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书,叫《无圈点老档》,满文写的,有人把它叫做《旧满洲档》都可以,乾隆时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会儿还修了《钦定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特别这个时候编汇了一些地图,像《康熙全览图》、《乾隆内府地图》、《乾隆京城全图》,《乾隆京城全图》每一个房间都画上,每一个王府、院落,每一个房间,倒座每间房都画上了,是当时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绘画最完整的一个京城全图,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编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贡献,一直得益于我们的当代以及我们的后代。
第六,兴修皇家园林。清朝它是一个狩猎的民族,长于骑射,它又在东北,到了关内之后天很热,夏天,多尔衮就说暑热难熬,还有没有地方打猎,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清朝大修皇家园林,开始是在南苑,顺治的时候主要是在南苑,继承元朝和明朝的南苑,后来因为南苑离城里稍微远一点,康熙就修了畅春园,就是现在北京大学西门往西的地方。雍正的时候,就开始修圆明园,到乾隆的时候,修清漪园,就现在的颐和园,又大修圆明园。北京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即颐和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圆明三园。西山这个地区从辽、金就开发,但是基本的格局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时期兴修的皇家园林。北京以外承德的避暑山庄,暨外八庙,还有木兰围场,沈阳的盛京皇宫。还有清朝五陵,就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的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又重修了天坛,这些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清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等,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了,而且是世界的人类的文化遗产,这可以算作清朝的一大贡献。
第七,贡献杰出人才。清朝296年,杰出历史人物灿若明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科学家等等,出现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熟悉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清朝杰出人物的一个例子,具体例子很多了我就不多说了。
第八,中国人口激增,明朝的人口统计不太准确,万历的时候一般人认为九千万到一亿,万历以后就经过战争、灾荒人口锐减。清朝乾隆的时候,人口到了三亿,道光的时候,人口到了四亿。我小时候老说中国人口四万万五千万,基本上还是道光那个时候的。在清朝中国成为世界人口大国,因为清朝是世界人口大国,所以清朝的综合国力增强。后来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国,或者想吞掉中国,他们办不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说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使得任何一个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中国人,但是,也有负面影响,人口太多了,人口过多容易破坏生态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会的动荡。
第九,开发三北地区。“三北”就是东北,正北、西北。东北就是山海关以北,一直到黑龙江下游,这个时期在明朝或者明朝以前,特别是黑龙江流域,还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清朝入关之前,它的势力已经到了黑龙江流域,那里很多原始的部民,归顺了清,加入了八旗,从龙入关,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不同了,清朝时期因为东北地区基本上没有战争,一部分关里的人到了关外去了,做官也好,流人也好,加强了关内与关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清朝,特别是辽河流域,清朝努尔哈赤从都城赫图阿拉,一迁到辽阳,二迁到沈阳,加快了辽河流域,辽沈地区经济开发的步伐,后来清朝在东北设卡伦,派军队戍边,建立一些新的城市,譬如说齐齐哈尔,呼玛,瑷珲,加强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开发,一直到黑龙江的北岸,这个是前代所没有的,正北地区主要是蒙古族,整个明代的蒙古族各部之间战争、动乱,一部分蒙古的牧民做饭没有锅灶,穿没有衣服,吃没有盐。明朝一个时期对蒙古禁运,禁运一个时期。清朝不同了,满蒙联盟,满蒙联姻,整个蒙古,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把这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大家知道,这个问题不容易,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主要是防御北方的匈奴,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北方的问题两千年没有得解,清朝不同,康熙说过:“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就是外蒙古,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大家知道清朝没有修长城,长城没有用了,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基本上没有战争,二百年的和平环境,大大有利于这个地区的经济开发,也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西北,北疆主要是厄鲁特蒙古,南疆主要是回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以来,应当说清朝第一次把新疆问题解决了,清朝在那儿派官员驻兵、屯垦、贸易,大大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所以,我认为三北地区,东北、正北、西北地区在清朝时期经济和文化有一个大的发展。
