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光绪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三
这是光绪十六年三月初三日,文廷式再一次走进了翁同和府第大门。和他一同来的还有张謇。这是春闱前的一次重要的拜谒,他们的心都有些忐忑不安。
去年的礼部试开考,文廷式又一次榜上无名。听说,卷子为吴桥的王编修所压。他只是刚看了文章的前几句,就断言小讲与后文不合,布局欠酌,将卷子打了下来。
好在这时,朝廷有一位大臣一直在关注着文廷式,他就是翁同和。
一本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竟搁放在翁同和的书案前,格外显眼。
文廷式问:“翁大人,你也在看此书?”
翁同和说:“陈澧无所不知,可说是汇乾隆以来文儒之总,这本《东塾读书记》我可是常置案头,日加披览的,受益匪浅哪。”
想到自己老师已经逝去多年,而书却依然被人看重,这真是稽古之至荣。作为他的门生,文廷式心里也觉欣慰。
翁同和可称得上同光名臣。父亲翁心存,是体仁阁学士,先后做过咸丰、同治二帝等诸多亲王的老师;大哥翁同书,官至安徽巡抚;二哥翁同爵,做过陕西、湖北的巡抚和署理湖广总督。翁同和本人是咸丰六年的状元,两朝帝师,任吏部尚书,出入中枢数十年,也可谓权倾一时。
六月,内阁中书考试,吏部派出协揆徐桐、尚书翁同和、李鸿藻和侍郎汪鸣銮为主考官,翁同和想尽力先将文廷式推上去。
如果说翁同和与文廷式本“宿契”也并非如此,说他们“神交”已久则更为恰当。翁同和属于开风气之人物。光绪年间,多次主持科场考试,一变同治以来墨卷之习,而归诸根柢之学,以朴学提倡风雅,力求从科考中得到博雅之士。翁同和爱才识器,已为天下士子传为美谈。人人都希望被他识拔,文廷式当然也不例外。
自光绪八年文廷式参加顺天乡试,中式第三名,又由于他博闻强记,以擅写诗词闻名,誉噪京师,成为当时京中清流瞩目、结交的对象。翁同和闻文廷式的才名,也希望收于自己门下。可惜未能如愿。此次内阁中书的考试,翁同和有心将文廷式提携上来。
当汪鸣銮将文廷式的卷子送来,翁同和还未及拆开名封,便急着问:“是否江西名士文廷式?”
结果,文廷式一举夺魁,被定为内阁中书第一名。虽然内阁中书是个虚名,但翁同和因此将其纳入了“中书门人”之列,也就归于翁氏门下了。
转眼一年过去,又是春闱来临。文廷式和张謇一样,也是第三次来京应会试。张謇也是翁同和早看中的才子,有心要收入自己门下。
礼部试初八日入场,是决定他们命运的再一次冲刺。
在翁同和的书斋里,他们聊得很晚。翁同和满头银发,一束银须,文廷式看得出,眼前这位朝廷老臣有他的重重心事。
面对两个他所欣赏的士子,翁同和的确想得很多……
《晚清悲风》第三部分第八章 清狂(4)
自甲申事变后,慈禧太后大换军机,黜谪前清流,废止言路,让朝政完全控于自己之手。清廷贿赂公行,风气日坏。此后几年,光绪亲政的时刻渐近,慈禧却迟迟不肯完全交出政权。帝师翁同和与潘祖荫等光绪近臣联袂而起,组织后清流主持风议,与专权的慈禧隐然相峙。翁同和见信于光绪,希望他能成为独揽政权的“圣君”。但单靠年青、懦弱的光绪,还不足以与老奸巨滑、羽翼遍布的慈禧抗衡的。因此,翁同和极力延揽名士,进入御史、翰林之列,控制言路,形成势力,逐渐组成帝党。而清流们既无实权又无势力,只能通过已有的一点主持科场的权利,来为自己“植党”。
翁同和谈得很多,他告诉文廷式和张謇:光绪帝是满族皇族中比较开明的皇帝,又受到他正统的儒学熏陶,面对西方列强蹂躏国势衰微,也心存不满,有志整顿朝纲,做出一番事业。可是自从“亲政”以来才真正发现,他的身边没有几个可亲近、可信赖的人,他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扶助他,完成他的治国大计。
文廷式和张謇心领神会。
四
三月初八,文廷式与张謇一道,手持试具,一前一后走进考场大门。这年文廷式三十五岁,张謇三十七岁。
考场午正封门,实到六千一百多人。这次廷试,正考官为刑部尚书孙毓汶,副考官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贵恒、都察院副都御史沈源深等。
四月十日会榜揭晓,文廷式中式二百六十一名恩科贡士,有了参加复试的资格,而张謇却又一次名落“孙山”。
十六日,文廷式和所有新贡士一道参加复试。
第二天,文廷式的卷子被嵩申选录后,上交翁同和、潘祖荫、汪鸣銮。早几天,翁同和就联络了潘祖荫和汪鸣銮,要力举文廷式。再加上文廷式的文章写得实在好,三人看后,均赞不绝口,一致定为压卷,贡士复试,文廷式被取为一等第一名。
这一招,也可说是翁同和设计的“先声夺人法”。复试的贡士,即为殿试的贡士,复试既为第一,殿试当然可以夺元,这就首先在朝士之间,制造了一个新科状元定是文廷式的印象。即使不能中状元,也当居鼎甲之列。那些个正途出身的一、二品大员,如奉派为读卷官,谁不愿收一个状元做为门生?遇到这样的卷子自然会加圈,翁同和也不必再从中操纵,他们自然而然会促使文廷式成为得“八圈”的状元。
复试五日后为殿试。
保和殿,一派紧张的气氛,举人们列队进入这个梦寐以求的神圣殿堂。
这是各省举人在礼部会试后进入的最后一道关。虽然所有参加殿试的人都将金榜题名,但是,金榜上题名的次序将直接影响每位进士今后官运的走向。
