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此相反,我们有些人遭遇小偷时,嗔恨之心特别强烈。原来有个人的家被小偷洗劫一空,第二天他就拿着刀子在屋里一直等……华智仁波切如果看到他的行为,恐怕会哈哈大笑的。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众生,不管对他怎么好,他不仅不知感恩,反而制造违缘伤害我们。对于这种人,世间上有些人觉得忍无可忍,如果有机会,拿刀杀了他也没什么困难。但是作为一个发心者,我们应该知道众生都有自己的烦恼,在烦恼催动下,他们没有任何自由,行为就像发疯了一样。他们在生贪心或嗔心过后,也会觉得自己不对,但事情已经发生,再后悔也无法挽回了。
因此,遇到别人伤害自己时,我们应尽量如树而安住,不管他怎么骂我打我,甚至想要杀我,我也觉得他很可怜,反而念一些阿弥陀佛或佛菩萨心咒回向给他,若能做到这样,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如果别人说你几句,你就跟他大打出手,不管你有什么理由,千错万错就是你的错。因为你是发了心的人,别人有理无理你都要安忍。当然,关于安忍的道理,《安忍品》中讲得更详细,等讲完了那一品后,你们谁也不会打架了!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这个颂词非常重要。意思是说,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应行持无有罪业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梦如幻,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菩提心。此乃大乘修行人最关键的一种修法。
每一个人都想自己获得利益,但最好的利益,就是从三界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而这种自我解脱的究竟目标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所以,每个修行人一方面要自己获得解脱,另一方面,要让沉溺于三界中的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为了这两个目的,大家应恒常行持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对自他无利之事,尤其是危害众生,发了菩提心的人千万不可做。而要恒持有利之事,必须坚持佛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远离自性罪和佛制罪。这些罪业对解脱有极大损害,若欲成办自他二利,务必遵崇这一教诫,行持有利的事情,不要造罪业。(此颂包涵着甚深意义,大家不要认为一颂只有几个字,意思特别好懂。若要真正明白其中含义,必须悉心去体会、琢磨。)
若能做到利益众生,又不犯罪业,那相续中会不会有傲慢心呢?肯定会有。有些法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十分广大,有很多很多的皈依弟子,全国各地都有道场,平时听他的口气,也知道他满腹都是傲慢——“啊,我现在的事业一天比一天发展,我未来的方针是……”倘若有了傲慢心,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我们一定要观如梦如幻。《大圆满虚幻休息》第二品中,专门讲了诸法如幻的道理,若以如幻的方式修持,最终能获得如幻的果位。
最近,我正在看《大圆满虚幻休息。幻化品》。凡夫的心态就是这样,看了以后,一两天内好像什么都是幻化的,只觉得幻化中的修行才有意义,而在幻化中千万不能造罪,对此有非常甚深的体会。但过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可能也变成幻化了吧。
总的来讲,行持善法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善法是不可能成功的。纵然你是戒度圆满的二地菩萨,但若生起“我戒律清净”的念头,佛陀也说这是破戒者 。
一切善恶如幻如化,无有丝毫自性,有什么可值得傲慢呢?回顾以往的经历也可看出,人生宛如一场梦,过去的一切只有美好回忆,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到卫藏求学多年,最后回家时发现:母亲死了,妹妹成了乞丐,房屋全部倒塌,只剩一块墙壁,《宝积经》变成鸟窝……悲伤之极,他唱了一首非常精彩的无常幻化之歌 。记得原来讲《入行论》时,我引用在《广释》中,方便的话你们也看一下。
有时候看人生,真的感觉如幻化,以前不管怎么样执著,现在也没有什么了。前几年我去自己读小学的地方,那里本来有位老出家人,如今早已圆寂,原来的房子只剩下一小块土墙,我睡的地方长了一丛荆棘树,周围荒无人烟,小时候的快乐痛苦如昨天梦境一样,恍恍惚惚地浮现在眼前……很多人也许有同感吧,每当回到童年的地方,静下心来想一想,往昔特别执著的事物,现在想起来,也只有抱之淡淡一笑,没什么可执著的了。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认为自己学得不错,那是修行的一种障碍。有了傲慢心,自相续中的境界不可能提升。若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护持菩提心,这才对修行有帮助!
思考题
425、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426、大乘修行人需要具足哪几种善心?请具体解释。你相续中有几种?
