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颜氏家训集注- 第6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案:龙龛手鉴卷一言部:“●,音口,先相口可。”与叫字义别,或
是释行均望文生训也。辨正论注“终”作“死”。
江陵高伟〔一〕,随吾入齐,凡数年,向幽州淀中捕鱼〔二〕。后病,
每见群鱼啮之而死〔三〕。
〔一〕法苑珠林作“齐时江陵高伟”。
〔二〕赵曦明曰:“淀,堂练切,玉篇:‘浅水也。’案:北方亭水之地,
皆谓之淀。
此幽州淀,疑即今赵北口地。”〔三〕御览九三五引无“每”字。
世有痴人〔一〕,不识仁义,不知富贵并由天命。为子娶妇,恨其生资
〔二〕不足,倚作舅姑之尊〔三〕,蛇虺其性,毒口加诬〔四〕,不识忌讳,
骂辱妇之父母,却成教妇不孝己身〔五〕,不顾他恨。但怜己之子女〔六〕,
不爱己之儿妇〔七〕。如此之人,阴纪其过,鬼夺其算〔八〕。慎不可与为邻
〔九〕,何况交结乎〔一0〕?避之哉〔一一〕!
〔一〕器案:广弘明集无此条,则所见本不在此篇,当从宋本入涉务
篇为是。
〔二〕事文类聚后十三“生资”作“奁资”。
〔三〕宋本及事文类聚“尊”作“大”。
〔四〕宋本及事文类聚“毒”作“恶”。
〔五〕续家训、罗本、傅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文津
本此句作“却云教以妇道,不孝己身”,事文类聚作“却教成妇,不孝己身”。
〔六〕罗本、傅本、程本、何本“但”作“怛”。续家训、罗本、傅本、
颜本、程本、何本、朱本“怜”作“怜”。
〔七〕宋本此句作“不爱其妇”,事文类聚作“不顾其妇”。
〔八〕器案:初学记十七、御览四0一引河图:“黄帝曰:‘凡人生一
日,天帝赐算三万六千,又赐纪二千;圣人得三万六千七百二十,凡人得三
万六千。一纪主一岁,圣人加七百二十。’”初学记同卷又引河图:“孝顺二
亲,得算二千天,司录所表事,赐算中功。”抱朴子对俗篇:“行恶事:大者
司命夺纪,小者夺算,随所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
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禀本少,而所犯者多,则纪算速
尽而早死。”又微旨篇:“按:易内戒及赤松子经及河图记命符皆云:‘天地
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
尽则人死。’”感应篇:“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
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尽则死。又有三台
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云:“凡人有过,大则夺纪,
小则夺算。”臧琳拜经日记九云:“纪算,谓年寿也,十二年谓纪,百日为算。”
〔九〕宋本作“不得与为邻”,事文类聚同。
〔一0〕续家训及各本此句作“仍不可与为援,宜远之哉”,今从宋本。
事文类聚“交结”作“结交”。
〔一一〕赵曦明曰:“宋本在涉务篇末,俗本在此。今案:此段亦言因
果,附此为是。”器案:唐、宋人所见归心篇,自“儒家君子尚离庖厨”以
下为诫杀篇,此段言因果不言诫杀,仍当宋本附列涉务篇为是,赵说非是。
又鲍本、事文类聚重“避之哉”三字。
卷第六 书证
书证第十七〔一〕
诗云:“参差荇菜〔二〕。”尔雅云:“荇,接余也。”字或为莕〔三〕。
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今是水悉有之〔四〕,黄花似
莼〔五〕,江南俗亦呼为猪莼〔六〕,或呼为荇菜〔七〕。刘芳具有注释〔八〕。
