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浮艳,轻浮华艳。陈书江总传:“总好学,能属文,于五言、七
言尤善,然伤于浮艳。”〔五〕黄叔琳曰:“南北朝文章之弊,两言道尽。”〔六〕
艺文类聚二五引梁简文帝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
荡。”与之推之说相合,足觇当时风尚。
〔七〕补缀,补葺联缀。类说作“补衲”。
〔八〕去泰去甚,余师录作“去太甚”。纪昀曰:“老世故语,隔纸扪
之,亦知为颜黄门语。”〔九〕重誉,谓隆重之声誉,与下文重名意同。
〔一0〕卢文弨曰:“希,望也,本当作‘睎’。”案:傅本、鲍本不分
段。
古人之文〔一〕,宏材〔二〕逸气,体度〔三〕风格〔四〕,去今实远;
但缉缀疏朴〔五〕,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六〕,章句偶对〔七〕,讳
避精详〔八〕,贤于往昔多矣〔九〕。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一0〕,今之辞调
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一〕广川书跋五引无“人”字。
〔二〕广川书跋、余师录“材”作“才”。
〔三〕体度,体态风度。左传文公十八年正义:“和者,体度宽简,物
无乖争也。”〔四〕风格,风标格范。晋书和峤传:“少有风格。”文心雕龙议
对篇:“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五〕缉缀:缉,编缉;缀即缀文之缀,缀
属也。广川书跋“疏”作“疏”,古通。
〔六〕谐靡,和谐靡丽。
〔七〕偶对,偶配对称。
〔八〕讳避,广川书跋作“避讳”。
〔九〕南史陆厥传:“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
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
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轻重悉异,两句之内,
角征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一0〕抱经堂本脱“之”字,各本
俱有,今据补。
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蕃邸时〔一〕,撰西府新
文,讫无一篇见录者〔二〕,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三〕故也。有
诗赋铭诔书表启疏二十卷,吾兄弟始在草土〔四〕,并未得编次,便遭火荡
尽,竟不传于世。衔酷茹恨,彻于心髓!操行见于梁史文士传〔五〕及孝元
怀旧志〔六〕。
〔一〕蕃邸,指湘东王。
〔二〕讫,宋本作“纪”,余本作“记”,今从傅本;惟傅本“文”下
误衍“史”字。
卢文弨曰:“隋书经籍志:‘西府新文十一卷,幷录,梁萧淑撰。’案:
金楼子著书篇所载诸书,有自撰者,有使颜协、刘缓、萧贲诸人撰者,此书
当亦元帝所使为之。”器案:唐书艺文志又着录有萧淑新文要集十卷。淑,
兰陵人,见齐书萧介传。西府,指江陵,时荆州居分陕之要,故称江陵为西
府,犹东晋以历阳为西府也。西府新文,盖梁孝元使萧淑辑录诸臣寮之文,
时之推父协正为镇西府谘议参军,未见收录,故之推引以为恨耳。
〔三〕郑、卫之音,指当时浮艳之文。南史萧惠基传:“宋大明以来,
声伎所尚多郑、卫,而雅乐正声,鲜有好者。”〔四〕卢文弨曰:“草土,谓
在苫块之中也。”〔五〕赵曦明曰:“梁书文学传:‘颜协,字子和。七代祖含,
晋侍中国子监祭酒西平靖侯。父见远,博学有志行,齐治书侍御史兼中丞,
高祖受禅,不食卒。协幼孤,养于舅氏,博涉群书,工草隶。释褐,湘东王
