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
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一一〕也。北土风俗〔一二〕,
都不行此。太山羊侃〔一三〕,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一四〕访
侃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一五〕。”肃曰:“是我亲第
七亡叔〔一六〕,非从也。”祖孝征〔一七〕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
“贤从弟门中〔一八〕,何故不解?”〔一〕各本无“人”字,今从宋本,少
仪外传下亦有也。赵曦明曰:“各本此下有‘乃陈文墨,■■無自言者’,宋
本注云:‘一本无此十字。’案:无者是也,有则与下复。”郝懿行曰:“■■
二字,又见文章篇末,检玉篇云:‘■,乖戾也,頑也。’然此字文人用者绝
少,厥义未详。”器案:少仪外传下引与宋本合,赵据一本删是,今从之。
〔二〕卢文弨曰:“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阀’与‘伐’同。此阀阅言家世。”〔三〕三国志吴书孙贲传注:“贲曾孙
惠,文翰凡数十首。”晋书温峤传:“明帝即位,拜侍中,机密大谋,皆所参
综,诏命文翰,亦悉豫焉。”〔四〕“面论”,少仪外传作“面谕”。
〔五〕赵曦明曰:“颜师古注汉书翟方进传:‘无何,犹言无几,谓少
时。’器案:汉书金日磾传:“何罗亡何从外入。”师古曰:“亡何,犹言无故。”
刘淇助字辨略二曰:“诸无何,并是无故之辞。无故犹云无端,俗云没来由
是也。”〔六〕“不可”,鲍本、汗青簃本作“何可”。
〔七〕史记伍子胥传:“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八〕
“使”,宋本元注云:“一本作‘取’。”案:罗本、傅本、颜本、程本、胡本、
何本、朱本作“取”。少仪外传亦作“使”,今从之。
〔九〕少仪外传无“没”字。
〔一0〕赵曦明曰:“家之称门古矣,逸周书皇门解:‘会群门。’盖言
众族姓也。又曰:‘大门宗子。’”刘盼遂引吴承仕曰:“吴志刘繇传:‘王朗
遗孙策书曰:“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后。”’此指
繇为扬州刺史畏袁术不敢之州,吴景、孙贲迎至曲阿一事言之。孙贲者,策
之从父昆弟,谦不指斥,则谓之尊门,与颜氏所称门中同意。”器案:唐段
行琛碑称高祖曰高门,曾祖曰曾门,(金石萃编)唐书孝友程袁师传:“改葬
曾门以来,阅二十年乃毕。”唐济度寺尼惠源和上神空志:“曾门梁孝明皇
帝。”(金石萃编)盖惠源,萧禹孙女也,则称门风习,至唐犹然。梁章钜称
谓录四曰:“案:兄弟已亡者,不忍称其兄弟,而称其兄弟之子之名也。”〔一
一〕“安帖”,朱本作“妥帖”,案:易林离之无妄:“安帖之家,虎狼为忧。”
朱本妄改。
〔一二〕宋本元注:“一本无‘风俗’二字。”案:罗本、傅本、颜本、
程本、胡本、何本、朱本无。
〔一三〕颜本注:“侃、■同。”赵曦明曰:“梁书羊侃传:‘侃字祖忻,
泰山梁甫人。祖规陷魏,父祉,魏侍中金紫光禄大夫。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
晋书地理志:‘泰山郡,汉置,属县有梁父。’案:泰、太甫、父俱通用。”〔一
四〕卢文弨曰:“魏书羊深传:‘深字文渊,梁州刺史祉第二子也。子肃,武
定末,仪同开府东阁祭酒。’”〔一五〕如此如此,犹当时之言尔尔。胡三省
通鉴八六注:“尔尔,犹言如此如此也。”又一六八注:“颜之推曰:‘如是为
尔,而已为耳。’”〔一六〕器案:自汉、魏以来,习惯于亲戚称谓之上,加
以亲字,以示其为直系的或最亲近的亲戚关系。本书下文:“思鲁等第四舅
母,亲吴郡张建女也。”史记淮南王传:“大王,亲高皇帝孙。”又梁孝王世
