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你教他什么?”刘德华奇怪地问道。
“足球啊。”曾志伟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我看他可是百年难遇的天才,绝对可以继承‘球王’曾志伟的衣钵。”
众人大笑,刘德华也忍俊不禁道:“你也算是‘球王’?即使是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什么话?当年我可是马拉多纳唯一的竞争对手,即使现在,我也有罗马里奥的能力,‘禁区之王’,绝对不是浪得虚名。沈信有我调教,绝对可以成为娱乐圈中足球第一人。”
哄笑声更响了,曾志伟却听而不闻,只是摆出师长模样对沈信说道:“我可是娱乐圈中踢足球最好的人,也是踢足球人中最好的演员,这句话可不是谁人都可以说的。”接着对刘德华道:“你说对不对?你敢不敢说自己是唱歌的人中演戏最好的?而在演戏的人中,你歌是唱得最好的?”
刘德华强忍着笑,连声道:“是,是。不敢,不敢。”
曾志伟心满意足地看着沈信,犹如看到得意弟子的严师,其他人却是同情的目光,看到沈信有如待宰羔羊。沈信自己的感觉也是心有余悸,却不敢多说什么,怕引起曾志伟的二次轰炸,那种感觉,他可不想再有第二次。
经过曾志伟这个插曲,气氛更是活跃,只是沈信却再没机会和秋真真单独相会。
等整个派对结束,沈信心中唯一的形象却是秋真真。不过这时却早不见她的身影,只留下一心茫然的沈信。
刘德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只是叹息一声,什么也没有说。
第一部 巨星成长之路 第十九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
刘德华的派对在未举行前已被炒得沸沸扬扬,可惜到了那一天,所有的记者都被拒之门外,连很熟的朋友也不例外。这个不近情理的决定惹得怨声一片,却也更激起记者们的兴趣,结果就是第二天,每一个参加刘德华宴会的明星都遇到记者采访,打听前一晚派对的情形。
这一下刘德华精心安排的情况就出现了,众明星众口一词地力赞沈信,对其作出很高的评价。知道此事又跟神秘的新人沈信有关,媒体惊讶之余,报道更是不遗余力,顿时又将沈信爆炒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娱乐界,一个新人要取得信任是很难的,而要众多各领域的资深明星都赞不绝口,简直是梦话。但现在却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的声誉自然一下高涨。沈信经过连续数月的窜红,这时更是如日中天,没有人不知道沈信这个名字,即使很少人见过沈信。
至此机会,刘德华终于推出了沈信的MTV以及配套的写真集,将整个造星运动推向最高潮。
在MTV以及配套的写真集推出当天,沈信终于在公众面前露面,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颇有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味。而广大的歌迷在目睹沈信的庐山真面目之后,几月来的怨气顿时消散无形,没有人对唱片公司再有丝毫怨言,纷纷打电话到电视台,唱片公司,声称几个月来的等待绝对是值得的。更有甚者,在电话里痛哭失声,激动得不能自已。
这时,“沈信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纷纷慨叹现代商业社会太过功利,已经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不过对于歌迷来说,这些言谈有如苍蝇般讨厌,没人愿意理会,他们只知道一个完美的偶像出现了,其他什么也不顾得了。
说来好笑,最感惊讶却是原先自以为准备充分的歌迷。由于沈信迟迟不现身,有为数不少的歌迷已经下意识地将沈信的形象归到“惨不忍睹”的范围,更信誓旦旦即使如此也不改对沈信的崇拜。正由于如此,他们觉得无论沈信是什么样子,也不会让他们觉得吃惊。结果,沈信在电视中一露面,马上就激起这一部分歌迷的尖叫。太意外了,沈信不仅不丑,而且英俊得不带一丝凡俗气,这顿时让这一部分歌迷大脑一片空白。倒是一直坚信沈信是美男子的歌迷经受住了考验,不像另一部分的歌迷般失态,不过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使他们相信沈信是美男子,可是也没想到沈信的形象居然完美到超出一切现象。看到沈信的真面目,看过万零那篇“我心目中的沈信”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那些梦幻般的文字。天哪,居然就跟梦一样。这是所有歌迷的心里话。
刘德华的营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的商业学家更是在其前加了一个修饰:“不可复制的”。
经过这一戏剧化的亮相,沈信的形象一下子烙印在广大歌迷的心上,沈信在娱乐界历史上神话般的地位由此确立。
不仅沈信的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沈信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也是无懈可击。举止潇洒,神态自然,比久经战阵的老牌明星更有风度,言谈也是机智无比。刘德华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录像时也是赞不绝口。最让人叫绝的是沈信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的反应,他不说“不知道”也不说“无可奉告”,只是单纯地用无辜的眼神看着提问的人,一下子就让对方手足无措起来,不是觉得自己的问题其蠢无比,就是觉得自己的问题很不应该,自己先就另改话题了。
刘德华大声感叹:“我在娱乐圈也很多年了,却没有见过哪一个人面对这么多记者还有更好的表现的。哈,沈信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即使不从事娱乐业,做个新闻发布人也不错嘛,你看他从来不说什么‘无可奉告’,但他不想说的,还是一句也不被人套出来。”