国常侍兼记室,世祖镇荆州,转正记室。时吴郡顾协,亦在蕃邸,才学相亚,
府中称为二协。舅谢暕卒,协居丧,如伯叔之礼,议者重焉。又感家门事义,
不求显达,恒辞征辟。大同五年卒。所撰晋伯传五篇,日月灾异图两卷,遇
火湮灭。二子:之仪,之推。’”刘盼遂曰:“按:此云梁史,盖谓陈领军大
著作郎许亨所着之梁史五十三卷(见隋书经籍志),颜不见姚思廉梁史也。
此处殊宜分辨。”〔六〕赵曦明曰:“隋书经籍志:‘怀旧志九卷,梁元帝撰。’”
刘盼遂曰:“孝元怀旧志一秩一卷,见金楼子著书篇。又案:北周书颜之仪
传:‘父协,以见远蹈义忤时,遂不仕进,湘东王引为府记室参军,协不得
已乃应命。梁元帝后着怀旧志及诗,并称赞其美。’恐即本家训之说。”案:
金楼子著书篇怀旧序曰:“吾自北守琅台,东探禹穴,观涛广陵,面金汤之
设险,方舟宛委,眺玉笥之干霄,临水登山,命俦啸侣。中年承乏,摄牧神
州,戚里英贤,南冠髦俊,荫真长之弱柳,观茂宏之舞鹤,清酒继进,甘果
徐行,长安郡公,为延誉,扶风长者,刷其羽毛。于是驻伏熊,回驷□,命
邹湛,召王祥,余顾而言曰:‘斯乐难常,诚有之矣!日月不居,零露相半,
素车白马,往矣不追,春华秋实,怀哉何已!独轸魂交,情深宿草,故备书
爵里,陈怀旧焉。’”沈隐侯曰〔一〕:“文章当从三易〔二〕:易见事,一也;
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三〕。”邢子才〔四〕常曰:“沈侯文章,用
事不使人觉,若胸忆语也〔五〕。”深以此服之。祖孝征〔六〕亦尝谓吾曰:
“沈诗云:‘崖倾护石髓〔七〕。’此岂似用事邪〔八〕?”〔一〕赵曦明曰:
“梁书沈约传:‘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高祖受禅,封建昌县侯,卒谥隐。’”
〔二〕清波杂志十用此文,“文章当从三易”作“古儒士为文,当从三易”,
盖以臆自为添设。
〔三〕黄叔琳曰:“古今文章,不出难易两途,终以易者为得,与‘辞
达而已矣’之旨差近也。”徐时栋曰:“吾生平最服此语,以为此自是文章家
正法眼藏。故每作文,偶以比事,须用僻典,亦必使之明白畅晓,令读者虽
不知本事,亦可会意,至于难字拗句,则一切禁绝之。世之专以怪涩自矜奥
博者,真不知其何心也。”〔四〕卢文弨曰:“子才,邢邵字。”〔五〕文选文
赋:“思风发于胸臆。”〔六〕卢文弨曰:“孝征,祖珽字。”〔七〕赵曦明曰:
“晋书嵇康传:‘康遇王烈共入山,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
皆凝而为石。’”器案:此诗今不见沈集,沈游沈道士馆诗有云:“朋来握石
髓。”见文选,李善注云:“袁彦伯竹林名士传曰:‘王烈服食养性,嵇康甚
敬之,随入山。烈尝得石髓,柔滑如饴,即自服半,余半取以与康,皆凝而
为石。’”不知为此诗异文,抑别是一诗。
〔八〕傅本不分段。
邢子才、魏收俱有重名〔一〕,时俗准的〔二〕,以为师匠〔三〕。邢赏
服〔四〕沈约而轻任昉〔五〕,魏〔六〕爱慕任昉而毁沈约,每于谈燕,辞
色以之〔七〕。邺下纷纭,各有朋党〔八〕。祖孝征尝谓吾曰:“任、沈之是
非,乃邢、魏之优劣也〔九〕。”〔一〕重名,犹言盛名、大名,与前文言“重
誉”义同。后汉书孔融传:“孔文举有重名。”魏书文苑传:“杨遵彦作文德
论,以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惟邢子才、王元美、温子升彬
彬有德素。”〔二〕后汉书灵帝纪:“其僚辈皆瞻望于宪,以为准的。”淮南原
道篇高诱注:“质的,射者之准蓺也。”案:准的,犹今言标准目的。
〔三〕师匠,即宗师大匠。范宁春秋谷梁序:“肤浅末学,不经师匠。”
广弘明集二八上王筠与云僧正书:“一代师匠,四海推崇。”〔四〕赏服,颜
本、朱本作“常服”。
〔五〕赵曦明曰:“梁书任昉传:‘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雅善属文,
尤长载笔,才思无穷,起草不加点窜。沈约一代词宗,深所推挹。’”〔六〕