家:“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春秋繁露竹林篇:“齐顷公,亲齐桓公之
孙。”说苑善说篇:“鄂君子■,亲楚王母弟也。”风俗通义怪神篇:“安,亲
高祖之孙。”晋书武悼杨太后传:“后言于帝曰:‘贾公闾有勋社稷,犹当数
世宥之,贾妃亲是其女,正复妒忌之间,不足以一眚掩其大德。’”诸亲字,
用法俱同。
〔一七〕赵曦明曰:“北齐书祖珽传:‘珽字孝征,范阳狄道人。’”〔一
八〕梁章钜称谓录三曰:“案:不忍称亡者之名,故称其子之门中耳。”古人
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一〕。从父〔二〕兄弟姊妹已孤,而对
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
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三〕多呼为侄〔四〕。案:尔雅、
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五〕。晋世已来,始呼叔侄;
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六〕。
〔一〕黄叔琳曰:“汉书二疏传,叔侄亦称父子。”又曰:“叔伯乃行次
通名,古人即以为字,五十以伯仲是也。去父母而称伯叔,乃晋以下轻薄之
习。”赵曦明曰:“案: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称诸父,必连父为称。”〔二〕
各本脱“父”字,今从宋本。
〔三〕各本脱“人”字,今从宋本。
〔四〕通典六八:“宋代,或问颜延之曰:‘甥侄亦可施于伯叔从母
耶?’颜延之答曰:‘伯叔有父名,则兄弟之子不得称侄,从母有母名,则
姊妹之子不可言甥;且甥侄唯施之于姑舅耳。’雷次宗曰:‘侄字有女,明不
及伯叔;甥字有男,见不及从母;是以周服篇无侄字,小功篇无甥名也。’”
〔五〕宋本“之”作“立”。沈揆曰:“尔雅云:‘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左
传云:‘侄其从姑。’丧服经亦一书也,隋书经籍志丧服经传及疏义凡十余家,
一本作‘丧服绖’者非。”赵曦明曰:“案:尔雅见释亲,左传在僖十四年,
丧服经在仪礼内,子夏为之传,其大功九月章:‘侄丈夫妇人报。’传曰:‘侄
者何也?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器案:后汉书邓后纪论:“爱侄微愆,髡
剔谢罪。”注:“太后兄骘子凤受遗,事泄,骘遂髡妻及凤,以谢天下。”则
宋人仍以侄为对姑之称。
〔六〕陆继辂合肥学舍札记三:“姑侄字皆从女,左传所谓‘侄其从姑’
是也。然尔雅‘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则似兄弟之男子子亦可称侄矣。颜
氏家训云:‘晋世已来,始呼叔侄。’吾意叔乃对嫂之称,非可施于从父,侄
乃对姑之号,可以通于丈夫,相习既久,差不悖于礼者,从之可也。(干禄
字书序、柳宗元祭六伯母文,皆称侄男。)”别易会难〔一〕,古人所重;江
南饯送,下泣言离〔二〕。有王子侯〔三〕,梁武帝弟,出为东郡〔四〕,与
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五〕,甚以〔六〕恻怆。”数行泪下。
侯遂密云,〔七〕赧然〔八〕而出。坐此被责,飘飖舟渚,一百许日,卒不
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九〕。然人性自有少涕
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一0〕;如此之人,不可强责〔一一〕。
〔一〕吴曾能改斋漫录十六:“李后主长短句,盖用此耳,故云:‘别
时容易见时难。’又云:‘别易会难无可奈。’然颜说又本文选,陆士衡答贾
