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玄奘同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玄奘同行- 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亍R桓鋈瞬豢赡芡ü恕⒖奁蚪孤抢椿竦昧榛甑慕夥拧N沂撬怠涝侗煌纯唷⒖嗄蘸捅怂帧!狈鸾痰慕桃寮虻ナ涤茫乇鹎康饕桓鋈说钠沸缘赖拢砸恍┯《妊д呷衔鸾讨皇怯《冉汤分械囊淮胃牧荚硕7鸾逃胗《冉逃行矶嘞嗨浦Γ皇怯《冉谈橄蠛驼苎Щ鸾叹哂惺导吐桌淼赖绿卣鳌! 》鹜颖救舜游刺致酃窳槭欠翊嬖凇S杏《妊д呷衔鹜邮且晃徊豢芍壅摺R话闳巳衔鸾叹哂醒崾狼阆颍簿褪撬降目雌坪斐尽F涫担獠⒉皇窃挤鸾叹瘛7鹜忧康鞯氖切形拷唷⒄媸怠氚荨⒆鹁闯ふ摺⒉恍锞啤⒗稚坪檬U庑┒加忻飨缘氖浪滋卣鳌7鹜痈娼涞茏樱喝宋薹ò谕炎约褐窒碌亩窆词乖谏耢竺媲巴ü咨漓牖蛸橘肫淼灰膊荒芟此⒄庵肿锬酢H说男形晕蚬缘帽ㄓΑH说囊谎砸恍卸荚谖约貉≡裆贫袷澜纭H说脑偕窃谑栈褡约旱聂赡ィ↘arma,即业)。当一个人没有了罪孽,他才可以摆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  在早期巴利文佛经中,释迦牟尼只是一位贤哲圣人,受到弟子的尊敬。佛陀反对在修行上走极端。尽管佛陀主张不杀生,他允许人们在特定情况可以吃肉,因为爱的精神远比行为更重要。佛陀成道之后,仍不放弃任何一个说法度人的机会,直到80 岁涅槃。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印度人眼里的佛教(2)

佛教建筑上的精美石雕    

  佛教的教团   佛陀入灭之前,他已经看到佛教在摩揭陀国、乔萨罗国、乔赏弥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整个中印度已经出现了许多佛教精舍。 在孔雀王朝阿育王和贵霜帝王迦尼色伽的扶持下,佛教不仅成了国教,也开始成为世界性宗教,而历史更悠久的印度教和与佛教同时诞生的耆纳教依然是本土宗教。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教教团在佛教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团是古代佛教所独有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团是在信徒的追随和聚居中自然形成的。教团最初由比丘组成,比丘是出家已受具足戒的男性弟子。原来教团中没有比丘尼,在弟子阿难陀的反复恳求下,释迦牟尼才同意比丘尼可以加入教团。比丘尼是出家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弟子。进入教团的最低年龄为15岁。传染病患者、盗匪、罪犯和宫廷侍者不能加入教团。加入教团的仪式十分简单,首先要剃度,穿上黄色袈裟,并在教团主持面前说:“我寻求佛陀庇护。我寻求佛法庇护,我寻求教团庇护”。然后要念佛陀十戒:不偷盗、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歌舞倡伎、不涂饰香鬘,不坐卧舒适床铺,不保持金银。从佛陀的十戒来看,佛教拥有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学说。这种伦理道德是为了协调教团与社会、僧俗之间和僧人内部的关系而制定的法则。           教团律仪应大众要求而制,所有主事均由选举产生。比丘之间的争议由教团投票裁定。在佛法之下,人人平等,在佛法之内,人人自主。尽管佛陀的儿子罗睺罗也是教团成员,他从来没有指定儿子为接班人。他对信徒说,“你就是自己的一盏灯。”教团每两周举行一次会议。每个比丘必须出席。倘若生病,比丘需要指定一位代表参加。开会时要宣读戒律。若有比丘敷衍了事,他就会受到惩罚,严重违反戒律者将被逐出教团。在一年中,比丘和比丘尼要在外面化缘传教8个月。只有季风雨到来后,才在寺庙内安居4个月。他们只能睡在狭窄的硬床上。白天挨家挨户去乞讨食物,晚上研讨佛经。那是真正的苦行僧生活。   佛教教团在2500多年前就确立了民主形式,这是印度的骄傲。印度人总为自己拥有最古老的民主体制而睥睨西方社会,现在看来确实有些底气。在印度教中,婆罗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对吠陀经有解释权,教徒不能质疑印度教教义。佛陀倡导的是独立思考,反对程式化的仪式。他要求信徒不要盲目追随任何法则。但是教团也有不足之处:所有教团相互独立,教团之间没有协调机构。特别是当佛陀入灭后,教团之间对佛陀教义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导致教派分化的一个原因。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印度人眼里的佛教(3)