427、堪布云嘎说过:“假如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所以不怕因果,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证悟。”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428、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并谈谈你对此颂有什么深入理解。
第五十九节课
如果没有行持前面所讲的道理,那以什么方式来对治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子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分二:一、思维暇满难得;二、已得当取实义。
丑一、思维暇满难得: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们应反反复复思维,学佛的因缘极为难得,这种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经过多生累劫才幸运得到。在前面内容中,从比喻、数目、本质等方面,已讲过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现在得到这种人身,没有转到八无暇当中,今生又值遇大乘佛法,此时此刻应劝勉自己努力受持如意宝般的菩提心,或者说要行持暇满难得的修行之心(有两种解释方法)。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障碍、灾难,这颗心都不能随外境而改变,务必要坚定地守持下去,乃至有生之年也不退转,犹如须弥山般毫不动摇。
须弥山无论遇到大海的惊涛骇浪,还是狂风的呼啸侵袭,都如如不动,同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遇到再大的痛苦、再大的魔障,利他的菩提心也永远不能动摇,必须要有这种决心。有了这种决心,也许我们会遇到痛苦、违缘、疾病等不顺之事,但由于誓言坚定,任何障碍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心。
以前汉藏的高僧大德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遇到违缘,从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历的磨难是无法想象的,正因为自己的心相当坚定,所以违缘也拿他们无可奈何。以前霍西的曲恰堪布(现已经圆寂),在十年文革期间,每天下午从不间断看经书。当时的社会状况非常恐怖,不要说每天看经书,就连念一句观音心咒也被视为大逆不道。有一次堪布在帐篷里看经书,有些领导(有男有女)趴在外面偷看,当时堪布也发现了,他实在没办法,就把衣服全部脱光,大声狂叫地追他们。这些领导非常害怕,说堪布已经发疯了,从此之后再也不来偷看了。后来,堪布在那个年代中一直装精神病,每天学习一些经文,生活过得倒也自在。
堪布贡噶旺秋的经历也非常感人,他现在八十来岁了,以前在监狱关了二十几年,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始终也没有退。刚开始时,红卫兵将寺院经堂作为监狱,跟他关在一起的有好多犯人,这些人每天没处小便,只能在佛像前解决,他看到以后很难过,但也没有办法,只有在心里默默地忏悔……(当时由于社会环境所迫,好多经堂只剩下一面墙壁,或者是变成了监狱。记得在我小时候,家乡寺院的经堂就变成牛圈,合作社的几百头牦牛全部关在那里面。很多老年人说,这里原来有多少多少出家人,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提起来就忍不住流泪。)在那种年代中对三宝的信心一直不退,且以各种方式默默修持长达二十多年,这种精神的确令人佩服。最近西方人将此编成纪录片,名叫《幻化成真》,通过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和这位老修行人的一生作对比,给如今的修行人一些启示。
这些大德的行为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这一生也许会遇到社会违缘,或者以个人业力而导致的逆境,那时不管是身心状况也好,家庭状况也好,即使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对三宝佛陀的信心也应该越来越强,纵使身体、财产、地位、名声舍弃无余,也没什么遗憾的,唯一就是不能舍弃利他的菩提心。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决心。若能如此,以后即便遇到违缘,菩提心也不会有什么动摇了。
获得暇满人身并不容易,依靠这种人身修持佛法,可能会遭到父母亲友、工作单位的百般阻挠,在这种情况下,决不能退转自己的信心。我们在座的有些道友,已经被家里人抓了三四次,但自己始终不听他们的,一次次又跑回来,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以后他们修行会怎么样,这个不得而知,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此举确是有坚定信心的一种标志。否则,现在社会上的人,没有遇到违缘也会退失信心,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我以前讲过,凡是遇到大的原则性问题,比如令菩提心退失、道心退失,在这种关键时刻,千万不能听世间人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与诸佛菩萨的教言完全不一致。以前宣化上人也说过:“学佛者的思想行为与世俗上一般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是利用人身造恶业,学佛者利用人身来了生死。”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世间人的言行与修行人虽然也有相同之处,但在根本原则上,二者大相径庭。世间人要名声、要地位、要财产、要赚钱,还要搞许多世间八法,甚至为利益自己而伤害众生。而我们希求了生脱死,在轮回中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与世俗人的心态完全相反。这样一来,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应该想:现在这么难得的人身已经得到了,这么珍贵的菩提心也已经生起了,如果没有把握机会,好好地利用人身,再也没有比这更遗憾的事情了。
因此,每个道友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再三地思维、再三地发心。人生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没有来世,这辈子怎么过都可以,舍弃菩提心也无所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今生,把握当下。有些注释中是这样讲的:“须弥山能经受三种违缘,不为毁坏,我们修心也是同样,善友、恶友、中友三种违缘也不能削弱修心意志。”所以遇到亲朋好友造违缘时,他们的话不要听,虽然在日常吃住等方面,不用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最关键的有些问题——让你舍弃菩提心、让你还俗、让你不要学佛,最好不要跟他们“签合同”!
丑二(已得当取实义)分二:一、身体无有所贪精华;二、依身当修法。
按照其他讲义的划分方式,以下主要讲“摄集善法戒”,前面已经讲了“严禁恶行戒”,后面还要讲“饶益有情戒”。
那么真要修学佛法的话,首先不应该贪执身体。世间上许许多多人想学习佛法,但由于贪执身体、财产、亲朋好友,以致学佛的时间几乎没有。在学佛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贪执