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颜氏家训集注- 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征。”又周弘正传:“时朝议迁都,但元帝再临荆陕,前后二十余年,情所
安恋,不欲归建业。”陈书何之元传:“之元作梁典序云:‘洎高祖晏驾之年,
太宗幽辱之岁,讴歌狱讼,向陕西不向东都,不庭之民,流逸之士,征伐礼
乐,归世祖不归太宗。’”所言陕西,俱指荆州。又宋书王弘传、谢晦传皆称
荆州刺史为分陕,文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初,沈攸之跋扈上流,称乱陕
服。”李善注:“臧荣绪晋书曰:‘武陵王令曰:“荆州势据上流,将军休之,
委以分陕之重。”’”御览一六七引盛弘之荆州记:“元嘉中,以京师根本之所
寄,荆楚为重镇,上流之所总,拟周之分陕,晋、宋以降,此为西陕。”胡
三省通鉴一三0注:“萧子显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弘农郡陕县,
周二伯主诸侯,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故称荆州为陕西。”盖东晋以后,
扬、荆两州刺史,膺分陕之任,故荆州有陕西之称。梁元帝封湘东王,是时
正在荆州也。
〔九〕抱经堂本“郡”作“邦”,各本俱作“郡”,今改。少仪外传上
引“言去海郡”作“要言海郡”,戒子通录七引辨志录引、类说引俱作“要
云海郡”,“要云”“要言”,都与上“必称”对文,义较今本为胜。
〔一0〕赵曦明曰:“左氏昭七年传:‘正考父之鼎铭云:“饘于是,鬻
于是,以餬余口。”’”器案:左传隐公十一年:“而使餬其口于四方。”说文
食部:“餬,寄食也。”〔一一〕赵曦明曰:“晋鲁褒钱神论:‘亲爱如兄,字
曰孔方。’”〔一二〕赵曦明曰:“左氏闵二年传:‘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
夷仪,封卫于楚丘。
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一三〕类说“婚”作“昏”,“宴”作“燕”,
少仪外传、戒子通录“宴”作“燕”,古俱通。赵曦明曰:“诗邶谷风:‘宴
尔新昏,如兄如弟。’”〔一四〕赵曦明曰:“王粲已见。”〔一五〕赵曦明曰:
“魏志,东平刘桢字公干,附见王粲传。”〔一六〕类说“传”作“转”。器
案:陆游老学庵笔记八:“国初尚文选,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
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始一洗
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则齐、梁余风,宋
初犹大扇也。
〔一七〕“施安”,少仪外传作“施行”,戒子通录作“文翰”。
〔一八〕赵曦明曰:“太平御览九百二十一引庄子云:‘鹊上高城之垝,
而巢于高榆之颠,城坏巢折,陵风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时则蚁行,失
时则鹊起也。’困学纪闻(卷十)载庄子逸篇有之。”器案:类聚八八、九二、
文选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注又赠冯文熊诗注并引庄子此文。嵇康集一附秀
才答诗:“当流则蚁行,时逝则鹊起。”则全用庄子此文。
〔一九〕赵曦明曰:“南齐书谢朓传:‘朓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
文章清丽,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二0〕
案:文选载谢玄晖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作“鹊起登吴山,凤翔陵楚甸”,
李注:“孙氏初基武昌,后都建邺,故云吴山、楚甸也。”孙志祖读书脞录七:
“六朝人用鹊起二字为美词,谢灵运述征赋:‘初鹊起于富春,果鲸跃于川
湄。’文选谢玄晖和伏武昌诗云云,其意并同。据李善注引庄子云云,然则