而河北俗人多不识之,博士皆以参差者是苋菜,呼人苋为人荇〔九〕,亦可
笑之甚。
〔一〕黄叔琳曰:“此篇纯是考据之学,当另为一书,全删。”〔二〕见
诗经周南关雎。
〔三〕接,续家训及各本作“菨”,今从宋本。赵曦明曰:“尔雅释草:
‘莕,接余,其叶苻。’释文:‘莕音杏,本亦作荇。接如字,说文作菨,音
同。’”器案:尔雅郭注云:“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
东菹食之。亦呼为莕,音杏。”齐民要术九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引诗义疏:
“接余,其叶白,茎紫赤,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茎与水深
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以苦酒浸之为菹,脆美,可案酒,其华蒲黄色。”
此即下文颜氏所谓“先儒解释皆云”之说也。
〔四〕是水,犹言凡有水处。风操篇:“是书皆触。”“是”字义同。
〔五〕埤雅十五引“花”作“华”。元刊黄氏摘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
卷一醉歌行黄希注引“黄花”作“花黄”,“似”下脱“莼”字,又有“苗可
为菹”四字一句。卢文弨曰:“‘莼’亦作‘■’,广韵:‘莼,蒲秀。’又:‘■,
水葵也。’”〔六〕卢文弨曰:“政和本草:‘凫葵,即莕菜也。一名接余。’唐
本注云:‘南人名猪莼,堪食。’别本注云:‘叶似莼,茎涩,根极长,江南
人多食,云是猪莼,全为误也。
猪莼与丝莼同一种,以春夏细长肥滑为丝莼,至冬短为猪莼,亦呼为
龟莼,此与凫葵,殊不相似也。’”郝懿行曰:“陆玑诗疏:‘莼乃是茆,非荇
也,茆荇二物相似而异,江南俗呼荇为猪莼,误矣。’”〔七〕续家训“菜”
作“叶”,未可从。
〔八〕赵曦明曰:“隋书经籍志:‘毛诗笺音证十卷,后魏太常卿刘芳
撰。’”卢文弨曰:“魏书刘芳传:‘芳字伯文,彭城人。’传内‘音证’作‘音
义证’,本卷后亦云‘刘芳义证’。”〔九〕赵曦明曰:“尔雅释草:‘蒉,赤苋。’
注:‘今苋菜之有赤茎者。’”卢文弨曰:“本草图经:‘苋有六种:有人苋,
赤苋,白苋,紫苋,马苋,五色苋。入药者人、白二苋,其实一也,但人苋
小而白苋大耳。’”邵晋涵尔雅正义云:“夬九五云:‘苋陆夬夬。’荀爽云:‘苋
者,叶柔而根坚且赤。’是赤苋为易所取象也。释文引宋衷云:‘苋,苋菜也。’
孔疏引董遇说,以为人苋。案今苋菜有赤紫白三种,人苋则白苋之小者,与
荀义异也。”诗云:“谁谓荼苦〔一〕?”尔雅〔二〕、毛诗传〔三〕并以荼,
苦菜也。又礼云:“苦菜秀〔四〕。案:易统通卦验玄图〔五〕曰:“苦菜生
于寒秋,更冬历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一名游冬〔六〕,叶
似苦苣而细,摘断〔七〕有白汁,花黄似菊〔八〕。江南别有苦菜,叶似酸
浆〔九〕,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释劳。案:
郭璞注尔雅〔一0〕,此乃蘵黄蒢也〔一一〕。今河北谓之龙葵〔一二〕。梁
世讲礼者,以此当苦菜;既无宿根,至春方生耳,亦大误也。又高诱注吕氏
春秋曰:“荣而不实曰英〔一三〕。”苦菜当言英,益知非龙葵也〔一四〕。
〔一〕见诗邶风谷风。卢文弨曰:“宋本即接‘礼云苦菜秀’,在此句
下。今案:文不顺,故不从宋本。”〔二〕尔雅释草:“荼,苦菜。”释文:“荼
音徒,说文同。案:诗云:‘谁谓荼苦。’大雅云:‘堇荼如饴。’本草云:‘苦
菜一名荼草,一名选,生益州川谷。’名医别录:‘一名游冬,生山陵道旁,
冬不死。’月令:‘孟夏之月,苦菜秀。’易通卦验玄图云:‘苦菜生于寒秋,
经冬历春,得夏乃成。’今苦菜正如此,处处皆有,叶似苦苣,亦堪食,但
