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颜氏家训集注- 第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晃也,晃晃然也。’”〔三〕卢文弨曰:“广韵:‘竖,童仆之未冠者。’”〔四〕
说文系传十“皂”下引作“蜀竖谓豆粒为豆皂”,盖总下文言之。广韵二十
一麦:“●,豆中小硬者。出新字林。博厄切。”音义与此相近,今四川犹有
豆●之说。魏浚方言据下:“小豆谓之豆逼。颜氏家训云云,今俗谓之豆婢,
遂又谓之豆奴。”〔五〕“命取将来”,宋本作“命将取来”。刘淇助字辨略二:
“此将字,今方言助句多用之,犹云得也。”〔六〕卢文弨曰:“说文:‘皂,
谷之馨香也,象嘉谷在裹中之形,匕所以扱之。或说,一粒也,读若香。’
徐锴系传:‘扱,载也。白象谷食。鵖亦从此。’朱翱音皮及切。”愍楚友婿
〔一〕窦如同从河州〔二〕来,得一青鸟,驯养爱翫,举俗〔三〕呼之为鹖。
吾曰:“鹖出上党〔四〕,数曾见之〔五〕,色并黄黑,无驳杂也。故陈
思王鹖赋云:‘扬玄黄之劲羽〔六〕。’”试检说文:“(介鸟)〔七〕雀似鹖而
青,出羌中。”韵集音介〔八〕。此疑顿释。
〔一〕赵曦明曰:“释名:‘两婿相谓曰亚,又曰友婿,言相亲友也。’”
〔二〕赵曦明曰:“通典:‘河州,古西羌地,秦、汉、蜀陇西郡,前秦苻坚
置河州,后魏亦为河州。’”〔三〕“举俗”,傅本、程本、胡本、何本、文津
本作“举族”。
〔四〕赵曦明曰:“汉书地理志:‘上党郡,秦置属幷州,有上党关。’”
案:北魏时上党治壶关,在今山西省长治县东南。
〔五〕说文系传七鹖下引“曾”作“尝”。卢文弨曰:“数,音朔。”〔六〕
卢文弨曰:“魏志陈思王传:‘植,字子建,太和六年,封植为陈王。’此赋
在集中。”〔七〕“●”,原注云:“音介。”诸本“●”作“鳻”,“介”作“分”,
今俱从抱经堂本改正。说文系传七●下引正作“●”,不误。
〔八〕“音介”,各本皆误作“音分”,今从抱经堂本。段玉裁曰:“汉
书黄霸传鹖雀,师古以为●雀,今本汉书注亦误鳻,宋祁据徐锴本曾辨之。”
赵曦明曰:“案:段说是也,今从改正。”郝懿行曰:“说文今本作●,从鸟
介声,则当音介,而此作鳻音分,盖非颜君之过,板本传刻,以形近而讹耳。
汉书黄霸传注,讹与此同。”器案:困学纪闻十二:“黄霸传鹖雀,颜氏注当
为鳻,徐楚金考说文当为●。”翁注引王煦曰:“颜氏家训引说文云云,即小
颜所本也。玉篇亦作鳻,集韵音分,今徐锴系传作●,徐铉本同。别有鳻字,
训为鸟聚,非鸟名也。”梁世有蔡朗者讳纯〔一〕,既不涉学,遂呼莼为露葵
〔二〕。面墙之徒,递相仿效〔三〕。承圣〔四〕中,遣一士大夫〔五〕聘齐,
齐主客郎李恕〔六〕问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莼,水乡
所出。卿今食者绿葵菜耳〔七〕。”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核
究〔八〕。〔一〕“者”字各本俱脱,今据类说、能改斋漫录六、海录碎事七
补;抱经堂本臆增作“父”,今不从。
〔二〕宋本“葵”下有“菜”字,类说、能改斋漫录、海录碎事都无
“菜”字。赵曦明曰:“案:露葵乃人家园中所种者,列女传:‘鲁漆室女谓:
“昔晋客马逸践吾园葵,使吾终岁不厌葵味。”’古诗:‘青青园中葵,朝露
待日晞。’潘岳闲居赋:‘绿葵含露。’唐王维诗:‘松下清斋折露葵。’其非
水中之莼明甚。”器案:古文苑载宋玉讽赋:“烹露葵之羹。”即指水产之莼,
则蔡朗所呼,不无所本。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倾阳逐露葵。”王洙注引曹
子建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太阳”以说之。本草家谓:“古人采葵,必待
露解,故名露葵。”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露葵,今人呼为滑菜。”盖水产
之葵,尔雅谓之菟葵,倾阳之葵,尔雅谓之蘬,蘬、葵音近,而俱以露称,
故相混耳。
〔三〕“仿效”,宋本、鲍本、汗青簃本作“仿效”,同。
〔四〕赵曦明曰:“承圣,元帝年号。”〔五〕“士大夫”,能改斋漫录、
类说作“士人”。
〔六〕李慈铭曰:“案:李恕之‘恕’当作‘庶’。李庶为李阶子,北