谧诗云:‘分索则易,携手实难。’”萧■勤斋集一送王克诚序:“昔颜黄门言: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而诗人有‘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之云,意颜说乃其常,诗人故反为高奇耳。”器案:释常谈中:
“淮南子曰:‘杨朱见歧路而泣之,曰:“何以南,何以北。”’高注曰:‘嗟
其别易而会难也。’”(与今本说林注异。)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
嵇康与阮德如诗:“别易会良难。”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古人云:‘别易会
难。’不其然乎!”施肩吾遇李山人诗:“别易会难君且住。”文选陆士衡答贾
谧诗集注曰:“钞曰:‘此言别易会难也。’”张铣注曰:“分别则易,集会则
难。”俱在李煜词之前。
〔二〕刘盼遂引吴承仕曰:“按:南史张邵传:‘张敷善持音仪,尽详
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余响久之不绝。张氏后进皆慕之,其
源起自敷也。’明江左自有此风,宋、齐以来已如是矣。”〔三〕汉书王子侯
表第三上曰:“至于孝武,以诸侯王疆土过制,或替差失轨,而子弟为匹夫,
轻重不相准,于是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
且临定其号名。’自是支庶毕侯矣。”〔四〕钱大昕曰:“此东郡谓建康以东之
郡,如吴郡、会稽之类,若秦、汉之东郡,不在梁版图之内。”〔五〕器案:
分张,犹言分别,为六朝人习用语。淳化阁帖二王羲之帖(原题后汉张芝书,
今从诸家考定。):“且方有此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法书要录引王
羲之帖:“此上下可耳,出外解小分张也。”通典五一:“刘氏问蔡谟曰:‘非
小宗及一家之嫡,分张不在一处,得立庙不?’”宋书江夏王义恭传:“文帝
诫义恭书云:‘今既分张。’”又王微传:“微以书告灵曰:‘昔仕京师,分张
六旬耳。’”北齐书高干传:“干曰:‘吾兄弟分张,各在异处。’”庾信伤心赋:
“兄弟则五郡分张,父子则三州离散。”以分张与离散对文,则分张与离散
同义可知。
〔六〕“以”,宋本元注:“一本作‘心’字。”案:罗本、傅本、颜本、
程本、胡本、何本、朱本作“心”。
〔七〕赵曦明曰:“易小畜彖:‘密云不雨。’”卢文弨曰:“语林(艺文
类聚二九、御览四八九引):‘有人诣谢公别,谢公流涕,人了不悲。既去,
左右曰:“向客殊自密云。”谢公曰:“非徒密云,乃是旱雷。”’案:以不雨
泣为密云,止可施于小说,若行文则不可用之,适成鄙俗耳。”张云璈四寸
学五:“按:密云言无泪,盖取小畜‘密云不雨’之义,二字甚奇。”陆继辂
合肥学舍札记三:“密云,盖当时里俗语,戏谓不哭也。”〔八〕卢文弨曰:“说
文:‘赧,面惭赤也,奴版切。’俗作G 。”〔九〕“分首”,类说作“分手”。
案:首、手古同音通用,仪礼大射仪后首,郑玄注云:“古文‘后首’为‘后
手’。”又士丧礼郑注:“古文‘首’为‘手’。”俱其例证。
楚辞九歌河伯朱熹集注:“交手者,古人将别,则相执手,以见不忍相
远之意,晋、宋间犹如此也。”然则,交手后即分手也。
〔一0〕世说容止篇:“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续谈助四
引小说:“王夷甫出,语人曰:‘双眸烂烂,如岩下电。’”以烂烂形容目光,
与此正同。诗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郑笺:“明星尚烂烂然。”〔一一〕
卢文弨曰:“孔丛子儒服篇:‘子高游赵,有邹文、季节者,与子高相友善,
及将还鲁,文、节送行,三宿,临别流涕交颐,子高徒抗手而已。其徒问曰:
“此无乃非亲亲之谓乎?”子高曰:“始吾谓此二子大夫耳,乃今知其妇人
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