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谋划。秦国与天下的豪杰并没有什么仇恨,他们谋划来攻打秦国,不过是为了求得一已的富贵。就象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就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了那块骨头,互相就会起争夺之意。”
秦王于是派范睢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送给一些主张合纵的豪杰,结果黄金用了还不到三千斤,他们就互相攻讦争斗起来,攻打秦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实际是说内部纷争倾轧,为他人坐收渔利提供了条件和前提。反过来说,在对手内部制造内江,挑起矛盾,把水搅浑,便为坐收渔利创造了条件和前提。在中国历史上,利用和制造矛盾坐收渔利的案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西汉时,爱盎为人慷慨识大体。宦员赵谈因为得到君主的宠幸,常欲加害于爰盎。爰盎为此很忧虑。
爰盎的哥哥爱子仲做常侍骑,对爰盎说:“你当众污辱他,他以后虽然讨厌你,皇上却不再相信他了。”
一次皇上到东宫去,赵谈侍奉皇上乘车,这时爰盎伏在车前说:“臣听说能够与陛下共同乘车的都是英雄豪杰。现在汉虽然缺乏英雄,但陛下怎么单单同被阉割的人一同乘车呢!”皇上听了微微一笑,立即把赵谈赶下车,赵谈哭着下了车。
从此以后,虽然赵谈深恨爰盎,不停地说他的坏话。但任凭他巧舌如簧,皇帝却再也不听了。
凡事皆有矛盾,有矛盾就可以取而用之。矛盾论学得好,就善于在敌我友各方中分析出矛盾,利用矛盾,运用智谋转嫁矛盾,使自己从矛盾的漩涡中跳出来,从危机中脱身,然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这个谋略不久就被东晋时的温峤所借用,不过是演化为借酒生事来挑拔离间而已。
东晋时大将王敦准备造反时,把温峤任命为丹阳令尹,并特别为温峤举行了一个饯别酒宴。温峤害怕他离开后,王敦的军师钱凤在王敦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于是行酒到钱风时,钱凤还没饮酒,温峤假装醉酒,用手击打钱凤,打落他的头巾且厉声说:“你钱凤算什么玩意儿?我温太真行酒,你竟敢不饮!”
钱凤十分不高兴,王敦认为温峤是醉了,便对钱凤加以劝解。
次日,钱凤对王敦说:“温峤与朝廷的关系极密切,不要随便相信他,应该多小心他。”
王敦说:“温峤昨天是喝醉了才对您无礼,但你怎能因此说他坏话,诬告他呢!”对温峤仍深信不疑,让他离开了。
这是故意将与对手的矛盾公开化,从而避免被对手恶意中伤的办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将与对手的矛盾隐藏起来的办法,达到破坏对手阵营团结的目的。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8)
王绪这个人平素好到王国宝那里说殷荆州的坏话。
殷为此很是忧虑,就跑去向王东亭求教。王东亭说:“你只要常去见王绪,到了那里就命周围的人退下,然后随便议论些什么事,这样时间一长,王绪与王国宝就要疏远了。”殷荆州按此去做。
一日王国宝见了王绪,问道:“那人与你说了些什么?”王绪答:“都是些家常话。”王国宝认为王绪对自己有所隐瞒,两人的友情就越来越淡薄,于是二王议论殷荆州的谗言也就停止了。
这也是曹操离间韩遂与马超的老方法。实际上,这种例子在现实之中也多得很,其神机巧妙并不输于古人。
巧伪装兵不验诈
孙子曰:“兵以诈立。”“兵者,诡道也。”
诡诈即是战争的代名词,诡诈是一种权变,是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各种手段迷惑敌人的一种骗术。这种权变和骗术既是战争的一般规律,也是一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人所必要的素质。
从战略角度上,形势往往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达到的一面,从战术角度来讲,虚实变化往往是可以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造就的。这就需要谎言来大显身手了,用谎言来让对手看不清自己的虚实。
兵不厌诈,其实说的是在前提既定的情况下,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尽可以千奇百怪,没有一定之规。一切竞争的目标都是要取得胜利;为了取得胜利,可以运用一切手段,包括伪装和欺骗的手段。换句话说,为了达到取胜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宋朝时狄青征讨侬智高,大军集结到了接近前线的桂林。
出征前,他听说南方有崇尚鬼神的风俗,于是让人准备好一百个铜钱,作出与神订下誓约的样子,祝祷说:“万能的神啊,如果你想让我军获胜的话,请让铜钱的正面都朝上。”
左右幕府的官员都劝他不要这样做,担心倘若不如意,会动摇军心。狄青不听,一定要投掷铜钱。这时成千上万的士卒都紧张地注视着狄青,只见狄青挥手一掷,一百个铜钱落地,竟然全部正面朝上。
全军欢呼,声震林野。狄青也非常高兴,让左右的人取一百个钉子来,按着铜钱落地时疏疏密密的原状,贴地将铜钱钉住,然后用青纱将这块地面笼照起来。狄青亲手把它封死,说:“等到我们凯旋回来时,一定拜谢神灵,然后再取起这些铜钱。”