鹊起非美词矣。”吴骞拜经楼诗话一:“‘吴台’,谢宣城集及文选皆作‘吴山’,
黄门所见,盖是朓原本如此。何义门谓吴台即姑苏台。予重刊宣城集,特为
更正。”〔二一〕“亦共往填河”,抱经堂本作“亦往共填河”,各本都作“亦
共往填河”,今改。类说作“亦起往填河”。赵曦明曰:“白帖:‘乌鹊填河成
桥而渡织女。’尔雅翼:‘相传七夕,牵牛与织女会于汉东,乌鹊为梁以渡,
故毛皆脱去。’”卢文弨曰:“岁华纪丽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
为桥。’”〔二二〕赵曦明曰:“罗浮山记:‘罗浮者,盖总称焉。罗,罗山也,
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增城、博罗二县之境。’”器案:赵引
罗浮山记,见御览四一引,御览同卷又引裴渊广州记:“罗山隐天,唯石楼
一路,时有闲游者少得至。山际大树合抱,极目视之,如荠菜在地。山之阳
有一小岭,云蓬莱边山浮来着此,因合号罗浮山。”〔二三〕戴暠,梁人。
〔二四〕卢文弨曰:“此暠度关山诗也,首云:‘昔听陇头吟,平居已
流涕;今上关山望,长安树如荠。’”器案:戴诗见乐府诗集二七。苕溪渔隐
丛话后九引复斋漫录云:“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山(能改斋漫录作“方山”)诗: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能改斋漫录作“舟”是。)如月。’乃知孟真得暠(原
误“嵩”)意。”又见能改斋漫录三。杨升庵文集五六:“罗浮山记云:‘望平
地树如荠。’自是俊语。梁戴暠诗:‘长安树如荠。’用其语也。后人翻之益
工,薛道衡诗:‘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孟浩然诗:‘天边树若荠,江
畔洲(当作“舟”)如月。’”器案: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诗序:“扶桑若荠,
郁岛如萍。”用法亦同。
〔二五〕赵曦明曰:“尔雅释训:‘夸毗,体柔也。’案:与矜诞义相反。”
〔二六〕赵曦明曰:“后汉书乐恢传:‘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
业。”’注:‘春秋谓年也。言年少,春秋尚多,故称富。’案:与高年义相反。”
黄叔琳曰:“自骈丽声韵之文盛,而假借讹谬之语益多矣。”〔二七〕南史沈
庆之传:“庆之厉声曰:‘众人附见古今,不如下官耳学也。’”夫文字者,坟
籍〔一〕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读五经者,是徐邈而非许慎〔二〕;
习赋诵者,信褚诠而忽吕忱〔三〕;明史记者,专徐、邹而废篆籀〔四〕;学
汉书者,悦应、苏而略苍、雅〔五〕。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六〕。
至见服虔、张揖音义则贵之,得通俗〔七〕、广雅而不屑。一手之中〔八〕,
向背如此,况异代各人乎〔九〕?〔一〕坟籍,犹言书籍。文选应休琏与从
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立身扬名,斯为可矣。”吕延济注曰:“坟籍为
典坟也。”文选序:“概见坟籍,旁出子史。”〔二〕赵曦明曰:“晋书儒林传:
‘徐邈,东莞姑幕人。永嘉之乱,家于京口。邈姿性端雅,博涉多闻。孝武
招延儒学之士,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虽
不口传章句,然开释文义,标明指趣,撰五经音训,学者宗之。’后汉书儒
林传:‘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性淳笃,博学经籍,撰五经异义,又作
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三〕宋本“忽”作“笑”。赵曦明曰:“汉
书扬雄传所载诸赋注内时引诸诠之之说,宋祁亦时引之,经典释文闲亦引之。
诸、褚字不同,未知孰是。隋书经籍志:‘字林七卷,晋弦令吕忱撰。’”李
详曰:“隋书经籍志:‘百赋音十卷,宋御史褚诠之撰。’”刘盼遂曰:“汉书
司马相如传上颜注:‘近代之读相如赋者,多皆改易义文,竞为音说,徐广、