抱经堂校定本“魏”下有“收”字,各本及类说俱无,今据删。
〔七〕辞色以之,犹今言争得面红耳热。晋书祖逖传:“辞色壮烈,众
皆慨欢。”〔八〕宋本及余师录“有”作“为”。
〔九〕北齐书魏收传:“始收与温子升、邢邵称为后进。邢既被疏出,
子升以罪死,收遂大被任用,独步一时,议论更相訾毁,各有朋党。收每议
鄙邢文。邢又云:‘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仿真,亦大偷窃。’收闻,
乃曰:‘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
有所好。武平中,黄门颜之推以二公意问仆射祖珽。珽答曰:‘见邢、魏之
臧否,即是任、沈之优劣。’”又见北史魏收传及御览五九九引三国典略。器
案:六朝时品题人物或文章,往往以所批评之对象的优劣,来定批评者之优
劣,曹魏时亦有与此类似之事。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荀绰冀州记:“刘准
子:峤字国彦,髦字士彦,并为后出之俊。准与裴頠、乐广善,遣往见之。
頠性弘方,爱峤之有高韵,谓准曰:‘峤当及卿,然髦少减也。’广性清淳,
爱髦之有神检,谓准曰:‘峤自及卿,然髦尤精出。’准叹曰:‘我二儿之优
劣,乃裴、乐之优劣也。’”(又见御览四0九、四四四引郭子。)吴均集〔一〕
有破镜赋〔二〕。昔者,邑号朝歌,颜渊不舍〔三〕;里名胜母,曾子敛襟〔四〕:
盖忌夫恶名之伤实也。破镜乃凶逆之兽,事见汉书〔五〕,为文幸避此名也。
比世往往见有和人诗者,题云敬同〔六〕,孝经云〔七〕:“资于事父以事君
而敬同〔八〕。”不可轻言也。梁世费旭诗云:“不知是耶非〔九〕。”殷澐诗
云:“飖扬云母舟〔一0〕。”简文曰:“旭既不识其父〔一一〕,澐又飖扬其
母。”此虽悉古事,不可用也。世人或有文章引诗“伐鼓渊渊”者〔一二〕,
宋书已有屡游之诮〔一三〕;如此流比〔一四〕,幸须避之。北面事亲,别舅
摛渭阳之咏〔一五〕;堂上养老,送兄赋桓山之悲〔一六〕,皆大失也。举此
一隅〔一七〕,触涂〔一八〕宜慎。
〔一〕赵曦明曰:“梁书文学传:‘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文体
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梁奉朝请吴均
集二十卷。’本传同。”〔二〕破镜赋,赵曦明曰:“今不传。”〔三〕赵曦明曰:
“汉书邹阳传:‘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案:此文不
同,盖有所本。”郝懿行曰:“诸书多称‘邑号朝歌,墨子不入’。”洪亮吉晓
读书斋二录曰:“颜渊事,不知所出,或系曾参之误。”陈汉章曰:“案下句
即称曾子,何得上句更是曾子?淮南说山训曰:‘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
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崔骃达旨又云:‘颜回明仁于度毂。’”龚道耕先
生曰:“水经淇水注引论语撰考谶云:‘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掩目,
宰予独顾,由蹶堕车。’”器案:刘昼新论鄙名章:“水名盗泉,尼父不漱;
邑名朝歌,颜渊不舍;里名胜母,曾子还轫;亭名柏人,汉君夜遁。何者?
以其名害义也。”亦以回车朝歌为颜渊事,与本书同。
〔四〕郑珍曰:“水经淇水注引论语撰考谶云:‘邑名朝歌,颜渊不舍。’
淮南子、盐铁论(案见晁错篇)并云:‘里名胜母,曾子不入。’”器案:御
览一五七引论语撰考谶:“里名胜母,曾子敛襟。”说苑谈丛篇、论衡问孔篇、
新论鄙名章亦以不入胜母为曾子,与本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