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奴材。刘元海谓成都王颖曰:‘逆自奔溃,真奴材也。’田崧曰:‘贼氐奴
材,欲觊非分。’刘璋执姚洪,洪骂曰:‘汝奴材,固无取;吾义士岂忍为汝
所为。’奴材者,言奴仆之所能,皆卑贱事也。”陆、赵之说,盖又本于陈士
元。
〔二五〕少仪外传上、类说引“虏”作“掠”。
〔二六〕文选奏弹王源李善注引袁子正书:“古者,命士已上,皆有冠
冕,故谓之冠族。”〔二七〕宋本“安”作“汝”,少仪外传上、事文类聚后
九引同。
〔二八〕类说“保”作“饱”。
〔二九〕类说、事文类聚后六无“千载”二字。类说“不”作“免”。
敬斋古今黈五曰:“世之劝人以学者,动必诱之以道德之精微,此可为上性
言之,非所以语中下者也。上性者常少,中下者常多,其诱之也非其所,则
彼之昧者日愈惑,顽者日愈偷,是其所以益之者,乃所以损之也。大抵今之
学,非古之学也。今之学不过为利而勤,为名而修尔;因其所为而引之,则
吾之劝之者易以入,而听之者易以进也。求之前贤,盖得二说焉:齐颜之推
家训云:‘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
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
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谚曰:“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则今人所谓‘良田千顷,不如薄艺随身’者也。韩退之为
其侄符作读书城南诗:‘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即有
余。’则今世俗所谓‘一字值千金’者也。古今劝学者多矣,是二说者,最
得其要,为人父兄者,盖不可以不知也。”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一〕,
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二〕,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
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
不如薄伎在身〔三〕。”伎之易习而可贵者〔四〕,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
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
裁衣也。夫读书之人〔五〕,自羲、农巳〔六〕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
凡见几事,生民〔七〕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
隐也。
〔一〕卢文弨曰:“六经依礼记经解所列,则诗、书、乐、易、礼、春
秋是也。经不可以不明,百家之书,则但涉猎而已。”〔二〕器案:一艺即一
经。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承其大体,玩
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三〕戒子通录、敬斋
古今黈五“伎”作“技”;野客丛书二九引“薄伎在身”作“薄艺随身”;事
文类聚后六引此二句作“积钱千万,无过读书”,盖总下文言之,非举谚也。
太公家教:“积财千万,不如明解一经;良田千顷,不如薄艺随躯。”
至正直记三:“谚云:‘日进千文,不如一艺防身。’盖言习艺之人,可终身
得托也。”义与此同。
〔四〕戒子通录“伎之”作“而况”。敦煌残卷勤读书抄(伯。二六0
七)引“贵”上有“富”字。
〔五〕戒子通录二引自此句起,跳行另起,则宋人所见之本,自此分
段。靖康缃素杂记引此五句在“世人不问愚智”六句之前,盖以臆自为移易。
〔六〕靖康缃素杂记“已”作“以”。
〔七〕勤读书抄“生民”作“生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
有客难主人〔一〕曰:“吾见强弩长戟〔二〕,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
有矣;文义习吏〔三〕,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
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四〕,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
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五〕。金玉之磨莹,自
美其■璞〔六〕,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
之■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
〔七〕,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八〕;握素披黄〔九〕,吟
道咏德〔一0〕,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一一〕,岂得同年
而语矣〔一二〕。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一三〕。所以学
者,欲其多知〔一四〕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一五〕,为将则闇与
孙武、吴起〔一六〕同术,执政则悬〔一七〕得管仲、子产之教〔一八〕,
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一九〕。今子即〔二0〕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
犹蒙被而卧耳〔二一〕。
〔一〕卢文弨曰:“难,乃旦切。主人,之推自谓也。”〔二〕卢文弨曰:
“说文:‘弩,弓有臂者。’释名:‘其柄曰臂,钩弦曰牙,牙外曰郭,下曰
悬刀,合名之曰机。’书太甲上:‘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传:‘机,
弩牙也。’郑注考工记:‘戟,今三锋戟也。’释名:‘戟,格也,旁有枝格也。’”
器案:汉书晁错传:“劲弩长戟,射疏及远。”〔三〕说郛本、罗本、颜本、
程本、胡本、何本、朱本、别解“吏”作“史”。卢文弨曰:“大戴礼保傅篇:
‘不习为吏,视已成事。’一作‘习史’,亦可通,谓习史书也。汉书艺文志: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
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器案:作“史”者形近之误,下文“咋笔为吏”,
即承为言,字正作“吏”。
