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讲的「权实无碍」,权是理事无碍。在这里我们就体会到,甚深禅定重要。甚深的禅定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定功都不会失掉,不但不失,随缘增长,功夫不断向上提升,绝对没有衰退的现象,这叫大定。起用的时候非常活泼,我们在前面看到的能入俗,能成福德,能随入证。
无功用道,记得早年在台中,李老师用一个比喻给我们说,我记得当时大概有二十多位同学。我提出这个问题,「无功用道」是什么境界?老师举一个比喻给我们讲,好比划船,(像我们这个年龄,讲了好懂)是什么船?帆船;不是大的,小帆船。一个人就可以操作,靠著风力,没有风的时候摇橹,这个船往前进。接近岸边的时候,要靠岸了,接近岸边的时候,帆要下来,摇橹要停止,只要把舵掌好,慢慢让船靠岸,船的速度减缓,这个时候用什么?用竹竿撑船。快要到岸边,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十公尺这么远的距离,很近的距离,十公尺,竿也不能用了,竹竿也要放下。统统放下,船还有这个力量,还在往前缓慢的进,渐渐这样靠岸,他说这段时期叫「无功用道」。这个比喻好,挂风帆的时候有功用,你在摇橹的时候也有功用,你撑竹竿的时候还是有功用,统统放下了,船没有停,船还往前面进,「无功用道」。在这个经上,我们已经得到这么一点讯息了。
六地以前,现前地之前,还是属於有功用。到七地怎么样?七地「将入无功」。我们要是用李老师这个比喻来说明的话,六地还在摇橹,七地这橹也停住了,用什么?用竹竿,「将入无功」。到八地怎么样?八地竹竿也丢掉了,不要了,船自然的靠岸。只要把舵把好,它还有余力,缓慢的往前进,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要很细心去体会,但是没有坐过小帆船的,你很难体会。虽然没有坐过小帆船,用车辆来比喻也行,但是没有从前那个帆船那么明显。譬如车辆我们现在将到达一个地方,它用刹车,那就是还有功用。如果速度减缓,不用刹车,它刚刚好滑到目的地,你要停车的那个线,那就是控制得非常好,不需要用刹车。那是很有经验的人,车速减缓,刚刚达到停车线的时候它就停住了。那个距离是比喻无功用道。
由此可知,这七地以上,七地是已经接近,非常非常接近了,修行还要不要作意?不要了。像阿罗汉那就不行,阿罗汉要作意,要入定,不入定他就没有办法突破时空,一定要入定。像这些大菩萨们他们需不需要入定,不需要了;入定是作意,是有功用,他们不需要。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功夫深!深在哪里?多少我们有一点点讯息了,有那么一点概念,那是真的深,完全不需要丝毫的作意。如来果地上,得的是究竟圆满。世出世间一切众生遇到如来,无论什么问题,你只要提出来,佛就会很详细的给你解释,给你讲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这什么原因?智慧圆满,无功用行。随问随答,一丝毫犹豫都没有,不需要说我想一想。婆罗门女请教阿罗汉,问她母亲现在在什么地方,阿罗汉还要入定才见到。深位菩萨,七地以上,深位,不需要入定,你随问他随时就告诉你,你一提醒,他已经看到了。为什么?他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没有出入,所以这是「远行」。
我们知道远离有为的修行,契入高度的、无为的修行,入这个境界,这叫「深发趣」。深是甚深,发是发起,趣是趣向,趣向无上菩提。「权实无碍」,权是方便法,实是真实法。真实跟善巧方便融合成一体。什么是真实?善巧方便是真实。宗门大彻大悟,也契入到这个境界。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佛法跟世法有不一样的地方。世法的修学,确实有浅深、广狭。佛法的修学,开头、初学也有浅深、广狭,到见性之后就没有了,圆融。所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是讲无障碍。行布是什么?有次第、浅深、广狭。圆融没有次第、浅深、广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远行地是刚刚契入,权实无碍,这是得「大庄严」,庄严,我们在讲席里头一般用真善美慧来解释。古大德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庄严,多半用善好,善好到极处,庄严!到理事无碍,性相不二,理事圆融,这确实是美好之极,称之为大庄严。这不是我们现前境界,我们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对诸佛菩萨自然就起仰慕之心、敬重之心,知道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如果用我们的境界看他们的境界,你就觉得他有很多毛病,甚至於他犯戒了,他有过失了,那是我们用凡眼看佛菩萨。因为在无障碍的境界里面,凡圣一如!入了一真,一真里头无凡无圣,他是一体。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诸位想想,如果分别执著妄想统统没有了,现前是个什么境界?那就是一真法界,那就是权实无碍,那就是大庄严,这《华严经》经题上讲「杂华庄严」,杂华是形容,我们今天讲是大自然,回归到大自然。再看底下这一句,第八句:
【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这是八地菩萨,八地不动地。清凉在注解里面,这一句注得多一点,「见法实性,无功而修,为极妙见,由此智慧,复得灌顶,故仁王经云,后之三地」,这后三地就是八地、九地、十地,「同遣无明,同无功用,故非灌顶地,是灌顶智」。清凉在前面给我们交代,他把这个经文所配的,有的地方在「地」上配,有的地方在「度」上配,这个就是十波罗蜜。讲灌顶智,这是在十度里面来说的。如果讲灌顶地,那就是在十地上所讲的。这是解释经教的一种原则。