第十,保护文化遗产。以故宫为例,大家知道,周朝灭了商,它没有在朝歌,它又回去了,回到镐京去了,原来的都城废了。秦统一了六国,它的都城在咸阳。汉、唐也是这样,宋代、唐,宋朝建立政权之后,它没有用旧的都城,它是到了汴梁开封。元朝它开始都城它是在上都,明朝的都城没有在大都,它是到了金陵,今天的南京,后来永乐靖南之役后才迁的北京。我算了一下,从商朝开始到明朝为止,所有大一统的政权利用前代宫殿概无一例,它们对前代宫殿拆毁焚迁,只有清朝,利用了明朝的皇宫,加以增益。这就使得明朝的宫殿得以保护下来,多尔衮的哥哥,叫阿济格,他不同意多尔衮的意见,占了北京之后,把都城还要设在沈阳。大家想一想,如果清朝都城设在沈阳,明朝宫殿重要的建筑材料肯定就拆了,到沈阳建去了,今天我们在座的我们都看不到北京的明朝的皇宫了。所以清朝早期这些政治家,把明朝皇宫保护起来,没有破坏,加以利用,后来修缮,有局部的改造,它使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个皇宫。所以我说清朝对保护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那有人就问了,清朝有十大贡献屹立于世界东方,那后来怎么就逐渐地衰落下去了,最后连连吃败仗?我就要讲第二个问题:二,图强维新的八次机遇。整个清朝这个时代,我们从国际来看,有一个大的潮流就是工业化、民主化,说准确一点,就是清朝这段历史时期,西方在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但是清朝这三百年,在世界这个大潮面前,是怎么样的呢?我说清朝有八次机会可以图强维新,都很可惜了,都失掉了,一步一步衰落下来。
第一次,顺治朝。顺治比较开放,我们讲过汤若望,汤若望经常出入宫廷,顺治也亲自到汤若望的住地促膝长谈,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是顺治一死,汤若望被关进监狱里,我们不要看作是一个个人事件,不要看作是一个个案,汤若望他了解西方科学技术,参加修历法,被关进监狱。通过这个个案可以反映一个问题,就是顺治朝刚刚打开了一扇窗户,和西方的科技文化进行交流,随着汤若望关进监狱,而把这扇窗户关上了。
第二,康熙朝。康熙的时候西方的耶稣会士到了宫廷,传布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中国这些古典的文化也通过他们传播到西方,但是康熙晚年特别是康熙死了之后有了变化,康熙没有把同西方的科学技术的交流作为一种国策,作为一种政府行为,而仅仅是作为个人的爱好,个人行为,所以康熙死了之后呢,人亡政息,刚刚打开了这扇同西方文化交流的窗户,又被关上了。
第三,雍正朝。雍正的时候天主教堂大约有三百座,受洗礼的教徒大约有三百万人,随着西方科技文化传播到清朝,和清朝固有的儒家文化发生了冲突。雍正皇帝下令封闭天主教堂,把大部分耶稣会士赶出去,到澳门。就在雍正朝,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把同西方文化交流这扇窗户又一次关上了。
第四,乾隆朝。乾隆朝我只举一个例子,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派了特使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到中国来,目的是为了通商。坐着船从天津上了岸沿着运河到了通州,带了很多的天文仪器和其它的珍宝,下榻,住的地方就在圆明园,清政府接待他们由圆明园,到承德避暑山庄,路途要经过古北口,马戛尔尼他们看到了雄伟的长城,非常赞叹。到了避暑山庄之后,和阕潘幢苁钌阶黻┒嵋埠茉尢尽L煸斓厣瑁缇靶憷觥G∫头⑸死褚俏侍猓宄竽闳蚓胚担⒐挥姓飧隼窠冢锤吹亟簧妗U庖荒暾檬乔�83岁的生日,第一天是八月初六,就是乾隆在万树园举行盛大的宴会,马戛尔尼去了,要行礼,因为人多,万树园大家去看,很大,人很多。马戛尔尼行了单腿跪的礼节。八月十三是乾隆皇帝生日,在“澹泊敬诚”殿接见了马戛尔尼,这马戛尔尼是单腿跪还是双腿跪?这记载就不一样了。有人说是单腿,有人说是双腿,当时有一个军机章京叫管世铭,他写了一首诗来说这事,这诗呢四句我读一下,“献琛海外有遐帮,生梗朝仪野鹿腔。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这管世铭是军机章京,他具体负责接待,他说“齐跪地”就是两腿跪地,但是很多书记载还是一个腿跪,单腿跪,这个我们不管它了。这个管世铭这个诗最后这两句值得注意,马戛尔尼肯定是说英语,他的诗说“野鹿腔”,像鹿叫一样,这就带有明显的轻蔑的意思。马戛尔尼不是跪了吗,单腿也好,双腿也好,总之是跪了,跪了就是一个外交礼节嘛。他说什么,跪表示“万众降”,就是万国都降服乾隆皇帝,完全用了一种天朝的姿态。马戛尔尼回到北京还住在圆明园,他带着表文,一份是英文的,一份是法文的,现在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马戛尔尼主要的要求,第一,在北京驻个代表。第二,在广州和舟山要设货站。第三,要在舟山、宁波、天津设点,进行贸易。乾隆一览翻译他的表文,大怒,天朝怎么可以让外国人在北京住?下令立即驱逐,这样马戛尔尼一行就沿着运河到了杭州,完了就转程又到了广州,同年年底返回英国。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国”自居,本来这是一次很好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机会,万里迢迢送到北京,送到承德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加以拒绝,把这扇窗户又关上了。
第五,嘉庆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就在马戛尔尼之后23年,英国的使臣到了北京。到北京之前天津到北京的路上,就讨论一个问题,就是礼节问题,是单腿跪还是双腿跪,还是其它礼仪,英国的使臣阿美施德,副使小斯当东,就是乾隆时马戛尔尼那个副使,他的儿子,小斯当东,他就最后做了让步,按照英国的最高礼节三免冠,九拜仪、九俯首,清朝不同意,但是这个官员呢,也是在两面调和。有的官就告诉皇上了,他们答应下跪了,他们想到时候就愣着按英使跪下,不就跪下了吗。嘉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