〔四〕卢文弨曰:“胜,音升。数,色主切。”〔五〕说文玉部:“莹,
玉色也。”段注:“谓玉光明之貌,引申为磨莹。”器案:刘子崇学章:“镜出
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又因显章:“夫火以吹爇生焰,镜以莹拂成鉴。
火不吹则无外耀之光,镜不莹必阙内影之照;故吹为火之光,莹为镜之华。
人之居代,亦须声誉以发光华,比火镜假吹莹也。”〔六〕卢文弨曰:“■,
古猛切,本作●,亦作■、矿。周礼地官●人:‘掌金玉锡石之地。’注:‘●
之言矿也,金玉未成器曰矿。’玉篇:‘璞,玉未治者。’”〔七〕卢文弨曰:“咋,
仕客切,啮也。北齐书徐之才传:‘小史好嚼笔。’”〔八〕后汉书徐稚传:“角
立杰出”注:“如角之特立也。”〔九〕卢文弨曰:“古者,书籍以绢素写之。
太平御览六百六引风俗通曰:‘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十余年,皆先书竹,
改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黄者,黄卷也;古者,书并作卷轴,可
卷舒,用黄者,取其不蠹。”〔一0〕文选啸赋:“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
玄奥。”李善注:“管子曰:‘虚无无形者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一一〕
说郛本、罗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如秋荼”作“几秋荼”。
卢文弨曰:“日蚀,喻不常有也。盐铁论刑德篇:‘秦法繁于秋荼。’荼至秋
而益繁,喻其多也。”〔一二〕文选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
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朱轼曰:“以上为不学者言学,以下为
学者言实学。”〔一三〕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
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一四〕
罗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别解“知”作“智”,古通。
〔一五〕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赵岐注:“萃,聚也。”
梁书刘显传:“聪明特达,出类拔群。”〔一六〕卢文弨曰:“史记孙子吴起列
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庐。
阖庐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吴起者,卫
人也,好用兵,魏文侯以为将。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
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后之楚,南平百越,
北幷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后为贵族所害。’”〔一七〕器案:下文“悬
见排蹙”。金楼子立言篇上:“鉴人则悬知善恶。”文心雕龙附会篇:“夫能悬
设凑理,然后节文自会。”悬字义同。刘淇助字辨略二:“悬犹预也。凡预计
遥揣皆曰悬者,悬是系物之称,物系则有不定之势;预计遥揣,有未定之意,
故云悬也。”李调元剿说四说同。
〔一八〕卢文弨曰:“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任政
于齐,桓公以霸。’循吏列传:‘子产者,郑之列大夫,相郑二十六年而死,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一九〕论语学而篇:“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二0〕朱本“即”作“既”。
〔二一〕卢文弨曰:“言其一物无所见也。”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
〔一〕,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二〕?世人但见跨
马被甲,长槊〔三〕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四〕,
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
知敬鬼事神〔五〕,移风易俗〔六〕,调节阴阳〔七〕,荐举贤圣之至也〔八〕。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九〕,执辔如组
〔一0〕,反风灭火〔一一〕,化鸱为凤之术也〔一二〕。但知抱令守律〔一
三〕,早刑晚舍〔一四〕,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一五〕,分剑追财
〔一六〕,假言而奸露〔一七〕,不问而情得之察也〔一八〕。
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
表〔一九〕,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一〕卢文弨曰:“佳快,言佳人快士,异乎庸流者也。”郝懿行曰:“快,
广韵云:‘称心也,可也。’后汉书盖勋传:‘卓问司徒王允曰:“欲得快司隶
校尉,谁可作者?”’”器案:胡三省通鉴一一二注:“江东人士,其名位通
显于时者,率谓之佳胜、名胜。”佳快与佳胜义近。
〔二〕少仪外传上、戒子通录二无“哉”字。
〔三〕“槊”原作“弰”,永乐大典一八二0八引同;朱本及戒子通录
引作“槊”,今据改正。龚道耕先生曰:“‘弰’当作‘槊’,? 。与槊同,矛长
丈八谓之槊。弰,玉篇训‘弓使箭’,集韵训‘弓末’,不得云长弰也。”〔四〕
卢文弨曰:“孙子始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生
死也。’司马法定爵篇:‘凡战,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
顺天,奉时;阜财,因敌;怿众,勉若;利地,守隘险阻;右兵,弓矢御,
殳矛守,戈戟助。’”〔五〕卢文弨曰:“汉书郊祀志:‘元帝好儒,贡禹、韦
玄成、匡衡等建言,祭祀多不应古礼,乃多所更定。’”〔六〕卢文弨曰:“孝
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七〕卢文弨曰:“书周官:‘三公燮理阴阳。’
汉书陈平传:‘文帝以平为左丞相,对上曰:“主臣!宰相佐天子,理阴阳,
调四时,理万物,抚四夷。”’”〔八〕卢文弨曰:“案:汉之三公,得自辟举
士,士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