苦耳。今在释草篇。本草为菜上品,陶弘景乃疑是茗,失之矣。释木篇有‘槚
苦荼’,乃是茗耳。”〔三〕续家训及各本无“诗”字,今从宋本。卢文弨曰:
“经典序录:‘河间人大毛公为诗故训传,一云鲁人,失其名。’初学记:‘荀
卿授鲁国毛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案:故与诂同。传,张恋切。”
〔四〕赵曦明曰:“月令孟夏文。”〔五〕卢文弨曰:“隋书经籍志:‘易统通
卦验玄图一卷。’不着撰人。”器案:尔雅释草释文、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
本草二七、离骚草木疏二引无“统”字。又引下文“更冬”作“经冬”。
〔六〕广雅释草:“游冬,苦菜也。”王念孙疏证引此及尔雅释文,云:
“案:颜、陆二家之辨,皆得其实。”〔七〕卢文弨曰:“唐本草注引此‘摘
断’作‘断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引此亦有‘之’字。”器案:埤雅十七、
升庵文集七九引亦作“断之”。
〔八〕赵曦明曰:“本草:‘白苣,似莴苣,叶有白毛,气味苦寒。又
苦菜一名苦苣。’”卢文弨曰:“案:苦苣即苦●,江东呼为苦●。广雅:‘●,
●也。’案:●、苣、●同。唐本草注颜说与桐君略同。”案:广雅释草:“●,
●也。”王氏疏证:“此亦苦菜之一种也。●或作●,或作苣,说文云:‘●,
菜也,似苏者。’玉篇云:‘●,今之苦●,江东呼为苦●。●,苦●,菜也。’
广韵云:‘●,吴人呼苦●。’颜氏家训云:‘苦菜,叶似苦苣而细。’是苦苣
即苦菜之属也。”〔九〕卢文弨曰:“尔雅:‘葴,寒浆。’注:‘今酸浆草,江
东呼曰苦葴。’”〔一0〕赵曦明曰:“隋书经籍志:‘尔雅五卷,郭璞注。图
十卷,郭璞撰。’”〔一一〕赵曦明曰:“尔雅释草:‘蘵,黄蒢。’注:‘蘵草
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龋场!焙萝残性唬骸鞍福貉站
说此物,即是尔雅注所谓苦葴,今京师所称红姑娘者也,与蘵黄蒢稍异焉。”
〔一二〕赵曦明曰:“古今注:‘苦葴,一名苦蘵,子有裹,形如皮弁,始生
青,熟则赤,裹有实,正圆如珠,亦随裹青赤。’唐本草注:‘苦蘵,叶极似
龙葵,但龙葵子无壳,苦蘵子有壳。’”邵晋涵尔雅正义曰:“本草陶注云:‘益
州有苦菜,乃是苦蘵。’唐本注云:‘苦蘵即龙葵也,俗亦名苦菜,非荼也。
龙葵所在有之,叶圆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噉。’”
〔一三〕赵曦明曰:“隋书经籍志:‘吕氏春秋二十六卷,秦相吕不韦撰,高
诱注。’”卢文弨曰:“此注见孟夏纪。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本尔雅文。”〔一
四〕续家训无“也”字。
诗云:“有杕之杜〔一〕。”江南本并木傍施大,传曰:“杕,独貌也〔二〕。”
徐仙民音徒计反〔三〕。说文曰:“杕,树貌也。〔四〕在木部。韵集音次第
之第〔五〕,而河北本皆为夷狄之狄〔六〕,读亦如字,此大误也〔七〕。
〔一〕有杕之杜,诗凡三见:唐风杕杜,又有杕之杜,及小雅鹿鸣杕
杜也。
〔二〕卢文弨曰:“? 。,古貌字,宋本即作‘貌’,下并同。”郝懿行曰:
“案:毛传本作‘杕,特? 。’,特虽训独,颜君竟改作独,非。”〔三〕赵曦
明曰:“徐仙民,名邈,晋书在儒林传。隋书经籍志:‘毛诗音十六卷,徐邈
等撰;毛诗音二卷,徐邈撰。’”案:采薇序:“杕杜以勤归也。”释文:“杕,
大计反。”〔四〕赵曦明曰:“隋书经籍志:‘说文十五卷,许慎撰。’”〔五〕
赵曦明曰:“隋书经籍志:‘韵集六卷,晋安复令吕静撰。’”器案:江式上古
今文字源流作“韵集五卷”。
〔六〕郝懿行曰:“释文云:‘杕,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