图5。 8a和b展示了这种图表形态。
请注意,图中价格从上升到下降、或者从下降到上升的变化过程,极为平缓。同时也请注意,图表下方的交易量也倾向于形成相应的盆状形态。在顶部和底部,交易量均随着市场的逐步转向而收缩,最后,当新的价格方向占据主动时,又都相应地逐步增加。
有时在圆底中点的稍后的位置上(如图5。 8b所示),价格在异乎寻常的重大交易量的背景之下突破,向上冲刺,然后又回落到缓慢的圆形形态过程中。在底部的末端。有时会出现一个“盆把’(或者说“平台”),随后新的上升趋势将恢复。请注意,在交易量图上的圆底上,过了中点之后,交易量突然开始上升,随着价格进一步上涨,交易活动相应逐步增加;平台出现时,交易量下降;接下来,当价格向上方突破时,交易量又进一步扩张。
我们很难确切地说圆形形态何时完成。如果在中点A处价格上冲,那么此后。当这个高点或向上穿越时。可能就是牛市信号。还有一个变通的办法,即把从平台向上的突破作为底部完成的信号。
圆底不具备精确的测算规则,不过技术分析师还是拥有其他各种技术工具,可以测算出新趋势的潜力。比如说,原有趋势的规模就是个重要的参考。能够提供价格回撤的一些大致范围。同时,圆形形态本身持续的时间也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其持续时间越长,则未来运动的潜力越大。另外,技术分析者还需要考虑其它要索—诸如原先的支撑和阻挡水平、百分比回撤、跳空、或长期趋势线等等。
如前面所述,相对来说盆形或者圆形形态,出现得较一不频繁。此处之所以要着重讲述圆形底形态,是因为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旦这种罕见形态果真出现了。通常便是市场的底部。我怀疑,在过去十年。此类形态罕见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所经历的特定市场条件。1970年代以剧烈牛市为特点。而1980年代则以熊市为代表,都不具备滋生圆底的环境条件二今后,在期货市场再度稳定以后。在各种主要底部形态中。我们很可能将看到圆底卷上重来。
V形形态,或称长钉形
最后要讲的这种反转形态可谓神出鬼没,在其出现时最难于判别,但它并不罕见。实际上,因为V形顶或底(或称长钉形)其实不是形态,所以我们极难判定。前面讨论的所有的反转形态均代表着趋势的逐渐变化。现存趋势先逐渐放缓,进而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达到相对平衡,最终,买卖双方通过“拔河比赛”,决定原有趋势到底是反转还是恢复。
在前面的各种形态中,价格有一段横向延伸的时间,分析者能够利用这个机会研究市场行为,仔仔细细地探求其去向的线索。这种阶段称为转换阶段。这是绝大部分反转形态的特点。
然而,V形形态代表着剧烈的市场反转,同市场逐步改变方向的惯常方式大相径庭。当它发生时,在几乎毫无先兆的情况下,趋势出人意料地突然转向,随即向相反的方向剧烈地运动。因为其身后并无形态可寻,从而其本质是非形态的。这类变化极为经常地孕育在关键反转口或岛状反转(见第四章有关内容)之中。交易商如何预期这类形态的降临,从而在其实际发生时,及时地把它判别(或至少猜测)出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V形顶形态(见图5。 9a到c)。
首先,事先必须有趋势存在。趋势以V形反转的现象,极经常地出现在市场持续上涨,一路很少调整或只有微小调整的情况下。通常,事前已经发生过数次价格跳空。当前的局面显得失去了控制,市场似乎已远远超出了绝大多数正常预期。目前,大部分职业交易商对这种情况已经提高警惕了。
我们可以想见,交易商当然梦想着自己能够在这种脱缰了似的市场中赶上潮流。但是从某个时刻开始,即便是最富经验的交易商也开始因为上涨的持续而不安·这种情况实在好象“骑虎难下”一性,抓住老虎,安全地爬上虎背只是开头,如何不出危险又不失体面地从虎背上下来才是棘手的难题。
这种困扰事出有因。市场有个极难对付的坏习惯,一旦它脱通之后,起初总要朝一个方向走得过远,然后,又常常会向相反的方向突然反噬回来,就象一根橡皮带被拉得太长,突然“喇”地反弹回来。这类突然回弹的特点是,事先通常无迹可寻,事后,市场向相反方向的剧烈运动,往往引发一系列交易所涨(或跌)限价。
V形反转的形成条件
形成V形反转的主要条件是陡峭的或脱缓的趋势。其转折点以关键反转日或岛状反转形态为标志,同时伴随着重大的交易量。有些时候,这种反转的唯一有效信号是,市场对其非常陡峭的趋势线的突破。移动平均线在这种情形下帮助不大。因为它的天性使它滞后于失控的价格变化。
随之而来的下跌,通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回撤到原先趋势的某个显要的比例(多达1/3或5%)位置。发生这种反向剧烈运动的原因之一是,在原先趋势中缺乏支撑和阻挡水平,它一路上的许多价格跳空也留下了“真空”。
事情发生后,在市场顶部被套牢的人急于抛售,以摆脱亏损头寸,这就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下跌的速度。所以,另外一个危险的信号是,事前市场上高得非同寻常的持仓兴趣,尤其是在持仓兴趣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原先趋势的后面部分的情况下(我们将在第七章中更多地讨论持仓兴趣)。
交易商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市场趋势强劲,大大地有利可图;另一方面,他不得不选择恰当的时机,及时平仓出市,以免被套住。他总可以利用逐步尾随的保护性止损指令“让利润充分增长”,这是既能防止趋势突然反向,又能充分积累利润的常用的方法。问题是,在市场失控之后,V形反转突如其来,即使我们已经预先设置好止损指令,但是由于市场在相反的方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