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笈多王朝开始,佛教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落,而印度教则开始复兴。印度教在复兴过程中抛弃了一些僵化内容,并把佛教的一些特征纳入进来。印度教公开宣称,佛陀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公元8世纪,印度教复兴基本完成,佛教则逐渐式微。公元12世纪,穆斯林军队给了佛教沉重的一击。有印度学者说,如果佛教寺庙里不聚敛过多财宝,也不会遭到穆斯林军队的疯狂洗劫,佛教文物也不会损失如此惨重。在佛教寺庙被毁坏后,佛教徒失去了立足之地,一些信仰印度教的亲戚帮助他们皈依了印度教。由于佛教徒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一些佛教徒开始信仰伊斯兰教,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从此以后,佛教在印度就消声灭迹了。
第六章印度人眼里的佛教(5)
佛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 尽管佛教在印度已经消亡,却给印度社会和文化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佛教以一百种方式影响了印度人的生活,即使佛教在印度衰落多年之后,佛教依然是印度教徒信仰的一部分,佛教已经融汇在了国民的生活和思想中。”佛陀制定的道德规则是施舍、洁净、自我牺牲和真诚,同时还强调慈悲、怜悯和不杀生。这些都影响了印度人的思考和行为。佛教学者哈威尔(E。 B。 Havell)说,“在社会和政治范畴内,佛教在印度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与基督教在公元7世纪所起的作用完全一样,基督教在那个时候统一了撒克逊阶层的各种不同成份。” 教团组织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开启了宗教宣传的大门。印度教、耆纳教、以及锡克教后来都纷纷采纳了这种教团形式。在此之前,印度教徒年老后都要归隐山林,直至生命终结。佛教寺庙还起到了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功能。印度民间文学形式最先出现在佛教寺庙里。戒日王写出了剧作《龙喜记》。《佛本生经》是巴利文佛经中收录的民间故事,后来佛教徒改编成了佛教故事。这为研究佛教的教化作用提供了生动资料。萨卡尔博士(Dr J。 N。 Sarkar)指出,“佛教是一个通俗的宗教,没有那种只有僧侣阶层才能掌握的复杂和艰涩仪式。” 面对佛教的挑战,印度教徒不得不进行宗教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把佛教中的不杀生概念引入印度教。佛教的不杀生概念强调尊重各种形式的生命。从此以后,印度教在祭祀时不再宰杀牲畜。这种不杀生理论还间接导致了薄伽梵派和其它教派的诞生。虽然佛教没有冲破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却使整个社会对其它宗教的容忍度大为提高。当印度教复兴后,种姓制度的界限已经不再那么严格。尽管高种姓女子不能嫁给低种姓男子,但是低种姓女子已经可以嫁给高种姓男子。 佛教偶像崇拜也刺激了印度教偶像崇拜。在雅利安时代,婆罗门教没有偶像崇拜,其宗教仪式是宰牲祭祀。佛陀在世时也不赞成偶像崇拜。在他入灭后,佛教徒起初用佛足印、菩提树来象征佛陀。到了大乘佛教兴起后,佛陀被神化了,佛教造像也随之兴起。佛教艺术是一种对大自然怀有强烈感情的艺术,里面包含着对人、动物和植物的真善美理解。如今能看到的阿育王石柱、山奇佛塔、阿旃陀石窟、巴格石窟等都反映出佛教艺术的特点。到了贵霜时代,印度教受到了佛教造像的影响,也开始塑造印度教神像。印度学者班纳吉(R。 D。 Banerjee)认为,“在贵霜王朝时期,偶像崇拜进入北印度后,很快就流传开来。”这表明印度教造像的时间要晚于佛教造像。在公元前2世纪开凿的阿旃陀石窟里,雕塑和壁画都以佛教为主题。在公元3世纪开始雕凿的埃罗拉石窟中,则是三教同堂。早期主要是佛教雕塑,中期主要是印度教雕塑,晚期为耆纳教石窟。其印度教雕像庄严肃穆,技艺纯熟精美,建筑规模更为宏大。 与佛教造像相比,印度教造像带有艳情风格,其中最常见的形象是身材丰腴的药叉女。药叉女的曲线韵律形成了三道弯,腰肢纤细,胸部浑圆,臀部丰满。印度教徒认为这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在印度教大神的雕像中,除了神猴哈奴曼以外,大部分神像都带有女性特征,脸庞光滑,但是眼白很多,有一种纯真飘渺的感觉,远不及佛像更具有艺术神韵。收藏于鹿野苑博物馆的《鹿野苑说法的佛陀》就是佛像中的代表作。佛教雕像朴素自然,薄如蝉翼的袈裟隐约勾勒出身体的轮廓,面部表情端庄,目光低垂,流露出澄思净虑的内省神情。从纤细相触的手指看,佛的内心又是动态的,产生了一动一静的艺术效果。佛头后面的巨大光环象征着佛陀的灿烂精神境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佛教对印度社会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低估。 佛陀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为了获得解脱,许多人放弃了家庭生活,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身上,忽略了国家发展和社会繁荣。这种个人中心和逃避思想也成了印度文化的一个特征。佛教中的“不杀生”概念对印度历史产生了很大。孔雀王朝通过战争把疆土扩大到了阿富汗。当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后,开始崇尚不杀生观念,结果使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当希腊人入侵印度时,阿育王的军队已经毫无战斗力,很快就败下阵来。佛教从来不会用利剑和暴力来赢得追随者,这使得印度文化中缺少尚武精神。 印度学者认为,佛教是印度送给世界的最有价值的礼物。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徒就开始了漫长的传教生活。在传教的同时,他们也把印度文化和文明带到了这些国家。这些国家通过佛教认识了印度,所以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把印度尊为佛教圣地。中国高僧法显、玄奘等人都先后来印度研习佛教,并把印度风土人情和地理气候介绍给了中国。佛教成了印度与世界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现在,印度人对佛教的好感,而并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因为佛教为印度文化赢得了国际地位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