邹诞生、褚诠之、陈武之属是也。今于彼数家,并无取焉。’今案:颜监之
不取褚诠,盖亦绳其祖武则然。”器案:隋书经籍志:“梁又有中书舍人褚诠
之集八卷,录一卷,亡。”史记会注本魏公子传正义:“(吕)忱,字伯雍,
任城人,吕姓,晋弦令,作字林七卷。”〔四〕“徐”原作“皮”,今据少仪外
传上引改。案:司马贞史记索隐序:“贞观中,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
达学宏才,钩深探赜,又作音义二十卷,比于徐、邹,音则具矣。”正以徐、
邹并言,以徐、邹注史记,重在字义,故此云“专徐、邹而废篆籀”也。赵
曦明曰:“‘皮’未详,疑是‘裴’字之误,裴骃着史记集解八十卷。或云是
‘徐’,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史记音义十二卷,见隋书经籍志。”刘盼遂引吴
承仕曰:“邹谓邹诞生,‘皮’疑当为‘裴’,或当为‘徐’,谓裴骃、徐广也。
使皮音为世所行,不应隋、唐间人都不一引。书证篇曰:‘史记又作悉,误
而为述,裴、徐、邹皆以悉音述。’连言裴、徐、邹,足证此文‘皮’字之
误。又按:赵注以为‘裴’之讹。”器案:谓“皮”为“徐”之误者是,少
仪外传引正作“徐”,今已据以改正矣。赵曦明曰:“许慎叙说文解字略云:
‘黄帝之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及宣王大篆五十篇,与古文或异。其后七
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斯作仓颉篇,中车
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
谓小篆者也。是时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是绝矣。’”〔五〕
赵曦明曰:“汉书叙例:‘应劭,字仲瑗,汝南南顿人。后汉萧令、御史、营
陵令、(原脱“陵”字,器据意林引风俗通补。)泰山太守。苏林,字孝友,
陈留外黄人。魏给事中。黄初中,迁博士,封安成亭侯。’隋书经籍志:‘汉
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三苍三卷,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苍颉篇,
汉扬雄作训纂篇,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苍。又埤苍三卷、广雅三
卷,并魏博士张揖撰。小尔雅一卷,孔鲋撰,李轨略解。”〔六〕黄叔琳曰:
“韩云:‘士大夫宜略识字。’苏东坡闲时,恒看字书。”〔七〕赵曦明曰:“隋
书经籍志:‘通俗文一卷,服虔撰。’”〔八〕器案:意林引抱朴子:“一手之
中,不无利钝;方之他人,若江、汉之与潢污。”〔九〕宋本原注:“世人皆
以通俗文为服虔造,未知非服虔而轻之,犹谓是服虔而轻之,故此论从俗也。”
赵曦明曰:“案:后汉书儒林传:‘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只,后改为
虔。河南荥阳人。以清苦建志,有雅才,善着文论,作春秋左氏传解,又以
左传驳何休之所驳汉事六十余条。拜九江太守。免,遭乱行客,病卒。’”夫
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
得其原本;至于文字,忽不经怀〔一〕,己身姓名,或多乖舛,纵得不误,
亦未知所由。近世有人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峙者〔二〕;兄
弟皆手傍〔三〕立字,而有名机者〔四〕;兄弟皆水傍〔五〕立字,而有名
凝〔六〕者。名儒硕学,此例甚多。若有知吾钟之不调〔七〕,一何可笑〔八〕。
〔一〕器案:本书名实篇:“公事经怀。”南史袁粲传:“虽位仕隆重,
不以世务经怀。”经怀,犹今言经心也。
〔二〕宋本“峙”作“歭”。何焯曰:“‘峙’疑‘歭’。”段玉裁曰:“说
文有歭无峙,后人凡从止之字,每多从山;至如岐字本从山,又改路岐之岐
从止,则又山变为止也。
颜意谓从山之峙不典,不可以命名。”郝懿行曰:“峙盖邢峙耶?”刘
盼遂引吴承仕曰:“按北齐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