史附李崇传,历位尚书郎,以清辩知名,常摄宾司,接对梁客,梁客徐陵深
叹美焉。”案:隋书百官志中,记后齐官制,尚书省下,祠部尚书所统有主
客,“掌诸蕃杂客等事”。
〔七〕类说、能改斋漫录引此句作“今食者绿葵耳”。
〔八〕“核究”,各本皆作“覆究”,今从宋本。
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尝与吾坐,诸子侍焉。吾问儒行、敏行曰:“凡
字与谘议〔一〕名同音者,其数多少,能尽识乎?”答曰:“未之究也,请
导示之。”吾曰:“凡如此例,不预研检,忽见不识,误以问人,反为无赖〔二〕
所欺,不容易也。”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三〕。诸刘叹曰:“不意乃尔!”
若遂不知,亦为异事。
〔一〕卢文弨曰:“隋书百官志:‘皇弟、皇子府置谘议参军。’”器案:
此盖之推于诸刘前,不便直斥刘灵之名,故举其官号。
〔二〕卢文弨曰:“史记高祖纪集解:‘江湖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猾者
为无赖。’”胡三省通鉴二八七注:“俚俗语谓夺攘苟得无媿耻者为无赖。”
〔三〕刘盼遂曰:“案:敦煌写本切韵下平十六青韵,灵纽字凡二十八,广
韵下平十五青韵,灵纽字凡八十七,集韵下平十五青韵,灵纽字凡一百六十
五,黄门预修切韵,而所收之字乃减于黄门所说,异矣。”校定书籍,亦何
容易,自扬雄、刘向〔一〕,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二〕。
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三〕。
〔一〕卢文弨曰:“汉书扬雄传:‘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好学博
览,无所不见,校书天禄阁上。’又艺文志:‘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
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已,向辄条其
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案:刘向字子政,传附见汉书楚元王传。
〔二〕黄叔琳曰:“为好雌黄者下一针砭,可谓要言不烦。”卢文弨曰:
“梦溪笔谈(卷一):‘改字之法,粉涂则字不没,惟雌黄漫则灭,仍久而不
脱。’”案:宋景文笔记上:“古人写书,尽用黄纸,故谓之黄卷。颜之推曰:
‘读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雌黄与纸色类,故用之以灭误。今人用
白纸,而好事者多用雌黄灭误,殊不相类。道、佛二家写书,犹用黄纸。齐
民要术有治雌黄法。或曰:‘古人何须用黄纸?’曰:‘糱染之,可用辟蟫。
今台家诏敕用黄,故私家避不敢用。’”〔三〕器案:本书文章篇:“举此一隅,
触途宜慎。”一隅有单辞、孤证及一个例证之意。此文用前义,文章篇则用
后义也。荀子尧问篇:“天下其在一隅。”吕氏春秋用众篇:“此其一隅也。”
周礼肆师职:“岁时之祭祀亦如之。”注:“月令:‘仲春命民社。’此其一隅。”
战国策秦策一注:“此其一隅也。”嵇康声无哀乐论:“今蒙启导,将言其一
隅焉。”又明胆论:“故略举一隅,想不重疑。”梁书刘歊传:“各得一隅,无
伤厥义。”北齐书宋游道传:“举此一隅,余诈可验。”诸“一隅”,都和文章
篇用法相同。论语述而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卷第四 文章 名实 涉务
文章第九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一〕:诏命策檄〔二〕,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
〔三〕,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四〕,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五〕,生于
礼者也;书奏箴铭〔六〕,生于春秋者也。朝廷宪章〔七〕,军旅誓诰〔八〕,