任务笑道:“我觉得这帮记者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我倒像看看沈信如果碰到吴宗宪会怎么样。”
刘德华沉吟道:“吴宗宪吗?两个人碰面应该是很有趣的。不过不着急,他们有的是机会。”
记者们当时还不觉得,只是单纯地觉得沈信的亲和力很强,有问必答,很是高兴。可是回到家后仔细一想,却发现沈信看似什么也说,但真正有内容的却没有多少,如果非要凑篇稿子的话,只能是废话连篇。这时,记者们才发现沈信是一个不好对付的人。他们却没想到这是曾志伟的功劳,经过曾志伟一事,沈信痛定思痛,这才有后来新闻发布会上“舌战群记”的场面出现,只此一项,也证明曾志伟所谓的“老师”头衔并不是盲目自大。
记者们头疼之际,歌迷们却乐翻了天,整个新闻发布会简直就是机智问答,妙语联珠,更是让广大歌迷打心底接受了这个新的偶像。于是“沈信热”持续高温,而且看不出什么时候会消减。
歌迷的疯狂简直不可理喻,甚至连新闻发布会的录像都要求购买,在刘德华公司觉得不是很有理由这样做时,有人将其制成数字音像放到了网络上,顿时造成该网站迅速窜红,点击率成倍地上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沈信在社会上造成的轰动到底有多大。
MTV以及配套的写真集当天就创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后面也持续保持着高销量,为刘德华公司创造了一个新的盈利神话。不过谁也明白,这样的神话是“不可复制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沈信自第一次露面之后,就按照一般程序,开始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各种媒体的采访之类。好不容易有机会接触这近几个月如雷贯耳般听说的人物,一时间各大媒体纷至沓来,沈信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没有丝毫空隙。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出现了,沈信完全没有一般艺人初入行的不适应,各种繁重的应酬活动他一件不拉,还分外地乐在其中,甘之若饴。熟悉沈信的人大惑不解,即使再热衷于名利,也不应该对这么无聊的事情也能这么轻松的,何况,沈信完全看不出对名利有多么热衷。谁也不知道,沈信一来是对这种活动感到新鲜,另外是因为他的体力和神经应付这种场面完全是小菜一碟,并不耗费多少心力。若他们知道沈信一边应付媒体一边在脑中自己给自己放音乐听,只怕他们当即就要晕倒了。
沈信不仅所有邀约全参加,而且对着每一个人都是同样地和蔼可亲,一时间和他接触的人都有“如沐春风”之感。凭着超人的甚至电脑般可靠的记忆力,甚至只见过一面的人,都会给沈信留下印象,下次见面就可以轻松叫出对方的名字。这对于分外把自己看重的人类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恭维了,试想一个普通的小报记者只是提过一个问题给沈信,而沈信第二次见到他时已经老朋友般叫出他的名字,他岂能不觉得沈信是一个值得深交的人?所以,一时间媒体对沈信都是众口一词的赞扬,看在旁观者眼里怪异莫名,不明白沈信是什么人,居然能让魔鬼一般的狗仔队也觉得亲热。
当然,在刘德华的计划中,这番活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沈信的名气更大,声誉也更好,可以说全是市场方面的考虑。不过沈信的表现如此之出色,倒是让刘德华惊喜不已,接着更有点担心,怕沈信太过沉迷于这种表面的繁华。不过沈信在正业音乐方面的成绩,则完全打消了刘德华的顾虑。
第一部 巨星成长之路 第二十章 意外
一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沈信自然是感触多多,再加上更接触到很多前所未闻的音乐和乐器,一时间各种旋律交替出现在沈信的脑海。就像很多人记日记一般,每有什么想法都会记录下来,沈信也一样,只不过不同的是,沈信写作用的不是文字,而是音符,这么多月下来,沈信积累的素材不是一般得多。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也会时常有些奇怪的想法或者某种感想,一方面由于现实的顾虑,另一方面由于其他事务的分心,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记录下来。比如说在某种发明出现之后,就有很多人哀叹,其实我早有这样的构思。但对于沈信来说,却完全没有这样的事,只要是他曾经想过的事,一定牢牢记在他的脑海里,随时可以调出来。
闲暇无事,他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将自己某时一时感触得出的旋律一一记录下来,几个月下来已经有厚厚几本了。这几本曲谱沈信只是信手放在一边,可是某一天却被任务发现,顿时如获至宝,更大喊沈信不够意思。沈信解释说这只是一时的感触,并没有完全完成,要任务不要拿走。的确,有不少是完整的曲目,但更多只是一个片断,记录着沈信某一刻突发而来的感受。
但任务完全不听沈信的解释,坚称即使只是片断,交到他手上也可以变成一首完整的曲目。自从沈信的专辑大卖之后,任务完全以沈信的黄金搭档自居,沈信有什么构思,自然先得经过他,这是他的理论。这个时候,如果刘德华另外找人替代他,他绝对是会拼命的。也是看出这一点,沈信又好气又好笑下,也只得任由任务去折腾了。而任务仍不罢休,直到把沈信的废纸篓也翻遍,确定沈信再无藏私之后,这才欣然而去。
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任务,沈信一大堆混乱的旋律经他之手,马上全部转化成可以出手的曲目。以至任务放出狂言,即使需要三首专辑,他也不用花费很多时间。不过出于市场方面的考虑,还是宁缺勿滥,下一盘专辑还是慎重得好。
按刘德华的想法,沈信的重点自然还是放在音乐上,不过看到沈信音乐方面的储备如此雄厚,也不得不考虑,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