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玄奘同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玄奘同行-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分憋闷,难免会产生走出去看世界的想法。  我一个人站在遗址当中,没有人肯定或者否定我的想法。微风中,有悠长的朗诵古兰经声音。附近的小村里居住着相当多的穆斯林,他们的祖先在公元12世纪时攻占了这里,并且捣毁了已经弱不禁风的僧院和塔寺。我询问一位正在放羊的穆斯林老人,问它是否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他说不晓得了。我相信他说的话,因为这就是印度人对待自己历史的态度。


第三章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1)

蓝毗尼里的中华寺    

  在印度和周边国家采访报道期间,我经常顺访一些古代文化遗址,最先去的是佛祖诞生地——蓝毗尼(Lumbini)。在从加德满都到蓝毗尼大部分都是山路,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另一侧为峡谷,峡谷中的河流里经常有乘垡漂流的人。山上有清泉溪流,绿色植物把大山覆盖得严严实实。从山区进入特莱平原后,顿时感到了印度北方平原所特有的燠热。这里自然环境保护要好于印度北方。蓊郁高大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林中不时有牛群穿过,仿佛后人特意保留下了古代农耕社会的一角,以便让香客了解佛陀时代的自然景观。佛陀在入灭之前对弟子阿难陀说,“阿难陀,当我入灭之后,佛教徒们会怀着虔诚的好奇心来拜访四个地方——我的出生地,我的觉悟之地,初转法轮之地,以及涅槃之地。”如今,这四个地方真的成了佛教圣地。  汽车到了尼泊尔南部小镇白拉瓦(Bhairawa)后,往西行驶22公里就到了蓝毗尼。毗尼面积约为770万平方米,分为三个区: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摩耶夫人祠为遗址区,各国佛教组织兴建的寺庙为寺院区,还有绿化区。遗址区的大门附近就是摩耶夫人祠(Mayadevi Temple)。这座白色建筑十分简陋,像一个破旧的工棚,站在门口就能把里面的内容一览无余。祠内有一黑一白两块石雕。白色浮雕讲述的是母亲生下释迦牟尼的场景,另一块黑岩石浮雕已残缺不全,上面涂满象征吉祥的红色粉末。摩耶夫人信仰的是印度教,母以子贵,她也就被当地印度教徒视为掌管生育的圣母。一些渴望生孩子或者希望生出一个智能超群孩子的女性,往往要来这里祈求。  释迦牟尼的母亲是拘利城主须菩提的女儿,嫁给了迦毗罗卫城主净饭王后,在45岁那年有了妊娠,按当地习俗欲回母家待产。在走到拘利城与迦毗罗卫城之间的蓝毗尼时,摩耶夫人感到浑身躁热,便到水池内沐浴。玄奘称此为 “天化此池,光润澄净,欲令夫人取以沐浴。” 同所有宗教故事一样,圣人降临时都会有奇特天象出现。天上地下的神灵都要来个全体总动员,制造一些隆重气氛,释迦牟尼降生时更是如此。我常常怀疑,当代社会难以出现圣人的原因,大概是孕妇都到医院里去完成历史使命的缘故,嘈杂都市里难以出现圣人诞生时所特有的天象,丛林般的水泥建筑遮挡住了大部分天空,人们已经不习惯仰望天空了。医院里每天都有成批的婴儿诞生,即使出现了某种奇异天象,也搞不清楚是为哪个婴儿而呈现的。本来可以成为圣人或者杰出人士的婴儿,就这样被忽略了。再加上千篇一律的教育手段,孩子长大后都如同一个工厂里生产出的产品,难以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第三章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2)

蓝毗尼内的阿育王石柱    

  摩耶夫人祠对面是一些红砖塔基,再往前走就是蓝毗尼的标志——巨大的菩提树,粗大的树干需七八人方能合抱。传说当年摩耶夫人就是在这里手扶娑罗树;生下了王子悉达多。如今娑罗树(Sal tree)已经被菩提树(Ashoka tree)所替代。玄奘曾经在这里看到:“有无忧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看来眼前这棵菩提树也是替代品,菩提树是印度和尼泊尔平原最常见的树,由于这棵菩提树离水池最近,故受到香客的顶礼膜拜,僧人在树基部分垒了一个水泥池,上面摆着一个佛像,佛像和菩提树干上涂着红色粉末,树枝上挂着经幡,像一个老太太的稀疏头发上插满饰品一样。路边的菩提树却无人问津。可见位置不同,待遇也就不同,连佛门净土也不能幸免。唯一的好处是,路边的菩提树可以无忧无虑地成长,而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谈举止,很省心。  菩提树旁有一长方形水池,佛陀出生后就在这里净身。这个水池明显是现代人凿挖的。经过打听,才知道修建于1931年。为了不使自己扫兴,只好推断这个水池是在原有水坑基础上整修出来的。玄奘在636年拜谒这里时,看到这方水池“澄清蛟镜,杂花弥漫”。水池附近的僧院十分残破,僧人已经不知去向。玄奘在这里还看到了一根阿育王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说明这根高大的石柱上有一马头雕塑,被雷电劈倒在地。如今的阿育王石柱高7。79米,周长2米多,但是马头雕像已不见踪影,半截石柱有一道伤筋动骨的裂纹,被后人用三道铁箍固定。石柱离地3米处有婆罗米文字书写的阿育王铭文:“天佑慈祥王登位二十年亲至此地朝拜,因为这里是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石上刻一形象,并竖石柱一根,表示佛陀在此降生。并特谕蓝毗尼村减免赋税,仅交纳收入的八分之一。”这根石柱不仅确定了蓝毗尼为佛陀诞生地,也间接证明了佛陀的诞生时间。   印度古代历史如同烟雾缭绕的神话,没有准确的记载,说起自己的历史来都是“从前有个国王……”。对于从小就学过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人,很难接受印度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印度的传说历史讲的都是神话故事。神的历史如日月星辰一样,没有确定的生死时间。在云遮雾罩的佛教历史中,阿育王石柱就如同巨大的时间指针,粗略地为印度佛教历史划出刻度。依据阿育王登基时间和阿育王石柱的竖立时间,就可以粗略推测佛陀的涅槃时间,佛陀在世80年,也就可以推断出佛陀的诞生日期。


