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曾说,“这本书在美国的命运与在英国截然不同……”{16}《通往奴役之路》在美国出版的经过及哈耶克对这一过程的印象是很有趣的。在1956年版的前言中,哈耶克写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它能够引起美国读者的兴致。我最后一次在美国生活,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我是个研究生,而这二十多年间,我对美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很了解。我无法确定,我的观点跟美国人的生活有多大关系,所以,当这本书被三家出版社拒绝后,我并不怎么惊奇。”然后他又在一个脚注中说:“我当时并不知道,但后来向某家出版社推荐这本书的人士承认,该出版社之所以拒绝出版本书,不仅仅是由于怀疑它会在美国取得成功,更是由于政治偏见,这种偏见甚至到了这种程度,这家出版社认为,这本书‘不适合由一家有声誉的出版社出版’。”{17}
《通往奴役之路》在进入美国市场时是不是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压制?支持哈耶克得出这一论断的证据是威廉·米勒的两段话,一段出自威廉·T.考奇的文章,一段出自米勒自己的著作。在1949年出版的《书籍工业》一书中,米勒谈到了大学出版社越来越多地从事“商业性出版活动”———也就是说,不仅面向学术界消费者,也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推销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这是一本引起轰动的书籍,但以前有好几家著名的商业出版社却拒绝出版它,尽管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这本书的销售前景。”{18}
几年后,考奇写了一篇论述《自由主义者的暗中审查》的文章,并说,米勒正在调查在《书籍工业》中令人费解的评论。米勒响应说:“你在问我,我是否暗示,这本书不适合由一家有声誉的出版社出版,我的回答是,那是我说的话,而不仅仅是我的暗示。当时,我自己凑巧有机会向那家大出版社说,我正在读那部手稿,当时我也有机会向那家出版社说,我觉得那本书会卖得不错。尽管我建议出版那本书,但他们却拒绝了,并且很得意。我本来就觉得他们会这样,结果果然应验了。”{19}换句话说,《通往奴役之路》是因为政治原因而不能出版的说法,是出自米勒之口,而且,正是米勒本人向出版社建议出版《通往奴役之路》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谈到过当时占据主流的思想氛围。有人曾问弗里德曼,“有迹象表明,1956年《通往奴役之路》的再版曾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你觉得有这么严重吗?”弗里德曼说:“对此我一点都不怀疑。你们不知道从1945年到1960年甚至20世纪70年代的舆论氛围。我自己就经历过那段艰难岁月,我简直不知道如何形容它,因为说出来实在不会有人相信。我们都有同样的经历。我在1962年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那已经是17年以后了。这本书现在已经卖到了近百万册。但除了《美国经济学评论》之外,美国的报刊没有一家对它做过评论。在那个时代,给它写书评是不可想象的———而我还是芝加哥大学的全职教授,在当时的学术界也算很有名了———而一本跟当时的主流意见唱反调的书,是不会有任何报刊发表书评的,《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等,都不可能……是的,这一经历就能充分地说明当时的思想氛围。”{20}
当时,米勒只是美国出版界一位毫不起眼的人物,是一家出版社的特约审稿人。米勒在《书籍工业》中也提到了,为什么出版社有很多理由拒绝出版某些书籍。他特别提到了大学出版社,他说:“商业性题材能赢利多少,没有人知道;大多数这类书跟其它一般商业性书籍一样,都有可能赔钱。”{21}
我们无法断定,《通往奴役之路》最初是否真的因为政治偏见而在美国遭到出版社拒绝。两家美国出版社麦克米兰和哈泼在退稿信中说,“哈耶克教授游离于当代美国和英国的思想潮流之外,”而“这本书也过于臃肿,他说的那些东西其实只用一半篇幅就能说清楚。而且,本书完全是否定性的,让读者根本无从考虑应该信奉什么样的思想和政策”{22}。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第17章 成 名(2)
1944年4月,《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一个月后,哈耶克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与美国其它几家出版社的谈判是在几个月前进行的,当时这本书还没有在英国出版,因而,它在美国是否会受到欢迎,当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哈耶克本人也没有预料到。而且,跟英国一样,美国战时实行的纸张定量供应也限制了出版社作出出版决策。
受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委托审稿的人士是这样说的:
1.……精湛的论述……整个探讨都具有极高的思想和学术水准……这是一本精湛的著作,但视野有一些局限性,有点一边倒。我怀疑它在我国是否会有广阔的市场,或者是否能改变很多读者的立场……
2.迄今为止,自由企业的鼓吹者和反对者之间的辩论并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哈耶克的著作可能会在我国掀起一场具有更高学术水平的大论战……这本书几乎完全是批评性的,而缺乏建设性。它的论证思路是非此即彼。没有妥协的余地。作者写作时充满激情,本书具有伟大的教条主义者的极端清晰性。哈耶克真诚地相信别人持有某种危险的观念,而这些人却没有察觉。他怀着充满爱意的焦灼心情,对他的同胞们发出了警告。{23}