敌人听说这件事后,十分紧张,认为是天助狄青,因此军心震动惶恐,很快被狄青率军平定。狄青凯旋归来时,履行前言来取钱。拔开钉子以后,幕府的人才看到,这一百个钱原来是特制的,两面都是正面。
当时作战任务艰巨,军心惶惑不稳,因此狄青借用神来鼓舞士气,以坚定大家的信心,同时扰乱敌人的军心。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9)
把这个道理再往前推一步,似乎可以说,只要目的正确,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采用一切手段。这当中包含着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从现实出发,面对现实选择手段。因为,现实常常是难以超越的;幻想代替不了现实。
春秋时期,周王姬林继位,年轻气盛,不管三七二十一解除了郑国国君姬寤生在中央政府的职务。这对姬寤生的声望是一个打击,他立即向国王报复,派遣军队进入王城洛阳附近,把边界麦田里的小麦刈割而去。稻米熟时,再把稻米刈割而去。姬林除了七窍生烟外,毫无办法。
不久,郑国跟宋国开战,不分胜负。郑国国君姬寤生打算利用国王的剩余价值帮助自己,这才到洛阳朝觐。
姬林挖苦地问他:“郑国粮食收成如何?”姬寤生说:“托大王洪福,五谷丰登。”姬林做出如释重负的模样说:“那就好了,王城的粮食,我可以留下自己吃了。”
然后送给姬寤生十车小米,以此来羞辱他说:“请你收下,郑国如果有荒年时,请不要再抢。”
但是姬寤生是一个脸皮坚厚而且有谋略的大人物,能够化羞辱为荣耀。他发了一阵脾气后,立刻冷静下来,用绸缎把十车黍米密密包住,招摇过市宣传说:“宋国久不朝贡,国王赐下十车绸缎,命我们讨伐宋国。”
结果鲁齐两国不明真相,信以为真,都派出军队,会同郑国作战,把宋军统帅孔父嘉杀得大败而逃。
“诈”,可以使对手防不胜防,造成种种假像,使对手迷惑昏乱,从而乱中取胜。“诈”的手段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全看你怎么在具体情景中加以运用了。基本的原则应是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智谋便在手段的运用中显现出来。
在面临和处理各种难题时,必须做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而不要做愚蠢的理想家或伪善的道德家。
曹操的主薄杨修,谋划立曹植为魏太子。曹丕很忧虑,于是用车载废竹篓,将吴质藏在其中,与吴质来商议对策。
杨修将此告诉了曹操,曹丕害怕了,赶快将情况告诉了吴质。吴质说:“没关系。”次日,曹丕再用车装竹篓,篓内都装上绢。
杨修又把此事告诉了曹操,曹操带人来检查,推开篓子检查一下,根本无人,全是丝绢。从此曹操不再怀疑曹丕,反过来开始怀疑曹植和杨修。
“诈”即伪装,欺骗。这一点最容易受到道德家们的指责。他们往往撇开现实情况,撇开目的将手段孤立出来,然后空泛抽象地批评欺骗不道德、不符合人们行为的准则。然而,这种指责不是迂腐,就是别有用心。因为兵不厌诈是将目的与手段联合起来说的。手段为目的服务,手段与目的一致,才应该是行为的最高准则,因而也是最符合道德的。
宋高宗建炎初年,由于金兵南侵,皇帝跑到钱塘,而留下张浚在平江镇守后方。
当时汤东野正当守将,有一天听说有皇帝的赦令将到,心里对这件事感到怀疑,便跑去向张浚禀告。张浚说:“马上派遣内行的官员前去看看,让驿站的坐骑走得慢些,先让前去的官员把诏书拿回来。”
汤东野派去的官员打开诏书一看,原来是由于杭州发生兵变,逼宋高宗退位,改由太后听政,宋高宗迫于无奈而写下的沼书。
汤东野考虑到不能宣读这样的诏书。但是有诏书来这件事已经宣扬出去了,将士们渴望得到朝廷的赏赐,如果得知杭州发生兵变高宗退位后,一定会发生兵变。
他同张浚商量这件事。张浚说:“马上打开府库拿出钱来,作出行将对众军行赏的姿态。”于是他们就把这封被逼而写的假诏书藏起来,私下里把州府中过去收藏的高宗皇帝登基时大赦天下的诏书放在车中。
等到迎来诏书后,他们把它张贴在城楼上才离开。那城楼的台阶立即禁止通行。没有人敢上去,因此谁也看不出诏书上的破绽。
同时,他们就按照皇帝祭天地时赏赐的惯例,把钱银、布帛赏给将士,于是军心较为平定。
克敌智谋第15章 先发制人的智谋(1)
妇人之仁是绝对不能成事的,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才是真正的大仁大勇。
快刀斩乱麻
在别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迅速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出人意料的办法打击对方,使之一败涂地。因此,这一谋略关键在跳出常规束缚,出其不意,集中精锐力量,以气势、准确和力度取胜。
在这里,人的决心和意志尤为重要,至少应作好成败在此一举、“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思想准备。既要敢于冒险,又要善于冒险,而拖泥带水,犹豫不决,面面俱到,有时往往是失败的根源。
北魏高洋小时候内心很聪明,但外表显得很隐晦,大家不了解他,只有父亲高欢觉得他有独特之处,经常说:“这孩子在见识和谋虑上都超过我。”
有一次,高欢想观察一下他的儿子们的智慧和见识,让他们每人各自处理一团乱丝,其它孩子都手忙脚乱地理,只有高洋不慌不忙地拿起刀,一下子就把乱丝斩断了。
高欢惊讶地问他,他回答说:“对乱的东西就必须斩断。”
高峻据守高平,久久不能攻下,汉光武帝派遣寇恂(xǘn)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