古时候祖师大德们给我们讲解经论,各人的方法、善巧方便不一样,都有道理!我们学习,说实在话,我们智慧没有开,这个智慧就是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我们没到这个境界。那要怎么学?一定要依一家,依一个老师!我们今天学《华严》,《华严》我们依哪个老师?一定要依清凉大师。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介绍知识分子(大概那个时候都是大学生)学习佛家的经教。佛法经论很多,弘一大师介绍的就是《华严经》,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学佛,要从《华严》开始。《华严》很深,一定要有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他老人家介绍的就是清凉大师的《疏钞》。在弘一大师那个年代,我们现在这个《疏钞》的会本还没出来,你才晓得从前读书学习不容易,确实自己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在中国讲的,汉学的修养。
「经」跟「疏」离开的,诸位现在在《大藏经》里面,你就能看到。《大藏经》里面有《华严经》,有《华严经疏钞》,有《华严经演义》,但是都是分开的,你要对起来看。我们今天读的这个太方便了,这是前人费了很多心血,把《疏钞》跟经文会合起来,让我们读一段经文,底下就看到注解,非常方便,要晓得从前不是这种作法的。这就是说明,「经」要依一部,指导的老师也要跟一个人,你跟两个人,两个人意见并不一致。《华严经》的注解除清凉大师的,那很著名的李长者的《合论》,《疏钞》跟《合论》,实在讲他们的撰写是两种不同的题材,怎么能把《疏》、《论》合起来,这个可不是容易事情。当年我们看到清朝干隆年间道霈禅师,这是福州鼓山涌泉寺的住持,他把《疏》、《论》会合起来,变成《纂要》,我看到很欢喜。我把这个书带给李老师,带给方东美先生,他们两人看到都觉得惊讶,这怎么能合得起来!那个时候我在台北讲《华严》,大藏经会有这个本子,是六册的,铅字排版的,是民国大藏经会印的。当时我印了一千套,印好之后,我头一个就送给李老师,送给方东美先生,给他们看。这对於我们学《华严》,确实是方便。但是老师告诉我,特别提醒我,不能专依《纂要》,一定要看《疏钞》跟《合论》的原文。《纂要》是一个提要,可以帮助。这个开示非常重要!
正如同我们现在学这个《无量寿经》会集本,会集本好不好?好,真好。但是你要发心讲解这个本子,指导大众修学这个本子,那你一定要遍读五种原译本,还要遍读各个不同的会集本,你所修学的才圆满,没有欠缺。决不是依一个本子就行了,如果自己不是讲经,不是教学,不是领众,自己修行,得一本,行,这个可以。如果我们自己学《华严》,不是讲解,这个《纂要》好,可以。如果你自己要真正学,你要学得透彻,要学得深入,你就不能偷懒,你的功夫要下得足,原译本统统要读到。学《华严》,疏钞、合论,不但《疏钞》、《合论》你要好好去读,还有《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四十华严》,统统要读。你学《华严》,《四十华严》的注解,《六十华严》的注解《探玄记》,《四十》清凉的《疏》,都要很认真、很努力的去研究,你才有能力承传这个法门。确实这是个大学问,真正有志於此,这是一生的事业。
不是说我们这个学院定了九年,我们四年做研究的工作,四年能行吗?不够,绝对不够。即使自己有较长的时间,也真正肯发心,认真努力来学习,还要求佛力加持。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靠自己的能力,不要说这一生,十生也没办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怎样得到佛力加持?李老师教我的「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求毗卢遮那佛,求一切诸佛加持。真诚到极处,从反面你去想,虚妄要统统放下,有一丝毫虚妄夹杂,就不真诚了。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难!我很想放下,但是放不下!就像章嘉大师讲的那个发条才一松手,又卷起来了。功夫不够!但是怎么样?一定要天天放、月月放、年年放。能够累积三、四十年的功夫,时间愈长愈好,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淡薄了。有没有?还有,习气还有。好像发条一样,拉平之后它还会不会卷?卷。但是不像从前卷得那么厉害,真的有了效果,两头还会翘起来。不用真功夫,不行!勇猛精进,要在这些地方下功夫。
清凉大师注解说,八地菩萨「见法实性」,到无功用道了,见一切法的真性。虽见到怎么?你还没有证得,这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见到了,没证得。「无功而修」,这个时候修,不能有一点点念头,有一点点念头,那是七地以下,就退转了,真的,还是有退。到八地才真正不退转,这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七地还会退,八地不退了,所以叫做不动地。「为极妙见」,这是讲他的见道,他见宇宙人生一切性相、理事、因果,他见得透彻,见得明了,极妙见。「由此智慧,复得灌顶」,他得的是灌顶智,不是得灌顶位。灌顶位是法王子!在十地菩萨,最高的是法云地。十地里面没有灌顶地。灌顶地在哪里?灌顶地是等觉菩萨,等觉是法王子,继承佛位。灌顶在古时候古印度是太子,王位的继承人。所以,八地菩萨得灌顶智。清凉大师举《仁王经》上的话来说,「后之三地」,八地、九地、十地,这三地是断最后的无明,四十一品无明,他们断最后的三品。断最后三品,统统是「无功用道」。
这个修行,用我们的话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