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承,谓太平之持久也。汉书食货志:“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四〕宋本“庙
堂”作“廊庙”。戒子通录二引“下”作“中”。
〔五〕各本“陈”作“阵”,今从宋本。
〔六〕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阍者何?门人也,刑人也。”何休注引
孔子曰:“三王肉刑揆渐加,应世黠巧奸伪多。”白虎通五刑篇:“传曰:‘三
皇无文,五帝画象,三王明刑,应世以五。’”应世,谓适应其时世也,此用
其义。十六国春秋北燕录:“武以平乱,文以经务。”经务本此文。
〔七〕优借,谓从优假借,犹今言优待也。后汉书刘恺传:“肃宗美其
义,特优假之。”优假、优借义并同。傅本、黄本作“优借”,未可从。
〔八〕文选西京赋薛综注:“冠带,犹摚穑嚼羧艘病!薄簿拧沉钇停
谓尚书令与仆射也。晋书殷浩传:“服阕,征为尚书仆射,不拜,复为建武
将军扬州刺史,遂参综朝权。? 。后废为庶人。? 。桓温谓郗超曰:‘浩有
德有言,使向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齐书徐孝嗣传:
“徐郎是令仆人。”卢文弨曰:“晋书职官志:‘尚书令秩千石,受拜则策命
之,以在端右故也。仆射,服秩与令同。
尚书本汉承秦置,晋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
〔一0〕卢文弨曰:“晋书职官志:‘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五日,于建
礼门内;初从三省诣台,试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
有吏能者为之。中书舍人,晋初置舍人、通事各十人,江左合舍人、通事,
谓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一一〕黄叔琳曰:“捶楚士大夫,岂是美政。”
卢文弨曰:“捶,之累切,说文:‘以杖击也。’‘楚,荆也。’亦用以扑挞者。”
器案:南史萧琛传:“时齐明帝用法严峻,尚书郎坐杖罚者,皆即科行。琛
乃密启曰:‘郎有杖,起自后汉,尔时,郎官位卑,亲主文案,与令史不异,
故郎三十五人,令史二十人,是以古人多耻为此职。自魏、晋以来,郎官稍
重。方今参用高华,吏部又近于通贵,不应官高昔品,而罚遵曩科。所以从
来弹举,虽在空文,而许以推迁,或逢赦恩,或入春令,便得息停。宋元嘉、
大明中,经有被罚者,别由犯忤主心,非关常准。自泰始建元以来,未经施
行,事废已久,人情未习。自奉敕之后,已行仓部郎江重欣杖督五十,皆无
不人怀惭惧,兼有子弟成长,弥复难为仪适。其应行罚,可特赐输赎,使与
令史有异,以彰优缓之泽。’帝纳之。自是应受罚者,依旧不行。”则惜行捶
楚于郎官,始自齐明帝时。世说新语品藻篇:“袁彦伯为吏部郎,子敬与郗
嘉宾书曰:‘彦伯已入,殊足顿兴往之气。故知捶挞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
差耳。’”则东晋于郎官,亦行捶挞。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脱身簿尉中,
始与捶楚辞。”杜牧寄侄阿宜:“参军与簿尉,尘土惊皇皇,一语不中治,鞭
棰身满疮。”则唐时于参军与簿尉,亦行鞭棰也。
〔一二〕清高,各本作“清名”,今从宋本,此萧琛所谓“参用高华”
也。
〔一三〕盖,原作“益”,宋本、罗本、傅本、鲍本作“盖”,今据改
正。卢文弨曰:“宋本‘益’作‘盖’,以下文‘盖用其长’相对,‘盖’字
是。”〔一四〕器案:后汉书仲长统传:“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注:“台阁,
谓尚书也。”卢文弨曰:“宋书百官志:‘汉东京尚书令史十八人,晋初正令
史百二十人,书令史百三十人,诸公令史无定员。’”〔一五〕卢文弨曰:“案
续汉书百官志,尚书六曹,一曹有三主书,故令史十八人。”〔一六〕卢文弨
曰:“签谓签帅,省谓省事。自主书监帅以下,名位卑微,志故不载,而时
见于列传中。”器案:南史恩幸吕文显传:“故事: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
直叙所论之事,后云签日月,下又云某官某签。故府州置典签以典之。本五
品吏,宋初改为士职。”唐六典二九亲王府典签下原注引齐职仪云:“诸公领
兵局,有典签二人。”又案:齐书王敬则传:“临州郡,令省事读辞,下教判
决,皆不失理。”通鉴一五四胡注:“省事,盖犹今之通事,两敌相向,使之
往来通传言语。”〔一七〕赵曦明曰:“史记越世家:‘齐使者曰:“幸也,越
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器案:韩非子喻
老篇:“杜子谏楚庄王曰:‘臣患王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
其睫。’”取譬相同,在史记之前。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一〕,大冠高履〔二〕,出则车舆,入则
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三〕所爱,给一果下马〔四〕,
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五〕。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六〕。及侯景
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七〕,往
往而然。建康令王复〔八〕性既儒雅〔九〕,未尝乘骑,见马嘶毬搅骸惨
0〕,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一〕卢文弨曰:“汉书隽不疑传:‘暴胜之请与相见,不疑褒衣博带。’
注:‘言着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二〕卢文弨曰:“后汉书光武帝纪:‘光
武绛衣大冠。’案:高履,犹高齿屐也。”器案:高齿屐,见勉学篇。
〔三〕卢文弨曰:“梁书哀太子大器传:‘太宗嫡长子,中大通三年封
宣城郡王。’”器案:少仪外传上引作“王宣城”,误。
〔四〕赵曦明曰:“魏志东夷传:‘濊国出果下马,汉桓时献之。’注:
‘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故谓之果下马,见博物志、魏都