佛教雕塑对印度教雕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佛教在印度社会出现有其社会背景。当时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复杂而繁琐。民众已经厌倦了印度教的程式化戒律,以及宰杀动物的祭祀形式。他们迫切需要一种形式简单、易于理解的宗教。佛教的简单和高尚教义自然会受到民众欢迎。佛陀在讲授佛经时使用的是巴利文,巴利文当时在恒河平原一带十分流行。印度教使用的是梵文,一般民众难以理解。佛教教义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只需要进行简单修饰,就可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需要。这也是为什么佛教能够迅速转播的原因之一。  佛陀本人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的睿智和辩才征服了无数听众。佛陀辩论时的严密逻辑和对人生社会的洞察不仅让王公贵族口服心服,也让平民百姓顿开茅塞。在辩论中,他的逻辑推理让婆罗门对手屡屡败下阵来。他的亲切比喻和生动讲演让苦修多年的外道人舍利弗和目犍深感佩服,这两位婆罗门最后皈依了佛教,成了佛陀的得力弟子。佛陀的清苦修行生活和慈悲思想也给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切都强化了佛教的感召力。  佛教的平等主张为所有民众敞开了解脱大门。佛陀认为,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是人生获得圆满的最大障碍。印度教中有四个种姓,四个种姓的地位高低是通过宗教概念中的纯净污秽来区分的。负责祭祀的婆罗门最为纯净,其次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首陀罗的社会地位最低,只能从事肮脏廉价的劳动。如果低种姓者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处境,只能放弃印度教,加入主张平等的佛教。  一些王公贵族对佛教的支持也导致佛教迅速传播。作为一国之君的净饭王皈依了儿子创立的佛教,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在听了佛陀的讲经后也成了佛教徒。孔雀帝国的阿育王、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以及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不仅亲自弘扬佛法,还对佛教戒律和经典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这些帝王在印度广修佛塔和寺庙,阿育王石柱更成了印度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坐标。印度学者认为,阿育王是把佛教推广到境外的第一位君王。佛教迅速传播到了斯里兰卡和缅甸、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埃及和马其顿、中亚和中国等地。除了国王的扶持外,高僧对佛教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佛教学者V。 A 。 史密斯博士说:“比丘和比丘尼的良好组织机构是佛教传播的最有效手段。”在印度本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没有出现,印度教和耆纳教没有传教组织。在这种没有竞争的环境里,佛教有了一个不受拘束的发展空间。  印度的佛教研究中心和和佛教学者为弘扬佛法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佛教学者陈那(Dinnaga)、法称(Dharmakirti)、世亲(Vasubandhu)等撰写的著作使佛教思想更加系统化。印度的四个佛教中心——那烂陀(Nalanda)、瓦拉比(Vallabhi)、欧丹塔普里(Odantpuri)、超戒寺(Vikramshila)在当时也是世界佛教研究中心。印度学者伦尼亚认为,直到公元12世纪,那烂陀依然受到孟加拉和比哈尔的帕拉国王(Pala Kings of  Bengal  and  Bihar)的庇护。马哈巴(Mahoba)、埃罗拉(Ellora)、纳西克(Nasik)等宗教圣地可以看到公元9、10世纪的佛像。这说明佛教衰落之后,依然十分重视宣传。


第六章 走进喀布尔印度人眼里的佛教(4)

佛教圣地的村民生活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尽管佛教对印度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它并没有完全取代印度教。当佛教衰落以后,印度教重新占据了社会中心。印度教复兴并不是导致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佛教衰落主要还在于内因。V。A。  史密斯博士指出,“佛教在印度的消失并不是婆罗门迫害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其内在原因,如戒律松懈、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承受能力等。”  佛教之所以能在印度崛起是由于佛教理论简单易懂。到了公元前100年左右,佛教在迦腻色伽统治时期分化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修行者不能只求自己修行,还应该普渡众生。印度教里的“化身”概念被大乘佛教所借鉴,佛教中就出现了性格各异、分工不同和性别不同的菩萨(Bodhisattva),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菩萨所觉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罗汉之上。小乘佛教又称为原始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小乘佛教重视自度和自我解脱。印度学者认为,大乘佛教“用信仰替代了理性,用祈祷取代了自我修行”。两个教派的另一个区别是,大乘佛教经典著作为梵文,小乘佛教经典著作为巴利文。  随着印度教的兴起,瑜珈功成了宣扬印度教的有力工具。由于佛教大德在辩论和比试法力上不能折服外道,经常发生道场被毁事件,许多佛教徒改信了外道。佛教需要拿出实修取证的法门,才能与瑜珈师一较长短,于是大乘佛教中又分化出了密宗。密宗是佛教中透过身、口、意三者,达到不可思议佛境的一个宗派。这种佛境就是“即身成佛”。印度学者认为,密宗中的巫术和咒语减弱了佛教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让普通信众感到有些困惑。  佛教的平等意识曾经对低种姓者产生过巨大吸引力。商人和低种姓者通过信仰佛教来逃避婆罗门的压迫。在大乘佛教流行后,他们开始向寺庙捐赠财物来换取功德。随着大批珍宝进入寺院,僧人不必每天出门托钵化缘了。这破坏了寺庙的简朴生活。曾经刻苦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开始贪图安逸和奢华,从各方面开始向社会习俗妥协。寺庙里的道德生活开始堕落,腐败也渗透进了教团当中。比丘与比丘尼之间也发生了许多伤风败俗的事件,使得佛教的声誉大受影响。民众开始对寺院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国家长期处于战乱状态,民众对佛陀的不杀生观念产生了疑问。印度学者认为,阿育王崇拜佛陀的不杀生观念,从而让国家军队失去了战斗力,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公元460年,从中亚兴起的白匈奴大举入侵印度,白匈奴摧毁了不少佛塔和寺庙,焚毁了佛教文献资料,同时还杀死一批比丘和比丘尼。佛教中的不杀生观念在入侵者面前显得十分苍白,印度民众投向了印度教,长剑和三岔戟一直是印度教的标志。  佛教在发展中吸收了印度教的一些特征,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当初佛教吸收印度教特征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印度教徒信仰佛教,这一手段起初很奏效。后来,佛教和印度教失去了明显界限后,印度教徒也就对佛教失去了兴趣。另外,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离不开几位帝王们的鼎立相助,这导致了佛教严重依赖帝王的庇护。由于笈多王朝崇尚印度教,他们不再从财力上扶持佛教,佛教地位也一落千丈。  从笈多王朝开始,佛教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落,而印度教则开始复兴。印度教在复兴过程中抛弃了一些僵化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