清代殿试排名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一般在保和殿举行,试题由皇帝亲出,阅卷大臣尽由一品大学士与六部尚书组成。评阅殿试卷的大臣也只能称读卷,是不敢言判卷的。经评阅之后,列前十卷进呈皇帝御览。皇帝亲定甲等名次之后,读卷大臣便将原卷捧至红本房,前三卷填写一甲第几名,后七卷填写二甲第几名。随至内阁将其余各卷依次书写,拆弥封交填榜官填榜,因榜用黄纸,表里二层,故名“金榜”。由内阁中书四人写小金榜,四人写大金榜。金榜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成,格式内容相同,只是小金榜交奏事处进呈,便于宣读备案;大金榜则由内阁学士捧至乾清宫盖上“皇帝之宝”,于传胪之日张榜公布。
文廷式在大殿的案前坐下后,心里难免有些激动。
殿试时间为一天,也就是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下。考试文章为策论。
文廷式稍加思考后,便毅然落笔,文思滚滚而来。正写到得意时,却出了一个不该出现的错误,他一不小心将“闾阎”误写成“闾闾”。这下可是个麻烦事,殿试卷子称为“大卷子”,是用白宣纸七层裱成,以便挖补,但颇费事,且须有相当的技术。文廷式为求省事,将第二个“闾”字的上半部,稍稍刮薄,增添笔划,却不料反像个“面”字。
翁同和读到文廷式的卷子,先是被他大气磅礴的文风所动,这篇策论,立论大胆而富有感染力,是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心里正想着文廷式为他争了气。可当他仔细一看,不觉倒抽了一口冷气,他发现文廷式改动之处的错误。
“这个文廷式,怎能如此心浮气躁!”他暗暗责备。
《晚清悲风》第三部分第八章 清狂(5)
科场条例对于错字错词看得很重,如果严格起来,文廷式即不列四等,亦必入三等,不独鼎甲无望,就连被点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也很危险。
翁同和既要回护文廷式,就得把这个错误敷衍过去。于是,阅卷官提出这个问题时,翁同和就敷衍说:“这个嘛,也无大错,‘闾面’确有典,只是不记得出处了,似与“檐牙”作对吧”。
阅卷官听翁同和这么一说,也就不在意,再说,复试时文廷式被定为一等一名,文章也的确写得超凡脱俗、与众不同,阅卷大臣便没有再往深入去考证。如此一来就蒙混过关了。可是却有人对皇上说:“文姓当元,国运不祥”,并举宋代的文天祥为例。还是将文廷式排在了一甲第二名,这样,文廷式与魁首无缘了。
殿试后三天,也就是二十四日,翁同和等阅卷大臣手捧殿试选出的卷子,呈送到光绪帝御临的乾清宫西暖阁,八个大臣依次跪在案前。
麟书按已经排定的顺序开始拆封唱名。
首先拆开的是一甲第一名吴鲁,第二封就是文廷式。
当麟书唱出文廷式这三个字时,光绪帝眼睛一亮说:“来,把卷子给我看看。”于是,翁同和从麟书手上拿过卷子,递给皇帝。光绪粗粗一看就说:“这文廷式早有名气,文章也写得好,可定为一甲第二名。”
等待文廷式的就是盛大的传胪大典,宣布名次了。
五
所谓传胪,即是在读卷后的第二日,由皇帝正式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隆重典礼,这是新进士们的盛大节日。
传胪大典定在四月二十五日,地点在太和殿。
是日清晨,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太和殿前,乐部和声署则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两旁,设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两旁。文武百官在丹墀内,身穿朝服,按品级排位。贡士则身穿公服,戴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排立在文武各官东西班次之后。礼部鸿胪寺官设一黄案于太和殿内东旁,由内阁学士捧着黄榜放于黄案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待到辰初时分,便由礼部尚书到乾清宫奏请皇帝出宫。皇上礼服乘舆,由近侍导入太和殿升座。
这时,中和韶乐奏起《隆平之章》。
随着音乐声慢慢消失,一卫士执鸣鞭来到太和殿屋檐下,此鞭约一丈三尺,用皮制成,柄为木质髹朱漆,约一丈。卫士将鞭扬起,在空中旋转,越扬越快,最后发出“叭”的一声脆响,穿云破雾,在紫禁城里久久回荡。如此接连三次,每次都足可让人震撼。
文廷式的心就像是要狂跳出来。
太殿内,大臣行完三跪九叩之礼,这时就有鸿胪寺官走上前来,开始宣制:
“庚寅四月,大清皇帝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宣制完毕,便高声唱道:
“第一甲第一名吴鲁,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撰。”
“第一甲第二名文廷式,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第一甲第三名吴荫培……”
唱第一甲第一名时,鸿胪寺官则引状元出班就御道左跪;唱第一甲第二名时,鸿胪寺官引榜眼出班,就御道右稍后跪;唱第一甲第三名时,鸿胪寺官引探花出班,就御道左后跪。一甲三人姓名,都传唱三次。而唱第二甲第一名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若干名,都只唱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