赋。’”器案:汉书霍光传:“召皇太后御小马车。”注:“张晏曰:‘汉■有果
下马,高三尺,以驾辇。’师古曰:‘小马可于果树下乘之,故号果下马。’”
北史尉景传:“先是,景有果下马,文襄求之,景不与,曰:‘土相扶为墙,
人相扶为王。一马亦不得畜而索也。’”则果下马在当时视为珍品也。又案:
述异记载“南郡出果下牛,高三尺”,则牛亦有此品,都言其矮小耳。
〔五〕晋书阮咸传:“群从昆弟,莫不以放达为行。”又戴逵传:“深以
放达为非。”世说新语任诞篇:“刘伶恒纵酒放达。”〔六〕郝懿行曰:“吕览
所谓‘痿蹶之机’者也,故自王公至士庶,未有不当习为勤劳者。舍车乘马,
颜君所述,是其一端尔;精进之士,正宜推类求之。”〔七〕少仪外传“猝”
作“卒”。通鉴一九二:“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乱,百官不能乘马。”
胡三省注:“言所谈者惟苦行空寂也。”〔八〕宋本原注:“一本无自‘建康令
王复’已下一段。”案:罗本、傅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黄
本、文津本无此段,今从宋本。卢文弨曰:“通典州郡十二:‘丹阳郡江宁,
本名金陵,吴为建业,晋避愍帝讳,改为建康。’”〔九〕汉书公孙弘卜式儿
宽传:“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一0〕卢文弨曰:“殻彰魄小
陆梁,跳跃也。”器案:穆天子传五:“黄之池,其马毶常俊 ;浦螅渎
氂瘛!彼滴那凡浚骸皻,吹气也。”今作喷。文选西京赋:“怪兽陆梁。”薛
综曰:“东西倡佯也。”刘良曰:“行走貌。”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一〕,斯
盖贵谷务本〔二〕之道也。夫食为民天〔三〕,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四〕,
父子不能相存〔五〕。耕种之,茠鉏之〔六〕,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七〕,
簸扬之〔八〕,凡几涉手〔九〕,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
士,因晋中兴,南渡江〔一0〕,卒为羁旅〔一一〕,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一二〕,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一三〕,未尝目观起
一■土〔一四〕,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一五〕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
务乎?故治官则不了〔一六〕,营家则不办〔一七〕,皆优闲之过也〔一八〕。
〔一〕尚书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伪孔传:“稼穑,农夫之艰难,
事先知之。”〔二〕器案:本与下文末业对言,本谓农业,末指商贾。文选王
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汉书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而人或不务
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案:此文帝诏。)李奇曰:‘本,农也。末,贾也。’”
汉书食货志上:“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师古曰:“本,
农业也;末,工商也,言人已弃农业而务工商矣。”〔三〕卢文弨曰:“汉书
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器案:梁书元纪:“承圣二年
诏:‘食乃民天,农为治本。’”〔四〕尚书益稷上:“烝民乃粒。”伪孔传:“米
食曰粒。”〔五〕汉书文纪:“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注:“存,省视
也。”魏武帝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六〕赵曦明曰:“茠与薅同,
呼毛切。”朱轼曰:“茠,音蒿,拔草也。鉏音锄。”器案:说文艹部:“薅,
或作茠。诗曰:‘既茠荼蓼。’”今诗周颂良耜作“以薅荼蓼”,此盖今古文之
异。
〔七〕卢文弨曰:“打,都挺切,说文:‘击也。’‘拂,过击也。’案:
今人读打为都瓦切,误。”器案:说文木部:“柫,击禾连枷也。”则拂谓以
连枷击禾。
〔八〕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九〕涉手,犹言经手。
〔一0〕少仪外传下、戒子通录二“南”作“而”。
〔一一〕少仪外传、戒子通录“卒”作“本”。史记陈杞世家:“羁旅
之臣。”集解:“贾逵曰:‘羁,寄旅客也。’”〔一二〕力田,谓致力于田事。
史记佞幸传:“谚曰:‘力田不如逢年。’”汉书文帝纪:“力田,为生之本也。”
〔一三〕卢文弨曰:“信如信马之信。”郝懿行曰:“晋简文帝不识稻,亦正
坐此。”〔一四〕罗本、傅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黄本“■”作“拨”,
宋本、文津本作“■”,四库全书考证曰:“刊本‘■’讹‘拨’,据国语改。”
今从之。卢文弨曰:“国语周语:‘王耕一■。’注:‘一■,一耦之发也。耜
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发,广尺深尺。’■,钵、伐二音。”〔一五〕下,
谓下种。
〔一六〕春秋庄二十四年:“郭公。”注:“无传,盖经阙误也。自曹羁
以下,公羊、谷梁之说既不了,又不可通之于左氏,故不采用。”北史齐文
宣纪:“帝内虽明察,外若不了。”不了,犹言不晓也。通鉴一六一胡三省注:
“了事,犹言晓事也。”即谓了为晓也。
〔一七〕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徙民恐其不办,乃相率私还助之。”
北史和士开传:“国事分付大臣,何虑不办。”〔一八〕许骥曰:“自东晋以来,
士大夫羁旅江南,传至宋、齐,几十余世,皆资俸禄而食,不知力田,一遇
世务,猝无以应,宜颜氏深以为戒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