第三章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3)

蓝毗尼摩耶夫人祠内的佛诞图(石刻)蓝毗尼内供奉的释迦牟尼童年像    

  迦毗罗卫城在佛陀晚年遭战火毁灭。法显到此旅游时,尚见有城址遗迹和数十户民家。玄奘到来后,只见到了舍利塔和阿育王石柱。作为一个佛教圣地,这里缺少了佛陀时代的遗物,一切都是佛陀入灭几百年以后的纪念物。促使释迦牟尼出家修行的种种景象与这里无关。释迦牟尼是在迦毗罗卫城门口看见了老人、病人、死人,这使太子感受到了人生无常,生命实在太脆弱,太微不足道了。他进而思考:何为人生?世间何以如此?太子愁闷积于胸臆,不知如何排解。当他看到一位威仪整肃、表情平静的僧人时,得知僧人出家的原因是由于“看见一切世间诸行尽是无常”。太子动了出家念头。在他29岁的某个夜晚,命车匿驾马逾城而去,从此过上了出家修行的生活。     历史传说是这片空旷田野上的清风绿荫,让人们静心思考。尽管我们难以从传说中窥探历史原貌,但是从民众心里进行“考古研究”可以得出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人们从传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情势。释迦牟尼刚出生后,就能够站立,而且指天指地发了一通议论。这个传说十分荒谬,却也有几分象征意味。林园是一个公共场所,一个新生命降生在这里意味着民众有了新的希望,而摩耶夫人在池塘里的洗浴就成了圣人降临前的一个重要仪式。  最让我困惑的是悉达多的出生方式。传说摩耶夫人在池塘洗沐之后,手扶梭罗树,释迦牟尼便从母亲的右胁生了出来。 这是一种荒诞的说法。一位学者给我解开了这个谜团。悉达多的出生方式与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有关,印度《梨俱吠陀》描述了种姓的神话渊源:“当他们分开那个‘原人’时,他们会把他分成多少部分?他的嘴巴、双臂、大腿和脚有什么称谓?他的嘴巴成了婆罗门;他的双臂化成了武士。他的大腿成了民众,他的脚化成了奴隶。”释迦族属于刹帝利(武士),说佛陀从右胁出生,是对印度教种姓渊源的字面化理解。对于考古学者来说,土里的东西并不难发掘,最难发掘是淹没在时光里的东西。


第三章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4)

蓝毗尼内的大菩提树蓝毗尼周围的田园生活    

  林园外侧就是寺庙区。中国、日本、越南、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在此修建了寺庙或禅定中心。黄琉璃瓦、朱红围墙的中华寺十分引人注目。整个蓝毗尼有常住僧人约30人,却代表六、七个国家,很像佛教国家组成的“小联合国”。每到月圆时,僧人们都要聚集在阿育王石柱周围轮流诵经。当今世界纷争不断,暴力层出不穷,佛教的慈悲与宽容精神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只是这诵经声太微弱了,远远地听上去,如同自然界里昆虫的鸣唱,也像一群孤独老者的呻吟。  蓝毗尼周围的居民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几乎看不到佛教徒。当地最大的宗教节日是在4、5月间的一个满月之夜庆祝佛陀诞生,印度教徒认为佛陀只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第9个化身,说到底还是在庆祝一个印度教大神的节日。我在蓝毗尼看到了佛教的衰弱,同时也体会到了原始佛教朴素真实的一面。这一切让我感到,佛教中其实有两位佛陀。一位是历史上的佛陀,他诞生在蓝毗尼,曾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出家证道后,传教四十五年,成为佛教的创始人。另一位则是宗教经典里的佛陀,一位被神化了的、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的佛陀。当人们顶礼膜拜后者时,已经远离了佛教的真实。隆重奢华的寺庙装饰,掩饰不了精神上的空虚。佛教如此,社会思想也是一样。


第三章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朝圣路上见闻记(1)

菩提伽耶内的大菩提寺    

  2003年1月,印度各飞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上都摆上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任何力量都无法拖延我们起飞——除了老天爷之外。”偏偏就是老天爷裹着大雾频频光临印度北方,使得飞机窝在机场不敢动弹。我在瓦伦纳西换了两次交通工具,才辗转来到了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  巴特那曾经是印度最辉煌王朝——孔雀帝国的首都。佛陀在世时曾经预言,一个伟大城市将从比哈尔邦崛起,但是总要受到“争斗、火灾和水灾”的威胁。在公元前3世纪, 旃陀罗笈多 ? 毛里亚皇帝统治华氏城(Pataliputra,今巴特那),把疆域扩大到了印度河流域,他的孙子阿育王继承王位后,又把疆域扩大到了阿富汗,为了保证印度与希腊的贸易,孔雀王朝修建了从华氏城到塔克西拉的皇家大道。华氏城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首都。佛陀的第一个预言灵验了。现在,每年季风雨到来后,大半个比哈尔邦都会淹没在洪水中。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贫困的邦之一,官员贪污腐败极其严重,罢工和示威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首府巴特那如同一个自由漂浮的大闹市。佛陀关于“争斗和水灾”的预言也基本灵验了。佛陀之所以创立佛教,也许他早就洞察到了人类走向,并对未来充满悲观。  印度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