研究自由史的历史学家吉姆·鲍威尔曾简单描述过《通往奴役之路》在美国的出版过程,他说:“哈耶克授权当时在华盛顿任职的弗里茨·马赫卢普去找一家美国出版社,但没有成功。他把一份儒特里奇出的校样给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阿伦·迪莱克特教授(是弗里德曼的妻兄),他在1943年结识了哈耶克,当时两人都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迪莱克特把校样转给弗兰克·奈特……显然,奈特又把它给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威廉·考奇,一位同情古典自由主义的人,他同意出版这本书……当时出的是战时的小开本,4-7/8英寸乘以6-3/4英寸。”{24}
1944年9月18日,《通往奴役之路》的美国版出版了,时为英国版出版后半年。跟在英国一样,首版开印也是2000册,而英国的幅员要比美国小得多,英国人也没有美国人富裕。1945年《哈泼杂志》的一篇文章说,这“清楚地说明了,出版社最初预期它是一本面向学者的严肃的学术性著作”。{25}这本书基本上是一本学术性著作,是针对英国读者写的,讨论的是英国的问题,又是出自一位在美国根本无人知晓的奥地利学者之手。
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编辑约翰·斯库恩回忆说,出版社准备出版《通往奴役之路》时,向哈耶克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要采取“特定的办法让它看起来适用于美国,而不能只是一本读者范围局限于英国的书”{26}。达到这一目标的办法是请约翰·钱伯林写了一篇序言,他是美国著名学者,经常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报刊写书评。在美国版的第一版上,钱伯林的名字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出版社也曾经跟1940年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联系过,希望他为美国版的《通往奴役之路》写一篇序言,但遭到他的拒绝。{27}
钱伯林在序言中赞扬了这本书。他说:“在迟疑不决的时代,哈耶克的这本书是一个警告,是一声呐喊。它是对英国人说的,也对美国人有意义:坐下来,看一看,听一听。《通往奴役之路》是冷静的、严肃的,具有逻辑的力量。它不想讨读者的欢心,但它的逻辑是不可抗拒的:‘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免于匮乏’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只能是那种解放个人自由的制度的必然产物。如果‘社会’和‘整体的利益’成了判断国家活动的惟一的试金石,个人就不可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了。”钱伯林最后说,“我们对《通往奴役之路》的惟一的期望,就是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读到它。”{28}
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1944年9月24日,《通往奴役之路》成了《纽约时报书评版》头条评论的主题。亨利·哈兹利特是一位知名的政治和经济学者,在《新闻周刊》开有专栏,他不惜笔墨赞美《通往奴役之路》。他热情洋溢地写道,《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写的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本书”,书评的整个内容都是这种赞美之词。“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他的名著《论自由》中为他那一代人阐述了自由与权力的关系,这本书则以强有力的、严密论证,为我们这个时代重申了这个主题。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过去50年中,整个世界正在走向危险的方向,开始还比较缓慢,现在却越来越加速了。它对所有出于好心的计划人员和全权计划体制者是一声当头棒喝。若非通读全书,就无法领略到它那巨大的魅力和强大的说服力。作者即使不是生于非英语国家,我们也可以说他的英文文彩出众非常,他的文风高贵、节制而又恰到好处。”跟钱伯林一样,哈兹利特也觉得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大不列颠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也就是洛克、密尔顿的传统、亚当·斯密和休谟的传统,麦考莱、密尔和莫利的传统、阿克顿和戴雪的传统,这一传统当代最杰出的捍卫者,不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而是一位奥地利流亡人士”{29}。
哈兹利特的书评发表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就意识到,它这回可要发财了。它立刻下令加印5000册,几天后,又第三次加印5000册,没过几天,增加到1万册。出版社编辑斯库恩回忆说,10月份的第一周,“很多书店都断货了,我们都忙得一塌糊涂,印刷、包装、发运、配送,把大量书送到美国和加拿大读者手中”{30}。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第17章 成 名(3)
在英国和美国,对《通往奴役之路》的反应分为两个阶段,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这本书和哈耶克的名声是很重要的。在这两个国家,第一阶段的反应出现在本书刚出版后的几个星期和几个月中。各大报刊都发表了书评,《通往奴役之路》被当做一本大众关注的学术著作。哈耶克出名了。到了第二阶段,这本书和哈耶克则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因为1945年4月,《读者文摘》在美国发表了一个缩写本,并称之为“我们这一代最著名的一本书”,而一个月后,丘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又提到了哈耶克的看法。哈耶克成了大名人,而《通往奴役之路》则成了一种象征。
哈耶克本人经历了并且帮助推动了第二阶段的成功,1945年春天,他赴美国作了一次巡回演讲。最初是计划到五所重要的大学去作一系列演讲,而在乘轮船横渡大西洋时,《读者文摘》版面世了,形势完全改变了。当时《读者文摘》的发行量接近1000万份,在电视出现之前的时代,它可是美国文化舞台上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