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九〕建国,施用多途〔一0〕。至于陶冶性灵
〔一一〕,从容讽谏〔一二〕,入其滋味〔一三〕,亦乐事也。行有余力,则
可习之〔一四〕。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一五〕: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
过〔一六〕;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一七〕;东方曼倩,滑稽不雅〔一八〕;
司马长卿,窃赀无操〔一九〕;王褒过章僮约〔二0〕;扬雄德败美新〔二一〕;
李陵降辱夷虏〔二二〕;刘歆反复莽世〔二三〕;傅毅党附权门〔二四〕;班
固盗窃父史〔二五〕;赵元叔抗竦过度〔二六〕;冯敬通浮华摈压〔二七〕;
马季长佞媚获诮〔二八〕;蔡伯喈同恶受诛〔二九〕;吴质诋忤乡里〔三0〕;
曹植悖慢犯法〔三一〕;杜笃乞假无厌〔三二〕;路粹隘狭已甚〔三三〕;陈
琳实号麤疏〔三四〕;繁钦性无检格〔三五〕;刘桢屈强输作〔三六〕;王粲
率躁见嫌〔三七〕;孔融、祢衡,诞傲致殒〔三八〕;杨修、丁廙,扇动取毙
〔三九〕;阮籍无礼败俗〔四0〕;嵇康凌物凶终〔四一〕;傅玄忿斗免官〔四
二〕;孙楚矜夸凌上〔四三〕;陆机犯顺履险〔四四〕;潘岳干没取危〔四五〕;
颜延年负气摧黜〔四六〕;谢灵运空疏乱纪〔四七〕;王元长凶贼自诒〔四八〕;
谢玄晖侮慢见及〔四九〕。凡此诸人,皆其翘秀〔五0〕者,不能悉记,大
较如此〔五一〕。至于帝王,亦或未免。自昔天子而有才华者,唯汉武、魏
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负世议〔五二〕,非懿德之君也。自子游、
子夏、〔五三〕荀况〔五四〕、孟轲〔五五〕、枚乘〔五六〕、贾谊〔五七〕、
苏武〔五八〕、张衡〔五九〕、左思〔六0〕之俦,有盛名而免过患者,时复
闻之,但其损败居多耳。每尝思之,原其所积〔六一〕,文章之体,标举兴
会〔六二〕,发引性灵,使人矜伐〔六三〕,故忽于持操〔六四〕,果于进取
〔六五〕。今世文士,此患弥切〔六六〕,一事惬当〔六七〕,一句清巧〔六
八〕,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六九〕自吟自赏,不觉更有傍人〔七0〕。加
以砂砾所伤,惨于矛戟〔七一〕,讽刺之祸,速乎风尘〔七二〕,深宜防虑,
以保元吉。〔七三〕〔一〕文心雕龙宗经篇:“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
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
传盟檄(从唐写本),则春秋为根。”此亦当时主张文章原本五经之说也。
〔二〕文心雕龙诏策篇:“命者,使也。秦幷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
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
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
敕者,正也。”又檄移篇:“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三〕文
心雕龙论说篇:“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
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论也者,弥纶群言,
而研精一理者也。”又颂赞篇:“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
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而仲洽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
案:汉书叙传下曰:“其叙曰:‘皇矣汉祖云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